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课例与反思 |

今天,我们班学习《传统节日》一课。领读后,孩子们进行了充分的朗读。
“孩子们,儿歌里共提到几种传统节日?请用铅笔圈出来。”
圈画过程中,一个孩子问:“老师,最后一句的‘新春’还用不用圈啊?”许多孩子开始议论起来。我只笑笑,不置可否。
等孩子们圈完了,我问孩子们:“如果我们把圈画的内容整合成思维导图,你想画成什么模式?”
一个孩子抢答到:“灯笼!”很多孩子附和,“嗯,灯笼好,灯笼好。”
看来这群二年级的孩子们把“模式”理解成了“形状”。我继续提示,“我们以前画过很多不同模式的思维导图,你们还记得《小蝌蚪找妈妈》和《小熊住山洞》吗?”
我话刚落音,“老师,我知道啦!环状思维导图!”闫国豪同学反应得很灵敏嘛!
我说:“没错,环状模式的思维导图。那你们现在自己说一说,还用不用圈‘新春’啊?”
一个孩子说:“老师,圈不圈都行,反正思维导图上只写一次就行啦!”其他孩子们都笑了。
我说:“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绘制吧!这次我们可以把灯笼与导图融合到一起哦!”
有的孩子说,“老师,那该怎么画啊?”有的说,“我知道怎么画!”“我也知道!”
我说:“先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再画。”
于是,孩子们两个一起或者四个一起,开始讨论并绘制《传统节日》一课的思维导图。
这个学期开始,孩子们直接把思维导图画到课本上。一般需要画一到两遍。第一遍孩子们自由创作,第二遍由我们在课堂上共同创作。
孩子们虽然年龄小,但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也可以算是绘制思维导图的“老手”。很多时候,只需要我简单点拨,孩子们就能明白了。
刘莹跟我说,妈妈让她把课本好好留着,以后弟弟还要学习这些思维导图呢!这也是对我莫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