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同一篇课文,不仅局限于绘制一张思维导图。当我们从不同的维度对课文内容或是篇章结构进行梳理时,或者从不同视角来梳理同一个知识点时,往往能够绘制出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
例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和孩子们一共绘制出三张不同模式的思维导图:辐射状导图、线性导图和环状导图。
一、辐射状导图。这张导图直接以课题作为中心主题,分别再重点圈出“小蝌蚪”与“妈妈”作为中心主题下的两个副主题,主要整合小蝌蚪与妈妈的模样和动作。这一幅思维导图,孩子们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先将导图框架绘制出来,呈现给孩子们。作为预习的其中一项任务,孩子们需要对导图进行补充。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一起边学习课文边再次整合与绘制,最终,我们合作完成这张辐射状思维导图。
二、线性导图。这张主要整合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最后尾巴不见了,小蝌蚪就变成了青蛙。孩子们课堂上在老师的引领下,根据课文内容的描述,能够比较顺利地绘制出这一幅思维导图。随后,我们再根据导图对变化过程进行复述以及写话练习,水到渠成。
三、环状导图。这一创意由我班学生闫国豪提出。当我和其他孩子们认为这一模式不可行时——因为青蛙无法变成小蝌蚪——闫国豪说,可以在关联线上加两个字——“产卵”。这两个字解决了大问题,简直是太棒啦,其他孩子们瞬间爆发出了掌声!孩子们那时接触思维导图才不到半年时间,关于“环状导图”,我们也只是在学习《小熊住山洞》一课时绘制过一次,这些机灵的孩子们真是让我感动。
关于“一课多图”,还有许多的课例需要整合。借着这个机会,逼自己一把,将经验好好整理,将教训牢牢记住,然后,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