水育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
(2012-08-08 17:47: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校管理 |
水育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
——简评武汉市硚口区水厂路小学的办学特色
华中师范大学 杨再隋
武汉,因长江穿城而过,汉水、长江交汇于此,谓之江城。硚口因有水厂,而有水厂路。水厂路有一所建校65年的名校——水厂路小学。2006年,水厂路小学校长陈顺涛和他的团队,因“水”而悟“道”,首创性地提出“水育文化”的办学理念逐渐形成了水厂路小学的办学特色。
何谓水育文化?水育文化就是依托水的性质、特点、功能,彰显水的性情、精神、韵致,促进师生精神成长的学校文化,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联通,也是真善美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和谐统一。
文化是以科学、艺术、道德作为主要支柱的。水,从科学的意义看,它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从人文的角度看,水,被人们赋予了许多做人济世的优秀品格。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和水相生相克,苦乐相伴的历史。茫茫大海,滔滔江河,承载了古往今来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寄托了人们的愿望和梦想。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以“水”为题,写出了许许多多烩炙人口的诗文。水,作为一种文化,已成为中华乃至世界优秀文化传统的瑰宝。水厂路小学把“水”作为教育资源,并上升到文化的层面上。依托水文化去感化、净化师生的心灵。师生正是在“水育文化”的熏陶感染中养育着、培育着自己的身心,用“水”洗涤着自己的精神污垢,用“水”澄澈着自己的精神境界,用“水”滋养着自己的心灵。
“水育文化”,贵在“文化”,重在“育人”。水可益智,水可育德,水可炼志,水可怡情,水可养心。水厂路小学让学生了解中外著名的江河湖海,知道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了解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结合国情实际,让学生知道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要求师生珍惜水资源,节约每一滴水,在“水育文化”办学理念指导下,水厂路小学初步建构了“水观念文化”,“文行为文化”,“水环境文化”,“水课程文化”、“水制度文化”。要求师生像水一样做人做事(奔流不息,水滴石穿),像水一样公正、包容(水静即平,海纳百川),像水一样灵动、至善(随物赋形,上善若水),像水一样纯洁、透明(澄清净化,清澈见底),像水一样亲和、仁爱(滋养万物,恩泽四方)。
如果说,水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是水育文化的主要内容。那么,水育文化的育人策略是什么呢?对小学生而言,有关水的科学知识,可以通过科学课和其他课程进行传授,而对“水”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即通过认识“水性”去揭示“水” 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对小学生是有难度的。陈顺涛校长带领一班人,在理论上,认真学习有关水文化的相关知识和经典诗文,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水育文化”的育人之道。终于梳理出了一条实施水育文化的思路,初步确立了水育文化的基本策略。即环境文化熏陶,学科课程渗透,校本课程深化,常规管理落实,综合实践拓展。这个策略,极富创新精神,反映了水厂路小学领导班子的教育智慧和探索勇气。其主要特色是:
其一,营造生意盎然的水育文化生态。水育文化作为隐形课程,对师生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来完成的。校园以“蓝色”为主要色调,以“水韵”为主题,以七彩河流和卡通人物“水宝宝”为校园主体图案,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水育文化”的载体。在办公室墙上写着有关“水”的励志格言,学生胸前挂着“水宝宝”的徽章,甚至连楼梯、走廊、教室的布置都和“水”相关 。这些浓浓的水文化氛围,时时处处滋润着孩子的心灵。
水育文化孕育勃勃生机,形成了一个特有的教育磁场,深深吸引着,默默影响着师生,使他们感受到水育文化的魅力。
其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水育文化”活动。水厂路小学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寓快乐于教育之中。活动是学生自主的活动,快乐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快乐。例如:开展“美丽行”活动,“争创水宝宝”活动,“星级水滴班级”创建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很有创意,富于情趣,为学生喜闻乐见。教育本应是一种快乐的生活,良好的教育本应是一种精神享受。然而当下许多中小学生,包括他们的老师,负担太重,活得太累。对此,水厂路小学践行水育文化,在“减负”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虽然很艰难,甚至可能有反复,但我们仍然期盼着,只要认准了方向,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吧。
其三,在制度建设上体现水育文化,用制度保证水育文化的实施。当前,许多学校都提出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口号很响亮,表述很精彩,一些学校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逐渐凸显办学特色。但也有不少学校纸上谈兵,甚至虎头蛇尾,“特色”变成了学校的广告词。原因是什么?没有制度上的保证,一旦校长调离,办学特色也随之而去。水厂路小学注重以学校制度建设促进水育文化的实施和落实,在制度内容上体现水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在制度执行上体现“水满即平”的公正态度,在制度完善中体现水的灵动至善的品质。制度建设和学校中心工作,常规管理紧密相联,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
水厂路小学一班人以对教育的赤诚和奉献,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提出了“水育文化”的办学理念,在几年的教育实践中已初见成效。“水育文化”从学校教育实际出发,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的规律,在实现学校总体目标上增添特色,在学校常规管理上凸显特色,在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中彰显特色。不虚夸,讲实际,不张扬,求实效,这正是水育文化的特点。如杜甫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