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拒绝浮嚣 回归传统——谈新课改理念下继承和发扬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2011-07-10 21:59:58)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论坛
关键词:新课改 继承和发扬 语文教育传统
    新课改实施以来,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意识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实施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而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在蓬蓬勃勃、轰轰烈烈的表面之下,也有诸多隐忧:在“学科渗透”的课堂上,学生们声情并茂的表演下,少了几多语文的影子,更重要的是教师并不能进行相应水平的指导,使学生水平不能有更大提高,而只能一次次地简单重复;在唇枪舌箭的争辩中,少了几多理智;在热烈的集体讨论研究中,少了个人的深刻思考……我们的学生日益张扬,我们的老师日益浮躁。因此,当我们经历一段时间的课改思考与实践后,有必要在喧哗之后静下心来,再冷静面对曾经引领过也让困惑过的我们的传统,重温它们,由此在比较中更深刻地体会“课改”两个字的内涵。也许只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的心中才会逐步放重两个词藻的分量:“继承”与“发扬”。我们不能让自己永远处于实验阶段,不能让时尚迷住双眼,当盲目模仿成了时尚,我们迷失的只能是自己。
    一、现状反思:语文教育遭遇了禁锢

 多年来,语文教育一直被“先易后难,孤立分解”的框架禁锢着。从字词开始认真训练的无穷无尽的单项练习使学生往往见句不见段、见段不见篇,好好的文章被 “碎尸万段”,正如王力先生说:“一直在西洋语法的范围内兜圈子”。从小学到高中,语文已成了老师和学生手中的知识树,沿着这棵树一路上去,中小学各阶段的知识点一目了然,没有了想象、美感、悬念和激情,更少了心灵的震撼。“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是大多数不过关”(吕叔湘语)。由于语言学过多地介入语文学科,造成语文课脱离丰富的社会生活,偏离学生语言学习的环境,忽略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使学生厌烦语文学习。知识的简单叠加也把语文禁锢得生机全无,活力尽失;把语文课切割得支离破碎,似是而非。有人把语文比作“一条被风干的丝瓜”,虽然结构有序而脉络分明,但不可能有鲜活的生命力。《羊城晚报》一篇“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引起强烈共鸣也就不足为奇了。《山东教育》曾刊载过一篇《十几年正规教育难道抵不上旧时僻乡野塾语文教育?》的文章,现实生活中,一些只读过几年私塾的老人,能背大段的古文,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能吟诗作对,而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远远不如他们,这值得我们深思。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的确有许多弊端,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在古代,蒙馆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教儿童认识相当多的字,这个事实就是奇迹;而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教学相长”都是一些很成功的教学经验,弟子3000、72贤人可以为证;“格物致知”的理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大师……

  二、继承传统:重积累,重感悟,重个性
    在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改园地不乏标新立异之花,但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仍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重分析、轻积累;重理性、轻感悟;重模式、轻个性是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离开丰富的语言积累,缺乏对语言运用经验的感悟,没有充分的个性培养,怎么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而传统语文教学恰恰在这些方面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传统的语文教育,重积累,重感悟,重个性,这一模式,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的,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具体来说,我国语文教育有三大优良传统:
    1.诵读。诵读是中国古人读书的必修课,诵读的时候加上摇头晃脑的动作,更能体会到诗文中的韵味。我们现在的教学实际决定了学生已不再可能像前人那样很好的把握诗文中的音律,诵读诗文,但是与诵读接近的学习方式——朗读,对于语文的学习却也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加强我们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感悟。中国语文不同于西方,中国人十分重视感悟,重视感情的兴发,与诗人发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书过程中,中国人感悟占据了主要的部分,而西方相对来说更注重理性的东西,他们讲究逻辑和步骤,科学性要强一些。他们注重对文章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解剖,是符合西方实际的。而我们中国有许多东西则不能纯用分析的方法达到目的,比如,学习古代的诗词,缺失了感悟这个环节,诗词就失去了它的应有之意。我们将感悟运用到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深化我们的语文教学,而这且与我们的新课程理念也是一致的,我们启发学生积极感悟是非常重要也需要尽心力才能做到的事情,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方面。
    3.练习。熟能生巧,我们不仅要督促学生完成课堂上的语文作业,而且要鼓励和帮助他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以致用,这样才真正达到了学习的效果。

