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笔记 |
爱,最动人——《爱满教育》读后感
前些日子,翻阅一本教育类杂志时,读到何夏寿老师的一篇文章。语言平实亲切,内容真挚感人,挺让人喜欢的。文字后面紧跟着的是对他的专著《爱满教育》的介绍。不长的一段文字里,“教育散文”四个字让我感到新鲜。“教育”与“散文”,都算是比较熟悉的概念了,“教育散文”还真是头一次听说呢!于是二话不说,直接去当当网买书。
当我把书拿在手里开始读的时候,一个同事看到了,说:“哦,原来何夏寿老师还有专著啊?我之前外出学习听过他的一节课呢!”过了一天,另一个同事说:“哈哈,我听过何老师的一节课哦!”
这让我心里有一些羞愧——其实我是刚刚知道何夏寿老师的;也有一些“不平衡”——怎么你们都认识他,并且还听过他的课呢?
刚刚转教语文第二年的我,的确很缺乏外出学习的机会。其他同事们很多都听过王崧舟、窦桂梅等小语界名师的课,但我却从来都没有。不过,我倒并不气馁。这些名师的书,都很容易买到。通过读他们的作品,反而能够比见到真人、听其讲课更加深入地向他们学习与请教。最近几天,通过阅读《爱满教育》,我对何老师有了一些了解,甚至是比听过他课的老师对他的了解更加真切呢!
本书由方卫平作序,周一贯写跋,共分为六个章节。书的内容恰如它的名字一般,洋溢着满满的浓情与爱意。
第一章,“亲情久久”,分别记录了作者与母亲、父亲、儿子、妻子、姐姐以及哥哥之间饱含真情与教育意味的故事。母亲那句“只要对小人(小孩)好,书便可教好的”,真是比任何教育家的宣言更加动人;父亲那句“戏文告(教)人做人”,与作者后来进行的“童话教育”,在兴趣为先、以生为本等方面一脉相承;姐姐和哥哥对弟弟真挚的爱,也在作者的笔下通过质朴的文字,有如一脉清泉,汩汩流出……
第二章,“童年的小摇车”,收录了作者回忆童年里或感人肺腑或充满趣味的几个小故事。《我的摇篮》一篇中,“母亲”为了帮“我”治好小儿麻痹后遗症,寒来暑往、来来回回地用箩筐挑着“我”去十多里地以外的地方打针。作者那让人心酸的经历与“母亲”伟大的母爱,让我多次落泪。《我真的没偷》一文中,负责照看梨园的黄胖原来那样心地善良。《我真的会飞了》中姐姐那句“腿瘸的人以后会飞”,让我再一次内心饱含温热。
第三章,“恩师如山”,作者回忆、描写了几位对他帮助与影响深远的老师,有大名鼎鼎的周一贯老师,发现、挖掘作者的周鹤龄老师,作者小学时候的丁老师等等。在何夏寿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对恩师的感激与敬重。
第四章,“有你真好”,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几位他身边的友人,有他的同事李立军、邵瑞,有他的学生国民,还有他们小区的保洁员老黄。朴素的文字描写着朴实的故事,但我分明感受到了有如阳光一样温暖的一颗热情、感恩、善良的心。
第五章,“亲爱的小孩”,一如题目,描写了作者与几个小孩子的故事。《黄鳝黄了》让我再一次反思自己,谨言慎行,透过孩子的外在表现找寻深藏于孩子心中“不满”与“抵触”的根源。《“萝卜”回来了》让我知道了何老师也曾经遭受过的深深的挫折与误解,但最终善良与真诚可以打动人心。读到《天使不可以跟蛇玩》中,丁一通说“蛇收了我的围巾,为什么还要咬我”时,我的心也跟着一紧,何老师“半进半出”的状态,也让我看到了他是如何平等、真挚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童话”致敬》一文中,作者对18年前开展童话教育之初的学生进行回访,通过三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用童话的方式向童话致敬。
第六章,“收藏阳光”,作者讲述了与儿童文学家金近、倪树根以及与黄云生教授交往的经历,深深地表达了对发现、帮助、鼓励他成长的良师益友的敬意。
何夏寿老师的文字,一点儿也不华美,平白如话。方卫平教授在序中说,“甚至不无朴拙之感。”是啊,何老师就是通过这样“朴拙”的文字,将一个个充满爱与教育的故事书写得感人至深、令人难忘。阅读文字的过程中,我多次落泪,均为感动。
何夏寿老师自幼家境贫寒,三岁时又因高烧导致小儿麻痹,落下腿疾。苦读求学的他,希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无奈因为残疾,没有资格参加当时的高考,只能去村子里做临时代课教师。就是这样一位命途多舛、饱受生活磨难的人,用温暖、至情的文字书写着一个个动人肺腑的故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教育“童话”。虽与何夏寿老师素未谋面,但对于他的敬佩溢于言表。
读完这本书,对于“教育散文”有了初步的清浅的了解。对于今后如何写散文或是其他文章,也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打动人的,从来不是文字本身的华美,而是深藏于文字之后的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以及浓浓的发自于心底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