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bor操纵 (2013年六月金融革命第三节)
(2013-07-01 21:03:46)shibor操纵
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一样,是一种信用中介(credit
中国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在于其根基与美国影子银行完全不同。影子银行的兴起,在美国主要是基于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变化,中国当然也在2010年后感受到揽存的压力。但我们认为最主要的,仍然是在政策约束下的主动性资产端安排,即将地方平台和地产类资产,装入表外。或者说,3年以来,影子银行逐渐从理财产品畸变为另一种地产融资链条。
影子银行系统的模式,和监管层的资产约束,不断的进行猫捉老鼠的游戏,并进而加速演化出过于早熟的金融工具系统。比如2009年为了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支持的银信合作崛起,信托通道被封死后,2012年银行又找到了券商。像兴业银行2010年后较大规模将信贷业务藏在同业代付中,同业代付进表之后,又创新了同业偿付。至于票据业务,从转贴现,到2009年的“双买断”,再到2011年的“卖断+回购”。至于资金池业务,它本来应该是影子银行的核心模式之一,但在中国它迅速的“庞氏骗局”化。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过于早熟,也催生了它的脆弱性。在短短5年中,它带来了两个全局性影响。
由于它没有西方式的独立法人地位,而是依附于银行,而同时又具备理论上不受杠杆约束的存款创造能力,它刺激着银行大量的创造票据业务输送到影子银行系统;并且,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将同业业务、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等串通一体,打通了基础货币(同业拆借)和准货币通道,也构成了一个多层级资产组合,放大杠杆,比如以票据同业拆借养债券,以债券养信托。
但是,它的先天缺陷是,由于没有多层次资本市场和资产证券化,该结构的久期组合绑定在地方平台和地产的信贷资产之上,这些资产的周转率非常之低,最重要的是,资产质量风险巨大。因此,它要么拉长拉高票据资产的杠杆,要么需要一个体系外的流动性补给系统,那就是将银行自营资金对接于理财账户(即丙类户)。
但是,这个信用链条被拉得过长,且交易成本过高,最终将导致货币周转速度的大幅度降低。因此,一旦监管层斩断债券灰手,并堵死了丙类户和自营资金的交易通道(5月份由中债登口头通知,),上百个六月中到期的理财产品的兑付出现困难,它们得不到自营流动性的支持,因此涌入货币市场。但是丙类户通过纸质、传真、电话等方式交易,周转非常之慢,资金在途非常严重。而以票据为基础的影子银行链条,在第一环,即出票贴现环节就要大费周章。
这即是上述,本次流动性危机,实质上是地产金融周转链条被凿开所致。
它最重要的影响是,影子银行的崛起对货币数量论及其货币管理体系形成颠覆性的挑战。M2、贷存比、货币乘数悉数面临失效。这正是目前中国在货币管理上的一个困难,尤其是在经济的紧缩转型通道之中。
因此,当我们需要重新构建一个金融体系和监管系统,比如说,多层次资本市场、资产证券化、利率市场化等,央行就需要像掌握存准和存贷款利率那样,掌握新货币体系的定价权,那就是银行间市场的基准利率——shibor。
然而,当央行转身,发现SHIBOR已经被同业间的大行或者伪大行所操控,以朝着有利于它们的负债端,或者组合杠杆的方向。本次银行间利率的超级瞬时扭曲,不就是明证吗?
当隔夜拆借飙到13%时,有人愤怒的指责央行,应该懂得维护shibor的意义。我们的理解相反,这正是因为央行太懂了。
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2013年6月。
让我们明确下,我们认为本轮央行肃清风暴的本质目标,是一件更大的事情,即重构一个货币运转体系,压杠杆只是短期表象,实际能做的可能只是控制杠杆,在杠杆控制前提下真正要做的事情,是中期事情,那就是资产切割。
下文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