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善待人生365
善待人生365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533
  • 关注人气:3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庸》第二十九章解读

(2017-11-09 08:11:54)
标签:

《中庸》

第二十九章

解读

分类: 悦读吧

第二十九章(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原文】王天下有三重蔫(1),其寡过矣乎!上焉者(2),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蔫者(3),虽善不尊(4),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注释】(1)王(Wang)天下:做天下之王,统治天下。王,作动词用,称王。三重:指上一章所说的三件重要的事:仪礼、制度、考文。

2)上焉者:指夏、商时代的礼制。

3)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如孔子。

4)不尊:没有尊位。

【译文】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这三件重大的事,那就很少有过失了吧!夏商的制度虽好,但没有验证,如果没有验证的话,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遵从。像孔子这样身在下位的人,虽然有美德,但没有尊贵的地位,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1),征诸庶民(2),考诸三王而不缪(3),建诸天地而不悖(4),质诸鬼神而无疑(5),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6)。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7),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8),近之则不厌。

【注释】(1)本诸身:本源于自身。

2)征:验证。

3)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缪:通“谬”,谬误。

4)建:立。悖:违背。

5)质:质询,询问。

6)俟(si):待。

7)道:通“导”,先导。

8)望:威望。

【译文】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制度而没有违背的地方,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悖逆自然,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等到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顺和知道天理;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这是因为知道人情。因此君于的举动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距离君子远的人常有仰望之情,距离君子近的人也没有厌倦之意。

 

《诗》曰(1):“在彼无恶,在此无射(2)。庶几夙夜(3),以永终誉(4)。”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5)

【注释】(1)《诗》曰:引自《诗经·周颂·振鹭》。

2)射(yi):《诗经》本作“斁”,厌弃的意思。

3)庶几(ji):几乎。夙(su)夜:早晚,夙,早。

4)永:永远。终:通“众”。誉:赞誉。

5)蚤:即“早”。

【译文】《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希望日夜操劳啊,使众人永远赞誉。”君于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读解】这一章承接“居上下骄”的意思而发挥。“三重”指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礼节仪式,统一的书写文字。王者重此,就会使“国不异政,家不殊俗”,便会减少过失。

“上焉者”朱熹认为是指“时王”前的夏商之礼,虽然很好,但不可考评;“下焉者”指在下位的圣人如孔子,虽然有美德,但不居尊位,无法做到议礼、制度、考文,而能王天下的人所持之道,必须要本诸自身道德,身体力行,取信于民,还要经得起历史考验,不悖于自然规律,使造化也无疑问,即使圣人再起,也改变不了,做到既知自然规律,又要知社会人生,这样言动都可成为天下的道理、法度、准则,远近都是众望所归,而获得天下人的普遍赞誉。

这使人想起《易·乾卦·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二者有相同处,都说明具有高尚品德的王者与天道合一。

要求当政者身体力行,不仅要有好的德行修养,而且要有行为实践的验证,才能取信于民,使人听从,这就好比我们今天要求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一样。不管你把自己的德行吹上天,也不管你的规划有多宏伟,做一两件实事,拿一点政绩出来给我们看看:你修的路在哪里?你建的房在哪里?你办的学校在哪里?市场是否繁荣?物价是否上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成为老百姓的公仆。

提高到理论上来说,这一章所强调的,依然是重实践的观点。“本诸身,征诸庶民”,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这是主客观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用客观实践来检验自己的主观意图、见解、理论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利益与愿望。从而使自己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

这里当然还是蕴含着儒者对伟大与崇高的向往和对不朽的渴望,也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追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