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世界的模样,取决凝视它的眼光,遇见京都

分类: 海滩阳光寺庙——亚洲 |

第一次跟日本人的接触,来自曾经的上海第一高楼——金茂大厦。那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每天坐1个小时的公车才能从国权路到陆家嘴,拥挤的人群、满怀期待的梦想,即使脚在高跟鞋里隐隐发疼,心也是甜的。
走进金碧辉煌的电梯,当电梯每停在一层,门打开的那刻,就有一些西装革履的男人走出电梯,站在两旁,给电梯里的人让路,等里面的人出来之后,他们再回电梯。哦,那就是日本人。
作为一个思维活跃、特立独行,有很多想法和创意的人来说,在日本公司工作无疑是痛苦的,文化的差异,跟日本人吵架,被公司流程而气得暴躁,也曾经因为工作而泪流满面,也曾经多少次想着辞职不干,但最终都选择了坚持和妥协。职场嘛,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
多年以后的今天,我早已不是那个光鲜的世界500强的外企白领,经历过繁华与落寞,走过辉煌与平淡,梦想也随着时间而褪色。直到有一天,我自己公司有个客户跟我说:你是不是在日本公司做过?你这种思维和细心,只有日本公司的员工能够做到。
猛然发现,原来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被日本人、日本公司,潜移默化,塑造了很多品质,并且伴随我一生。
与日本人的纠葛,仿佛就是一个属于年代的的烙印,也是我闪闪发亮的青春回忆。也许,我该跟日本和解了。于是,这个4月,我扭扭捏捏地踏上了东行的飞机,在飞机上我的脑海里还浮现那首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跟所有人一样,踏上日本的领土,都会被这里的安静、干净、有序而倍增好感,日本人总是笑容可掬、彬彬有礼,公共场所总是安安静静的。一切的一切,都那么熟悉,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我。
在日本的第一顿晚餐,我习惯地把钱+小费凑一个整数夹在账单上,然后长扬而去。在我离去的时候,旁边的日本人不停地瞄账单,看看我留的钱够不够,仿佛我是来吃白食的一样。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东南亚,不都是这样么?一瞬间有些生气,转念一想:这些人简直跟我以前的日本同事一个德性——看似不信任,其实是日本人的死脑筋,他们就是这样,一规一矩的,不会要你的小费,该多少钱当面算得清清楚楚。
要是跟日本人计较,我早就身亡800回了。
晚饭后回到酒店,意外发现酒店可以免费泡温泉,酒店老板客客气气、恭恭敬敬,不会像欧洲人那样跟你开玩笑套近乎、试图打成一片,也不会像美国人那样跟你侃侃而谈刷存在感,一句“芮san”让我亲切无比。酒店虽小,但是管理得井井有条,各种流程完善运作,恍然间就像是回到曾经工作过的日本公司。那一刻我觉得:我TM不是来日本旅游的,而是来日本工作的。
日本的火车也是静悄悄的,没有人说话,沉默,是这里的常态。旅行第一站,选择了一个国人少为涉足的地方:仓敷,我称之为日本的江南水乡。
住宿是日本人家的民宿,在这里遇到了一个打工度假的台湾小伙,在这里干活换住宿,他会说好几个国家的语言,人很好,就是一口一个台湾、中国,让我不习惯。
仓敷,一个很安静的小城镇,从江户时代流淌到现代的运河,串起了沿岸古色古香的民居、奢丽华美的宅邸、白壁黑瓦的土藏和欧风十足的馆舍。纺织富商在运河两岸豪掷千金造起精舍、美术馆的意气风发、游客徜徉于柳枝轻拂的河畔石径,也串起了仓敷从江户时代汇聚四方的繁荣。
在日本旅行的大部分时间,我停留在京都,那个仿照唐朝洛阳而建的古城。在我心里那是唐朝的影子,而在日本人心里,京都则是一个高冷的地方,京都人并不以“去过哪里”为荣,而以“连某某著名景点都没去过”为矜持。一来风景在自家门口,什么时候去都好。二来外地人如此多,岂能与他们挤在一起?
