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22°的色彩】二:虔诚的温度


标签:
杂谈 |
分类: 海滩阳光寺庙——亚洲 |
疾驰的摩托车穿梭在狭窄的街道,破旧的双条车外挂了不能再挂的人,偶尔有一辆不错的轿车经过那是有钱人从这里经过。
我试图去寻找一个可以坐下来喝杯东西的小店,咖啡馆,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小茶馆。Oh no,这里是缅甸,这里什么都没有。街头稀稀拉拉的路边摊上当地人围着小桌子吃饭,不时地有骑着自行车搭起来“出租车”穿着基隆晒得黝黑的男人过来问我要不要坐出租。
如果让我用一个东西来形容曼德勒,我想用“玉石”。
第一眼看到曼德勒的城市,绝对不会有惊喜和震撼,它如一块玉石一般粗糙,不让人起眼。用浮躁的心去看这里的一切,会觉得特别嘈杂和喧嚣。旅行,能让我把浮躁的心慢慢沉淀下来,用心去感受这里的种种,这个城市的温婉细腻就慢慢呈现,如同慢慢品鉴和雕琢一块玉石,最后能看到浮在粗糙背后的光彩,真实又温情,朴实又动人。
第一天的行程从马哈根德昂伽江僧院开始,就是那个著名的“看和尚吃饭”。
Maha Gandayon Kyaung Monastery 马哈根德昂伽江僧院
这是一座佛学院,有超过千名和尚在这里修行,学习佛理。缅甸是东南亚佛文化最浓的国家之一,要感受这个国家的文化,自然要从佛开始。
缅甸僧侣是小乘佛教信徒,奉行佛陀时代“过午不食”和“托缽乞食”,一天只吃早、中餐。第一餐固定时间是早上4点,第二餐则必须拿着缽沿街化缘。小乘佛教并不规定必须素食,可以吃肉,饮食和我们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供养者供养什么就接受什么,化缘到什么就吃什么,葷素不忌,并在中午12点之前回到庙里吃完,接下来的时间,就只能喝水。
和尚吃饭的时间是10:15分,建议在10:10分之前到达那里就行。
包了一辆丰田的小轿车,一天的价格是27000K,这在当地已经是很贵的消费了。10点钟到达和尚吃饭的这条街道时,街上还空空如也,也没有其他的游人来,正好给我安静的环境看看街道两边的碑文。
虽然,我看不到碑文上写的什么,用手指触摸过去,依然能感受到虔诚的温度。闭上眼睛,阳光透过细细碎碎的树叶洒落在我身上,不知道这碑文前有多少僧侣走过,在这里朝拜,或者小憩。
缅甸的文字像是一个个圆圈圈,因为缅甸人过去在棕榈叶上写字,直笔容易划破叶片。
一时间,一个个身穿赤袍的和尚们飘然出现,有些小和尚则穿着白色的袍子,红红白白,为这寂静的街道频添许多风采,一下子生动起来。
和尚们自觉地排起长队,有的人虔诚地手捧大钵,低头沉思,像是在祷告;有的人东张西张,打量着我们这些为数不多的闯入他们宁静生活的游客;有的和尚估计就6、7岁的样子,我不知道他在这里修行能否参悟到这里佛礼。
那是一种庄严的气息,将我紧紧包围,虔诚、平和、宁静,一下子让我的心静了下来。
这是一种朴素的信仰,没有过多欲望,没有贪婪,引导人向善。功名也罢,财富也罢,不过是带给人自身的感受,欲望少,那么满足感越强。
可惜我不是男儿身,可惜我不懂缅甸文,可惜我的英文还没有到达可以讨论佛学的地步,否则我真想在某个地方安静地感悟佛学,清澈自己的内心。
也许赤脚,更能表达朝圣的态度:
早已等待发饭的人们拿起手中的碗,这些人看起来不像是寺庙里修行的人。
马哈根德昂伽江僧院其实就在乌本桥旁边,走过去3、5分钟而已。
顺便去看了看白天的乌本桥,没有落日的妖娆,清新淡雅,在辽阔的天空下显得那么婉约,如同一江南女子宛然而至。
世界上最长的柚木桥,无论是桥墩、桥梁、铺桥的木板均由珍贵的柚木构造。建设整座木桥,差不多要花去百万立方米优质的柚木。按照现在柚木的市场价格,建造乌本桥光花费超过100多亿,这个数字让我震惊。
“我喜欢你,可我说不出来,也许有一天和你来到乌本桥,彼此就会明白。”
当地人都叫它情人桥,传说只要相爱的人一起走过这里,就会永不分离。多少人为了它奔赴千山万水而来。
行走在蜿蜒悠长的柚木桥上,一种“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意境油然而生。只是这江南人家变成了明镜湖光水色,这枯藤老树变成了肃立在湖中挺拔的树。
乌本桥修建于贡榜王朝的敏东王时期,大约距离现在160年。乌本桥一带本是低洼之地,雨季湖水上涨,湖滨成为泽国。为解决当地交通困难,敏东王修建了这座木桥,同时为了使桥梁不至腐朽,便用了珍贵的柚木来建设整座桥梁,从而具有了百年不朽的品质。
离开寺院,开始四处闲逛曼德勒郊外的一座座寺庙。
这是缅甸人的日历,每个不同的动物代表不同的星期几:
进了一座我不知名,却很著名的寺庙: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穿得太扎眼,守护在这座寺庙的一个僧人朝我打招呼,英文居然说得还可以,我们能交流。
僧人主动带我去参观里面的陈列,并一路给我讲解。这里面,居然有一副佛学传播地图,我看到了China!
