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黑洞 (2013年六月金融革命第二节)
(2013-07-01 21:00:50)
流动性黑洞
央行到底是怎么认识目前的金融系统和货币市场的?这与它说的,和做的,有多大的不同?我们只能根据6月25日,央行的“安抚”公告来解读。
央行首先告诉市场,流动性是充足的。央行公告称,5月末,金融机构备付率为1.7%,截至6月21日,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约为1.5万亿元。通常情况下,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保持在六、七千亿元左右即可满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若保持在1万亿元左右则比较充足。
那么,这就留下一个问题,大量的流动性囤在谁的手里?如果真如姜建清所言,连工行都觉得紧张,我们问了一些银行,紧张的确是非常真实的,甚至到地下钱庄高息借钱。那么流动性就一定出现了某种黑洞。
我们认为,可能央行和市场所理解的流动性是两码事。所谓备付率,也就是保证存款支付和资金清算的货币资金(按规定存放于央行)占存款总额的比率。理论上,备付金率可以约束银行的信用扩张。所以,央行认为1.5万亿的备付金完全足以对付市场的资金缺口(初步计算,6月份大概缺口3000-4000亿左右。)
但是,备付金只是一个资金结果,而并不能反映其来源。比如,一家银行的高备付金率完全可能是依赖再贷款或者同业拆借,其支付能力就弱很多,因为它必须承担更复杂的流动性成本。
另外,备付金是以超额准备金体现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是基础货币的基础构成。而目前金融市场基础货币(比如说出现大规模挤兑,储户提取的现金是基础货币)本质上并不稀缺,而是流动性需求,即基础货币衍生出来的“准货币”,或者说“影子货币”的流动。
所以,央行所说的流动性,其实是最狭义的流动性,跟市场所理解的广义流动性——金融市场水位——是两回事,我想局中人应该是一眼能看明白央行这个有点故意“掩耳盗铃”的动作。我们之所以说央行不好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也正是这个动作告诉我们,央行心里,很明白。
基础货币和准货币的关系,可以形象的理解为米和粥的关系。热钱套现流出,掏了一把米,锅里还有一大把。如果银行的客户现金支付结算,存在央行的备付米也是够的。现在的问题是,要短时间内,按照米和粥的比例上缴两把米(20%存款准备金和财政存款),却有些掏不出来。
掏不出来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水掺的太多,粥太稀,按比例掏的米过量导致粥不成粥;其二,粥冷冻,流体化,搅不动,导致沉淀在各处的米抠不回来。这分别对应金融市场的是,杠杆太大、货币周转速度大幅降低。
那么,本轮央行紧缩风暴,其目标是哪一个问题呢?
市场普遍认为,央行有意逼银行去杠杆,既然表内的杠杆完全问题,有的银行贷存比远远低于监管要求,那么就是要逼迫银行去影子银行杠杆,主要就是同业资产的杠杆。对此我们并不认同。
2012年,五大行中的4家银行首次披露杠杆率,平均水平为5.11%,高于银监会规定的4%的最低监管要求,显然还处在合理水平。虽然我们认同影子银行有问题,但是不是整体杠杆问题,而是资产问题。去同业业务的杠杆可能只是表象。
同业业务市场,激进的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可能已经带动整体杠杆率突破了监管,这可能是监管层所知的个别超出能力的银行,对它们的整顿是必须的,即便如此,我们认为这可能也是表象,我们在下文将细说。
人们谈论中国的高杠杆率,通常的角度是从宏观金融入手,几乎很少从金融机构推论。人们认为,2012
从简单的费雪公式GDP=MV=PQ(M:货币流量,V:货币流速,P:商品价格,Q:商品数量)即可推导。V不变,则注入M,刺激P上涨或数量增加。
对中国存量货币M2的争议相当大。其原因就是,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形成了本质上以基建和地产为通道的货币供给机制。基建和地产的货币需求量大,但是周转非常慢。很简单,机场和楼房是的交易频率是不可能像吃喝拉撒那样的。
中国目下有相当多的货币被冻结,有包括反贪腐、约束公有和公共部门支出等原因,但核心原因在于地产。2013年社会融资总量飙升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投机需求退出房地产市场,从而导致楼市交易趋冷,大量的货币被刚需冻结在储蓄中。
现在,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大概只有0.4—0.5左右,美国大概在1.2左右。现在全社会的M2官方统计是100万亿,但真实M2应超过130万亿,因为影子银行系统创造的很多流动性不计入M2,广泛意义上的影子银行系统(包括同业、委贷、票据、民间借贷)规模多大不好说。
本次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危机,本质上,也是地产金融周转链条被切断所致,下面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