定居京都的律师朋友发来一个链接,告诉我什么是京都——“听说京都人喜欢把自己当成贵族?哈哈哈,贵族,好好笑,他们来我们下町说说看,谁理会呀!穷贵族,扔到墨田川里去。”
在京都出门前不用看天气,因为看了也是白看。京都的天气不是以天为单位,而是以小时为单位,一会阳光灿烂,穿着短袖还嫌热,等我爬伏见稻荷大社的稻何山,狂风四起,天色暗淡,一副风雨欲来风满楼的样子,把我冻得直哆嗦。
在京都旅行,也不用刻意去赶什么景点,这里的景点成片成片的,暴走就可以,以至于几天下来,每天都是走残的节奏。没有带攻略,没有旅行计划,只是随心而走,迷失在古典的小巷,体味京都的日常之美。
千年繁华古都,典雅静谧的古典风貌,三面环山,河流贯穿,百姓街巷人生尽在其中。红寺、红枫、红民居,朱红色里点缀的尽是悠然走在京都大街上的和服女子。即使这里游人如织,也给人一种心静的安然。
拾级而上,便可看见京都最古老额寺院——清水寺。寺庙周围是一个个让人迷失的古老小巷,碎石小路配以浪漫樱花,石桥溪水配以晚风幽竹,京都就是这样一座清灵古城。
同样,在京都住的也是民宿,主人家把自己的小楼房一间间隔起来,租出去,公共区域弄得很温馨,大家旅行回来后就在公共区域活动。在这里又遇到一个台湾姑娘,来的第一天做了饺子,泡了茶,请每个人喝,一下子跟所有人打成一片,原本每个人自顾自地玩电脑,变成了联合国大会。
台湾姑娘知道我是大陆来的,一副“哇,大陆人也有钱来日本旅行”的样子。在日本遇到的台湾人都特有优越感——在他们眼里,大陆人不是穷得来不了日本,就是黑在这里打黑工,要么就是抢马桶的旅游团暴发户。懒得去解释什么,你的眼界能看到什么,那就是什么。
我淡淡地告诉台湾姑娘,嗯,是啊,我是第一次来日本,我之前都在欧洲玩,去过欧洲30多个国家。然后,跟一个法国人说——我去过法国3次,喜欢巴黎和普罗旺斯,在法国,吃牛排我只吃全熟的、喝咖啡我只坐咖啡馆里面、吃奶酪用勺子挖,超市里的面包和面包店的味道一样,羡慕法国人一周只工作35个小时,一年还有5周带薪假期……
好了,可以想象一下法国人绿绿的脸,基本上可以分分钟逼死法国人的节奏。
“上帝和法国人的区别是什么呢?”
“上帝从不会把自己当作一个法国人。”
在京都每晚都在加班中度过,不是给客户做项目文案,就是准备海外创业大赛。在民宿住的其他人是working holiday,而我是working on holiday。花了一天时间做了个PPT,花了半天时间录了个演讲。一边拖着大箱子从京都赶到奈良,一边微信跟朋友沟通工作,简直就是把人逼到癫狂。
在公车上,一手拽箱子,一手拿手机,沟通工作,打字不便,便发语音,立马就有日本人提示我——公共场合,不能大声说话。
在奈良的公园里,走累了,便坐在台阶上。不一会就有人来轰我——不能坐在台阶上,只能坐游客的凳子。
大阪的酒店早上9点退房,等了4部电梯都是满员,于是,我打算坐上去的电梯,先上后下,然而电梯里的服务员却阻止了我,示意到:上就是上、下就是下,你是下去的,只能坐下去的电梯。
日本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条条框框很多,对人性的约束很多,才维持了它的繁荣和经济高度发达。日本是全球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我想大概很多人是觉得生活太压抑吧,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不去麻烦别人也会跟其他人走得太近,不擅于交流,遇到压力无法排解便选择了极端的方式。
我开始怀念在泰国穿着人字拖,半夜拎着啤酒游荡,坐在大街上喝酒吃肉,夜市上扫荡的自由。我开始想念欧洲的自由散漫,农妇家奶酪的香味,年月悠久的石板路上被磨得圆润而光滑的颜色,破旧的教堂里暖暖的钟声,我光着脚丫走过城堡下的沙滩,在海边吹风看夕阳的浪漫。
我想对于日本,我还是说不清道不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这里工资高,文明度高,社会制度完善,经济发达,但不适合我生活,规矩太多,约束太多。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一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选择看上去“好的”、“有钱的”、“有前途的”。
吾心安处是故乡,呆得最舒服的地方,才是幸福的地方。
欢迎大家移步我的微信公众号:游睿旅行笔记(Yrui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