  三、学以致用:传统教法在高中语文新课改中的应用
    传统教法中,对于今天的语文教育影响最为深远的,如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的观念,曾说“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不偏废任何一个字”,强调“读”作为四种基本能力之一的重要性,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也是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具体说:
    1.多读
    张志公先生指出:“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是人类吸取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被称为“智慧之源”。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要学好语文,不能去套公式、做习题,孩子应该在老师的引领下,在继承传统经典诵读的同时,通过文字穿梭于时空,遨游于艺术殿堂。读文学作品可以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唤起人的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情怀;读科技作品可以培养人的严谨、科学的精神,唤起一种探索的热情。
    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 150万字。⑴”同时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⑵”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事实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也总结了一条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结论:“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⑶”诚哉斯言!而多读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方法。古人早已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经验之谈都体现了多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显然,仅靠课本里的几篇选文来培养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新课改建设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并开设了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到更多的篇章,我们仍需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进而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当然这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但在高中教育中,多读至少可以起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当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本时,他们也能在阅读中比较各种表达方法的优劣,从而使自己的表达更多样化、更流畅。更重要的是在广泛阅读中,能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看待人生,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因而多读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比如通过交流读书心得、举办读书讲座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多读,学生还可以按读书多少在《模块学习分项记录与评价》中给自己自评等级。
    由此可见,新课改并不排斥多读的基本方法,只是新课改在阅读上有起新的要求。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没有丰厚的阅读体验,所谓的能力培养只是无源之水。
    2.多背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⑷,“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⑸。事实上,这也是古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名人也对此有很深的体会。郭沫若就曾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⑹”程千帆也说过:“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办法看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是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⑺”可见,背诵确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就得到了培养,在积累了大量的文言名篇后,相信不用多分析各种语法、词类活用的现象、各种特殊句式,学生都能在反复涵咏中认知和理解文本。 新课标是十分提倡多背的,它提出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多一少”,即“重视多读,努力扩大阅读面,少做脱离了课文语境、所谓梳理规律、机械操作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⑻”多读与新课改并不相违背。
    3.多写
    新课程标准中第六条指出:“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⑼”从这一条可以看出新课改对写作训练的重视,而且对量的要求也是比较大的。事实上,要提高写作水平,最关键的还是要多写。只有在写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写作上的问题,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很难想象一个平时不注重写作的同学能够在考场上写出优秀的文章出来,一个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的同学也很难写出深刻的文章来。新课标第4条说得更加清楚了:“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既使做不到每日一篇,也应该要保持思考的能力,坚持对生命的体验。只有当你的内心向整个世界敞开时,才能在生活中锻炼思维,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在写作中游刃有余。所以,多写也是不能忽视的优秀方法。

  四、回归传统:让个性绽放出美丽的花儿来
    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教育应该从课堂、课本里突围出去,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使学生学会生字新词,弄清几个问题,读懂课文的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深层次发展,让学生去进行新的思维创造。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去创新,使学生的个性绽放出迷人的光彩。正如教育专家指出,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到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中感到愉悦。这种愉悦是指让学生感到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温暖,充满了与崇高人性的对话。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工作的这几年,正是课改的几年,我有幸和同事们一起体验了课改的酸辣苦涩。在课改的这几年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许多新东西的产生,同时,也很不情愿地看到,许多玩弄概念的所谓课改也在不断出现。但事实上,我们只要回头看一看,就会脸红,因为我们今天在课改中大力提倡的许多新东西、新概念,其实早就是传统教育的精华。我时常想起叶老的三句话: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认为,这三句也许是叶老“学生本位论”最精辟的诠释,也是传统语文教育靠实践与思考磨励出的最珍贵的明珠。也是当今语文教育暂时难以逾越的科学观点,仍然具有无法代替的先进性与引领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