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小说《西游记》,是吴承恩根据玄奘取经的经历创作而成。艺术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却与真实的历史有很大出入。《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极受朝廷重视,自长安出发时,唐太宗甚至亲自送行,场面壮观。而真实的情况是,玄奘西游,属于未经朝廷批准的个人行为,照现在的说法,属于“非法出境”。他甚至在行至甘肃瓜州时,看到了拘捕自己的文书。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http://s9/middle/6aba45a7t9525afa1a9e8&690
原来,当时唐朝正与西域交战,朝廷禁止人员前往战区。所以,玄奘出发时,极为狼狈,他是混在饥民中,偷偷西行潜往印度的。
既然朝廷禁止西行,况且玉门关外,道途险恶,九死一生,玄奘为什么甘愿冒如此大的风险,执意前往西域取经呢?取到真经又有什么意义呢?
佛经自东汉从印度传入中国时,都为梵文,翻译起来相当困难,于是自南北朝时期,就有人去西天取经。到了隋唐,语言发生变化,南北朝时期翻译的佛经,人们开始看不懂了。于是就又有胸怀大志的僧侣,想去印度探寻真正的佛经教义了。玄奘就是其中最为执着的一位,他少年出家,遍寻名师,一心立志探究佛学的真谛。
大唐贞观五年,历经磨难的玄奘,终于到达印度。留学于佛教中心那烂陀寺,5年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历经17个春秋,5万里征程,终于在贞观十九年返回了长安,圆满结束了西行取经的壮举。
为什么说是壮举呢?据学者统计,从公元三世纪到公元八世纪,不断有高僧离开中土,不顾个人安危长途跋涉,到西域求取真经。史书记载的就有170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3人,大多数人都没能回到故乡。玄奘是这些人中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人。他不仅带回了大量佛经、佛画像,还带回了一个重要人物的脚印---佛足印。
上世纪70年代,在陕西铜川市玉华山的一个山沟里,出土了一块残破的石刻,石上刻着一对巨大的精美脚印。这块石刻的出现,令文物界与佛教界兴奋不已。
石刻为大青石,残宽72厘米,残高66厘米,复原宽度为88厘米。石上雕刻一对巨大的脚印,足有半米长,20厘米宽。脚印五指微张,掌心刻千辐轮纹。大指下刻宝剑纹,二指下刻双鱼纹,四指下刻宝瓶纹,五指下刻螺王纹。脚印上的图案,布局有序,雕刻华美,单从艺术价值来看,堪称艺术精品。
http://s4/middle/6aba45a7t9525b100bcf3&690
看来,这绝对不是一对普通的脚印。经考证,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块佛足印雕刻,雕刻于唐朝659年至664年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国之瑰宝。
可惜的是,不知道经历了什么变故,这块佛足印石刻已经残缺不全,仅剩约三分之一。经过千余年的风雨剥蚀,石上所刻图纹,已经模糊不清了。
佛足印石刻上这些复杂而华丽的纹饰,穿越千年,向我们展示出它当年的尊贵非凡与庄严神圣。看着残缺不全的佛足印石刻,人们不禁为之惋惜,疑问:石刻其余的部分去了哪里呢?
1999年,考古专家终于又有了新的发现。
新发现的题记残石,也终于让专家们弄清了这块佛足印石刻的主人和来历。
石刻题记为楷书竖行,共24个字,内容为:佛迹记摩揭陀国波叱矨城 释迦如来蹈石留迹奘亲观礼图……由题记可以看出,这块佛足印石刻,应该是玄奘前往印度游学取经时,亲礼佛足胜迹后,虔诚拓印回国,在玉华寺译经期间,精心雕制而成,作为平日虔诚供养早晚礼拜的佛门圣物。
据佛教史料记载,佛足印在印度共有三处:一处在摩揭陀国,一处在乌伏那国,另一处在屈支国。玄奘带回的这件佛足印拓片,便来自摩揭陀国。那么,什么是佛足印,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原来,佛祖在世时,不主张世人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将离世之时,在故乡印度摩揭陀国留下脚印,说:“见到足印,如同见我”。对佛教徒来说,常人之形也不足以表现佛的庄严伟大,因此常以佛足、莲花来代表佛。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足印便是佛,佛祖舍利也是佛,都是佛教徒平日虔诚供奉、礼拜的圣物。
更让专家们激动的是,石上雕刻的题记,正是玄奘当年亲笔所书,是目前所能确知的玄奘的亲笔字迹。其文物价值,不亚于“佛舍利”;更难得的是,这块华丽庄严的佛足印石刻,向我们讲述了玄奘西游印度取经的历史。
那么,佛足印、玉华寺、玄奘三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和故事呢?
