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言杂语58——明代的午门廷杖

(2016-04-18 01:24:24)

                          微言杂语58——明代的午门廷杖

 

明代廷杖是在内廷殿阶下用木棍杖责朝臣,是皇帝惩处官员的法外酷刑。廷杖既不是“杖刑”也不是“讯杖”。杖刑是通行于古代的笞、杖、徒、流、死五刑之一,是判决后的一种刑罚措施,法有明文。讯杖是在庭讯过程中,人犯面对赃证俱全而不招认,依法用荆杖拷讯,是一种审讯措施。《大明律》对杖刑与讯杖皆有明确规定(本人《古代的打板子》一文有述)。廷杖既非刑罚又非庭讯,且法无明文,这是它特别之处。明代廷杖大臣为汉唐以来所未有,故而《明史》说它“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

廷杖之令皆出自皇帝谕旨,杖责对象为职官,当廷行杖,死伤不计。廷杖不仅施刑于身而且羞辱于心,致受杖职官身心皆苦。行杖除内廷宫殿阶下,还有紫禁城午门责杖之例。此无非为增加震慑与影响,可谓至极。

             

                                                    廷杖肇始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于南京立国后,曾与侍臣讨论对待大臣之礼。太史令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未尝轻折辱之,所以存大臣之礼。”盘水加剑四字早见于《汉书.贾谊传》。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水性平,若己有正罪,君以平法治之也。加剑,当以自刎也。”古时君赐臣死还有毒酒、白绫等。皇帝可以让大臣自裁而不能有意羞辱,这是对待大臣之礼。侍读学士詹同也说:“古者刑不上大夫,以励廉耻也。比如是,君臣恩礼始两尽。”(《明史.刑法志三》)朱太祖深以为然。洪武六年(1373),工部尚书王肃犯法当获笞刑。朱元璋曰:“六卿贵重,不宜以细故辱。”命令以俸禄赎罪。

朱元璋说得满好,然而事情却并不简单。洪武十三年(1380),永嘉侯朱亮祖在广东诬陷他人,致该人被朱元璋错杀。太祖知道真情后甚怒,将朱亮祖及其儿子皆杖死。洪武朝工部尚书薛祥(有记作夏祥)亦死于廷杖。此二人不管犯下何种罪过,均应经司法审判明正典刑,而不该受辱廷杖,这是它最恶劣之处。明代廷杖朝臣事肇始朱元璋。

朱太祖此例一开,其子孙则屡屡效法。尤其英宗正统朝太监王振开启明代宦官专权恶端,及武宗正德朝刘瑾至熹宗天启朝魏忠贤、王体乾等,阉宦秉权兴狱,廷杖朝臣。明代大规模廷杖有两次。一次是正德十四年(1519),因朝臣谏止皇帝南巡,正德帝诏谕廷杖舒芬、黄巩等一百四十六人,陆宸等十一人死于杖下。另一次是嘉靖三年(1524),群臣为皇考大礼事与皇帝意见相左,丰熙等一百三十四人被廷杖,王思等十六人毙命。万历六年(1578),因争议首辅张居正夺情事责杖编修赵用贤等五人。天启四年(1624),司礼太监王体乾为取悦魏忠贤,重杖戚臣李承恩并杖毙二人等。

 

                                                          廷杖之法

 

行杖太监均须接受专门训练。初习行杖时,做两个草人,一个里面放一块砖,另一个外面包上纸,再将两草人裹上衣服。之后以不同手法反复杖击二草人,摸索查验其受力程度与变化。杖击里面有砖的草人时,表面看下手极轻。杖击外面包纸的草人则下手极重。及至练到下手轻者,里面的砖皆粉粹。下手重者,衣服里面的纸丝毫不损,此人即可入选行杖校吏。如此便有虽受数十杖却只表面轻伤,而仅数杖十数杖却毙命之怪事。受杖朝臣之生死文章,全在这些阉竖役卒的心思与手劲儿。他们这行惟口传心授,窍门儿不为外人道。方正之士即便站旁边看着,也察觉不出当中奥秘及其所以然。

         凡受杖者,用绳子将两手腕捆住,置于一块大布上由四人抬着。百馀名校尉执木棍列于两旁。先有一人喝“搁棍”,百名校尉跟着齐声厉喝“阁棍”。一人执棍出,将棍搁在受杖者屁股上。一人喝“打”,众人喝“打”。行杖始,杖三下,再喝“着实打”。若上面无明确旨意则喝“用心打”,凡此,受杖者很少有人生还。行杖五下则换一人接续,喝声如前。每一喝声,环立百馀人高声和之,喊声震天,闻者悚慄。杖毕,四人举布将人掷于地上,能活下来的十不及一二。(参《日下旧闻考.卷三十三》)

嘉靖朝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号椒山)奏疏弹劾权宦严嵩,列其五奸十大罪。严嵩矫旨廷杖杨椒山,致杨受刑极重。当时有人送给杨椒山蛇胆以去毒火,杨公不受,曰:“椒山自有胆。”又有人劝他不用害怕。杨公道:“岂有怕打杨椒山者。”杨椒山被杖后创口溃烂,狱卒怕沾惹是非皆不敢照料杨椒山。杨公自己把瓷碗砸碎用以剜去两股腐肉,致流血数升。旁观者看得胆颤,杨椒山泰然自若。时人谓之“天下义士”。(参清张怡《玉光剑气集.卷五》)

 

                                                       午门廷杖

 

午门是紫禁城正门,三阙,其上有重楼九间。左右设钟鼓楼,两翼有明廊。俗称“五凤楼”。遇朝贺、大典、献俘、颁正朔、宣谕、平日上朝等,百官皆聚集于午门之外。明代午门廷杖亦在此处。

午门廷杖先由司礼监宣读秉承皇帝谕旨由刑科签发的逮捕人犯公文,称“驾帖”。读毕,司礼太监坐于午门西墀下方左侧,锦衣卫使坐于右侧。其下有数十人趋走应差,另有百馀名校尉穿夹衣列于两旁。行杖校尉下手轻重惟观察司礼太监与锦衣卫使的面部表情。深谙其就里者则察看二人的双脚,若脚尖儿呈八字箕张形,则暗示受杖人可以生还。若角尖儿并拢成内八字形,则表明将该人责杖致死。

隆庆二年(1568),给事中石星上疏奏事六条,隆庆帝怒其讪上无礼,责令廷杖。隆庆帝亲自登上五凤楼暗中察看行杖。幸亏有部郎穆文熙拼力相救,石星才未被杖毙。

明代南京宫城午门也有廷杖事,其始于成化十八年(1482)。南御史李珊等上折子奏赈灾事,成化帝嫌其奏折中有讹字,便令锦衣卫赴南京午门前,每人杖二十,由守备太监监督。正德朝,南御史李熙弹劾贪官触怒阉宦刘瑾,刘瑾矫旨责令杖三十。当时南京禁卫许久不行杖,手法生疏,现选卒役练习数日才得行杖。

嘉靖因议皇考大礼事责杖朝臣时,刑部尚书林俊向世宗谏言曰:“臣闻古者挞人于朝,在于当众羞辱,并非要将其体肤打烂而致死,亦非用此法来对待士大夫。成化间,臣见廷杖朝臣,当时容许穿厚棉衣并垫数层厚毡,而仍须卧床数月淤血始消。正德时,逆瑾弄权才令去衣受杖,重伤国体,终致酿成谏止南巡、忠直朝臣毙命之惨剧。不料诸臣因议论体例而触忤,复见此事。似非盛世所应当。”(参《明史.刑法志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