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十七章解读
(2017-10-15 20:00:26)
标签:
《中庸》第十七章解读杂谈 |
分类: 悦读吧 |
第十七章(天生我材必有用)
【原文】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1),子孙保之(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3)。故栽者培之(4),倾者覆之(5)。《诗》曰(6):‘嘉乐君子(7),宪宪令德(8)。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9)。’故大德者必受命。”
【注释】(1)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先王的地方。飨(xiang):一种祭祀形式,祭先王。之:代词,指舜。
(2)子孙:指舜的后代虞思、陈胡公等。
(3)材:资质,本性。笃:厚。
(4)培:培育。
(5)覆:倾覆,摧败。
(6)诗曰:引自《诗经·大雅·假乐》。
(7)嘉乐:今本《诗经》作“假乐”。“假”通”嘉”,意为美善。
(8)宪宪:今本《诗经》作“显显”。显显,显明兴盛的样子。令德:美好的德行。
(9)申:重申。
【译文】孔子说:“舜可以说是个大孝之人了吧!论德行他是圣人,论地位他是尊贵的天子,论财富他拥有整个天下,后世在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寿数。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读解】孝是最基本的德行,儒家认为推行孝于天下就是为政。《论语》有“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span>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本篇思想和孔子思想一脉相通。
舜遇到了可怕的家庭环境,父亲不喜欢他,弟弟要害他,但舜没有放弃孝德和友爱。由于道德高尚被看成圣人,不仅如此,还获得了至高的地位和与四海相比的财富,本人的生命也得到了延长,传说活到一百一十岁,位、禄、名、寿都得到了。作者认为,自然规律必须如此,天是生物的,但必须因其材质而下功夫,能生的才能培植,不能生的自然覆灭。《诗经》里早就说过,那些有美好德行的人,会为民众做好事,所以也会得到天的保佑。因此有大德的人必须获得至高无上的权位。
在这里,作者突出道德的至上性,但并不排除权力、名位、财富、福禄、长寿等世俗人们所倾慕的东西,只不过和德行连在了一块。
对“大德者必受命”这个结论,后儒提出许多怀疑,他们以孔子为例,孔子是有“大德”的人,并没有获得最高的权力地位。对此疑问,虽说也有人百般打圆场,但也无法释疑。
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居易以俟命”,总有一天会受命于天,担当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到那时,名誉、地位、财富都已不在话下,应有的都会有。就像前苏联故事片《列宁在十月》里的主人公瓦西里说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由此看来,儒学并不是绝对排斥功利,而只是反对那种急功近利,不安分守己的做法。换言之,儒学所强调的,是从内功练起,修养自身,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后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地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一切。这其实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而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