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文化 |
第一流的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十年前的教师节,刚刚成为人民教师的我,从同为教师的爸爸手中接过第一份教师节礼物——厚厚几本教育类书籍。其中一本便是《陶行知教育名篇》。从那时起,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便时常伴我左右。即使偶尔翻阅,却也受益匪浅。
2020年1月,叙事者共读的是《陶行知教育文集》。毋庸置疑,这是一本开启新一年阅读之旅的好书。尤其,我还有幸成为了这本书的领读者。借此,我也得以将这本书更加深入地阅读与拥有。实际上,之前十年对于这本书的感悟与收获,却不及最近几个月来得细腻与深刻。
陶行知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立志:“余今生之唯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他不辱使命,躬亲实践,以民主、创造以求共和,进而为探索、推进中国现代化乃至全球现代化奋斗终生。陶行知先生多次在文章中谦逊地说,他当不起教育家这个名词。他1919年于《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这样写道:“依我看来,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
先生所指的两种要素,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阅读整本文集的过程中,我不由将先生鞠躬尽瘁之使命与躬亲践行之事业与这两种要素进行对比与融合,敬佩先生用他的一生书写了对教育的热爱与对真理的追逐。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陶行知先生在水深火热的时代背景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同时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与促进,即使在几十年、甚至将近一百年后的今天,仍闪耀着深邃的光芒,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哲学。它不仅是一个教育学派,而且还是一个思想流派。生活教育注重做,注重行动,注重手脑并用,注重在劳力上劳心,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在金陵大学读书时,开始研究并信奉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信仰知行合一的道理,故取名为“知行”。经过十几年的人生探索,他对王阳明的理论从赞赏、认同变为怀疑。对此,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一与王阳明相反的主张,强调在行动中追求真知识。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命题构成,既坚持“洋为中用”又做到了“古为今用”,既有国际视野,更有本土行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受西方教育思想,尤其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深远。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接受了约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观点。然而,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后,开始否定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理论。他说:“八年的经验告诉我,此路不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才悟到教学做合一的道理,所以教学做合一是实行教育即生活碰到墙壁把头碰痛时所找出来的新路。”“教育即生活”的理论,至此翻了半个筋斗,也使得教育变了一个根本方向,这个新方向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他在艰难困苦的实践中创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着巨大的改善与推动作用。
“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实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纵观先生一生,这正是他自身的真实写照啊。这是何等的魄力,不愧受我们崇拜!
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陶行知先生文中所指的“边疆”,是祖国的边疆与内陆那些未受教育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有尽到责任。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把那边疆的门户,一扇一扇的都给它打开。”先生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在那样一个时局激荡的年代,先生无数次“钢头碰铁钉”,奔走呼号,致力于中国乡村教育与大众教育。他指出,中国乡村教育的生路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要教农民自立、自治、自卫。”“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他为大众教育的开展提出了四项主张,包括社会即学校,即知即传,新文字,救国的实际行动。他号召通过大众教育培养民族解放的斗士,“彻底干,达到中华民族解放,中国自由平等才肯罢手。”
而我所想到的“边疆”更包括人的思想与头脑。很多时候,最难开化的往往不是土地而是人心。陶行知先生对其学校观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学校能教坏的变好,也能教好的变坏,能叫人做龙,也能叫人做蛇。“一个学校要想有美满的生活,必须和知识的源泉通根水管,使得新知识可以源源而来。”他提出,要从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他的观点至今对于中国教育仍然有着警醒作用。陶行知先生对女子教育的重视让我感动。可能因为自己就是女性,所以感触尤为深刻。他说,一个国家文明之高下,可以拿女子教育来决定。想到仅是几十年前,中国女子还承受着缠足与“缠头”的双重禁锢,心情沉痛万分的同时却也感激自己生于太平盛世,长于好时代。又有多少像先生一样的仁人志士为着女子的解放而进行着艰难的抗争,他们无一不是时代楷模与国之英雄。先生对于“学生的精神”的阐述同样寓意深刻。他说,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那是“学生精神”的先决问题。因为先生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先生在《教师自动进修》一文中说,想要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这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里“终身学习”的理念与要求吗?先生目光的深邃与高远,理念的先进与前瞻,令人敬佩。
陶行知先生胆识过人,单身匹马,大刀阔斧,不仅是边疆教育的先锋,同时开垦着国人心中的荒野。那荒野上,慢慢开出了进步之花、自由之花、平等之花、创造之花,那才是真正改变中国的根本力量。
周恩来称赞陶行知是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布尔什维克。郭沫若盛赞,“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先生病殁,举行大殓时遗体覆盖着“民主之魂,教育之光”的锦旗。对于陶行知先生,似乎任何赞美都显得贴切而又过于清浅。用心品读着先生用汗水、泪水、热血与生命书写的教育故事,敬佩他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不愧为第一流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