长城内,我是家,不知道现在的北京是什么样的天空和温度,有点恍惚了。
还有,中国的佛文化传播:
佛文化是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我对佛学没有深刻的研究,不敢信笔涂鸦,想到佛,只会让我感到海纳百川的包容。那是一种无论顺境逆境,无论赞同和反对都淡然处之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不正是我需要的吗?
在这里,我在感悟,我在沉淀,我在感受那虔诚的温度。
车子继续前行,又到了一座不知名的寺庙。
那是一座荒废的寺庙,这里没有游人如织,没有来这里朝拜的人们,静悄悄的。
缅甸所有寺庙都要脱鞋而入,即使是座荒废的寺庙,为了表达我的虔诚敬畏之心,我也脱鞋而入。
我站在寺庙下,想象它当年曾经的辉煌:
继续游荡,路上有僧人在化缘
路人会自觉主动地去给他们东西,这是一种怎样的虔诚和信仰?
曼德勒郊区有无数的寺庙,如果问我最喜欢那一座,我会毫不犹豫地说“白塔群”!
“白塔群”是我给这里取的名字,它对外的名字叫做“古道陀”石经院,光从这个名字看不出它和其他寺庙有什么区别,这里却很出名,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本书”。
这里有700多片大理石碑,有正反两面,碑上刻着三藏经文和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历史轶事,全部经文需要几个月才能诵读完。
为了了解这些碑文的历史,我查了下资料:
缅甸的全套三藏经书自从1057年蒲甘王朝首任国王阿奴律陀向直通发动宗教战争,把直通征服后,用巴利文写成的30部经书被蒲甘王室用大象运送至蒲甘。自蒲甘王朝至贡榜王朝,一向十分珍惜这30部经书,因此担心书写在贝叶上的经文受气候及蛀虫侵蚀,几乎每个朝代都必须发动并组织数万僧侣用画笔、铁笔等更换新贝叶写。
到了1852年,敏同王登基执政。那时缅甸的半壁山河,经两次英缅战争,整个下缅甸已被英人占领,成为英帝国主义者的殖民地。所以缅甸人民称敏同王是“半个国家的国王”。敏同王深知缅甸之所以受外国人欺凌、压迫,关键问题是国力衰微,贫穷落后,从而决心兴邦复国,进而采取了诸多改革措施,如兴办工业、发展航运、开发矿山、引进外国技术,选派留学生到国外学习科学技术等等。却由于当时缅甸王室内乱及外国殖民主义的压力和破坏,最终,敏同王的改革计划付之东流。
敏同王力图通过改革促使国家繁荣富强的善良愿望得到缅甸人民的赞赏和肯定。敏同王本人也是个极端虔诚的佛教信徒。在他登位后的第八个年头,决定修建“古道陀”石刻佛经院。其基本宗旨是,祈求神圣的三藏经“与世长存,永葆圣洁”。敏同王认为,只有把三藏经刻在石板上,才能保证经文持久坚固,哪怕风吹雨淋也不会受损。“古道陀”三字是缅语,意为“行善积德”,译成汉语应是“行善积德石经院”。
除此以外,敏同王倡议兴建石经院的另一个想法是,两次英缅战争后,英国非但不承认自己是侵略者、反而诬缅人“野蛮、残暴”。敏同王听到英人如此之恶毒诽谤后,无比愤慨,决心大力发展、宏扬和维护其所崇信的上座部佛教,以此来坚定人们对佛教的虔诚信念,并向英人展示缅甸人民的高尚文明素质。因此,就更有必要宣传和维护三藏经,使之更加深入人心。
到现在,为了迎接世界第五次佛经结集大会在曼德勒的召开。以上三条基本宗旨顺理成章地成为敏同王决心镌刻佛经的重要思想基础。
我是个俗人,喜欢这里的原因很简单:宁静、壮观。
在湛蓝的天空下,突然出现一大片白白的佛塔群,洁白又不耀眼、清新又不失端庄,何其壮观。那一刻我差点就呆呆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这么美丽的地方,却很少有游人来。没有乌本桥的人来人往,没有千人僧院的慕名而至,它只是静静地守护着这里每一块碑文,阳光和风雨,守着它的坚持。
全部三藏经文都刻写在大理石上面。而这些极其珍贵的大理石,恰好选自曼勒东北侧的一座山丘上,与刻字场所相距32里之遥。
采石工人是经过一段时间四处寻找才发现这里藏有质地优良且坚固的大理石的。采石过程中,必须按石碑的大小尺寸(即长、宽、厚)切割成片,再从山上搬运到山下,接着装进这石船上,船驶入伊洛瓦底江,顺流直达曼德勒。又把石片从码头搬运上岸。尔后,运送到宫殿。
镌刻石经工匠的第一道工序是把己经切割好的标准大理石片再次削切修整一翻,磨成光滑状。尚未正式刻写之前,要先用铅笔描摹出经文字样,进而照着三藏经的内容,逐句逐字进行核对。经过若干人核校正确后,再由刻字工人逐字刻在石板上。刻字时,指派专人监刻,以防止出现误差。
天色渐入黄昏,本想在这里守得日落,天却渐渐下起雨来。
9月,是缅甸的雨季,即使曼德勒在缅甸的北部,在每天快日落时分总爱来一场暴雨,这雨来得快去得也快。
归途中,路边形色匆匆的尼姑们,穿着艳丽的僧袍从眼前闪过。那一回萌的笑颜,甚是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