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庸》第一章解读

(2017-09-02 08:00:03)
标签:

《中庸》

第二章

解读

杂谈

分类: 悦读吧

《中庸》简介:《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中庸作为一种深遂的思想,有着它普遍而独特的现实意义,甚至是指导意义。中庸思想是一种客观的思想,也是一种唯物的思想;甚至可以说,中庸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世界的永远不变的平衡态。 我们在读《中庸》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它的伦理层面,我认为更应该思考它的哲学意义。如果我们一开始便认定了它只是规范甚至是约束人们伦理行为的东西,那便从主观上否定了它的其它意义,甚至是更为重要的东西。

  纵观全文,在它的字里行间都有着一种不可忽视的唯物与辩证的思想。而这种表达只是没有象马克思主义理论那样的系统与完整,但这也不能抹灭它的先进意义。中庸”思想可以看作是孔子的道德理解最高境界,中庸之道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理念,长期以来对国人的思想行为起着潜移默化作用,影响着国家民族的发展。

  “中庸”思想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劣性,认为中庸思想让人保守庸碌,而这与时代的发展是不相匹配的。事实上并不是如此,恰恰相反,这是对中庸思想的完全误解。中者,天下之根;庸者,天下之本。

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3)。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4),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5),恐惧乎其所不闻(6)。莫见乎隐,莫显乎微(7)。故君子慎其独也(8)。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9);发而皆中节(10),谓之和(11)。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2)。致中和(13),天地位焉(14),万物育焉(15)

 

【注释】(1)天:指自然的天。命:赋予。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性:人性。

2)率:遵循,按照。道:路,引申为规律、法则。

3)修:修明,节制。教:教化,包括礼、乐、刑、政等。

4)须臾:片刻。

5)不睹:看不见的地方。

6)不闻:听不到的事情。

7)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同“现”,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8)独:独处或独知时。

9)中(zhong):指不偏不倚的状态。

10)中节:符合法度。

11)和:和谐,不乖戾。

12)达道:天下古今必由之路,也指普遍规律。

13)致,达到。

14)位:安于所处的位置。

15)育:成长发育。

 

【译文】天赋与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别人听不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慎畏惧的。越是隐蔽的事情越容易显露,越是细微的事情越是容易显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独知的时候,更需要谨慎。喜怒哀乐各种感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本性;和是天下普遍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的生长就茂盛了。

 

【读解】本章先讲天命,这里讲的命,不是指富贵、贫贱、寿夭等命定内容,而是指个人的禀赋。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这就是含有道德内容的性。人人遵循各自的性,在日常生活中就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这就有了常规,这就是道。从道入手,修饰品节,这就是教化。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道德自觉,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个人修养特别提出了“中和”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中和”是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出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的,不偏不倚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总是要发露出来的,人人都不可避免。发露出来要有节度,无过不及,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整个社会大家都心平气和,社会和自然界很和谐,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这里讲的中和,实际就是中庸。前人说:“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大体不错。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所谓“一篇之体要”。以下十章(211),大体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用朱熹的话来说是“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篇之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