玉华寺原为玉华宫,是唐太宗耗费巨大财力、人力精心修建的一处建筑群,史书记载玉华宫“十殿五门,气势恢弘”,是唐太宗的避暑行宫。历经岁月风雨,玉华寺当年的建筑,早已片瓦无存,如今的玉华寺遗址,只剩下漫天的荒草。这样一处奢华的皇家宫殿,是如何与玄奘和佛足印石刻结缘的呢?
当年,玄奘取经归来后,极受唐太宗器重,不仅肯定了他在佛学上的贡献,还劝他还俗入朝为官。但玄奘婉言辞谢,留在长安弘福寺翻译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在弘福寺,玄奘译经之余,还按照唐太宗的要求,根据游历见闻,撰写了《大唐西域记》。书中详尽记载了西域各国的地理、山川、气候、物产、风情等,对当时大唐政府了解西域起到了重要作用,更是至今世界各地研究古代中亚和印度史的一部重要典籍。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正在弘福寺专心译经的玄奘,忽然接到唐太宗的诏见,令他前往玉华宫侍驾。玄奘立刻放下手中的经书,赶到玉华宫。陪同唐太宗避暑消夏之余,玄奘还恳请唐太宗为新译诸经作了总序,即后世所传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数月后,玄奘返回长安,而短暂的玉华山居,却令玄奘和玉华宫结下了不解之缘。
几年后,玄奘奉诏移居西明寺译经,这里离京都较近,玄奘常为琐事打扰,难以静心翻译佛经,于是想起清凉幽静的玉华山。此时的玉华宫,已经被唐高宗废宫为寺,成为玉华寺。于是,玄奘上书高宗,恳请“移住玉华”。高宗准其所奏。这年金秋,玄奘率弟子搬至玉华寺,居住在兰芝谷肃成院。此后的四年,玄奘专心译经,悉心礼佛,再没离开过这里。
据史料记载,玄奘在玉华寺期间,敬造了两件佛门圣物:一是石刻金刚座,另一件便是石刻佛足印。两件圣物均被安放在肃成院的石窟中,译经之余,玄奘早晚供养朝拜,虔心礼佛。
那么,玄奘在玉华寺期间,为什么要虔诚礼拜这块佛足印石刻呢?这里面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我们知道,佛教徒每日的功课是念经、礼佛、行道,被世人称为“苦行僧”。“行”是要用脚的。佛教理论很形象地认为,僧人修行的关键是“脚”。释迦牟尼由凡人到佛祖的道路,就是用“脚”走出来的。公元二三世纪,佛的故乡印度,就出现了对佛足印的崇拜。如在《说法图》或《礼佛图》中,往往左右雕刻人物,中间只在莲花座上刻一双佛足印,就表示佛已存在。即使是玄奘本人,在他去世百余年后,他所穿过的麻鞋,也被佛教徒以彩云烘托,供奉起来,每日膜拜了。何况是玄奘从印度拓印回来的释迦牟尼的佛足印,怎么会不虔诚供奉,朝夕礼拜呢?
玄奘生命的最后四年,就是伴着这件佛足印石刻,在玉华寺肃成院度过的。玄奘一生译经75 部、1335卷,计1300多万字,大部分也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这里,更是玄奘的圆寂之地。因此,玄奘大师也被佛教界称为“玉华法师”。
如今,当年玄奘居住、译经的肃成院,也已荡然无存,只有院后的3座石窟,能让人们依稀辨识出历史的痕迹。肃成院遗址上,新砌的石矶代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建筑。它们间杂于绿草丛中,成为人们遥想当年的标识。石窟里空空如也,随着玄奘的离去,佛像、金钢座、佛足印,也都残缺、散落到各处,只剩下一条小水渠,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玄奘法师在这里度过的最后岁月。
相传,玄奘的圆寂,还与这条小水渠有关。就在玄奘心力交瘁,译完了20万颂的辉煌大典《大般若经》后,便感觉筋疲力尽,像一支行将燃尽的蜡烛。麟德元年正月初九傍晚斋后,玄奘照例前往院后石窟礼佛。谁知,在经过这条小水沟时,玄奘不慎跌倒,伤及胫骨。
当年那条小水渠,现在已经枯干无水,当年是一条排水沟,用来排引院内的雨水。它的位置,恰好处于前往肃成院石窟礼拜佛足印的必经之路上。沟深不过 30厘米,宽约120厘米。然而,对于年近七旬,疾病缠身的玄奘来说,这样一条小水渠竟然成为生命无法逾越的鸿沟。被弟子们抬回寝室后,从此一病不起。
这年二月五日夜半,玄奘安详地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一代佛学大师,走完了自己的尘世之旅。
中国的玉华寺,印度的摩揭陀国,两个隔着万水千山的地方,被玄奘用一件神圣的佛足印拓片连接起来。一件传阅千古的佛足印拓片,见证了一代佛学大师玄奘西行取经的壮举,更见证了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
文、陶梦清
u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