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古代指日本。倭字悠久,大致在魏晋之前读“委”音。比如《诗经.小雅.四牡》有“周道倭迟”,这个倭就是委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倭,顺貌。从人,委声。”顺貌就是随从、委随的意思,倭迟即历远、回远之意。后来中国的韵书中倭又生出“涡”、“我”二音。现在倭读涡时没有其他字义,就指日本。古代倭读委音时,既有随从之意又是日本国名。倭字涡音的出现,有音韵流变或者译音等因素。
倭在中国古代亦用作人名,而且是国君。《汉书.律历志下》:“春秋,文公即位十八年,子宣公倭立。”倭(姬姓)为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是为鲁宣公。宣公倭为文公兴之庶子,时为公元前七世纪前后(此事亦载《史记.鲁周公世家》)。此倭读委。
中国古人用倭字命名海岛中人,大体遵循两条:一是孔夫子所言“名从主人,物从中国”的古代传统,即人名、地名、国名等均遵从本主的叫法,也就是说古时的日本自己即称作倭(译音)。二是以字义命名。比如晋代学者臣瓒曾说“倭是国名,不谓用墨,故谓之委也”。墨指古代墨刑,又称黥。就是在脸上刺字,再用墨填实涂黑。古代日本国俗普遍纹身,又不喜欢说自己墨刑,所以称作委。本人以为,臣瓒之说似嫌勉强。若此还不如以倭字本义来解释,即随从蜿蜒。日本海岛曲折延绵,汉代时部落众多,颇有《诗经》“倭迟”之状,以倭名之也算切恰。
倭字原本没什么不好,后来字义及字音逐渐单一,几乎成为古时日本的专用称谓。由此,在晚近中国人的认知习俗中,倭就变得不大体面了。此问题原因复杂,涉及字义、字音、译音、意会、文化传统、文化差异乃至两国关系交往等。详情难述、结论难下,在此不赘。
《史记》未载倭事。《汉书.地理志下》仅有十九个字: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馀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这是倭人首次见诸正史。唐代颜师古注:“如淳曰:‘如墨委面,在带方东南万里。’……《魏略》云:倭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度海千里,复有国,皆倭种。”
如淳大致是三国魏人,曾注《汉书》。带方即带方郡,是汉魏时期由乐浪郡分出数县而另置郡,即今朝鲜半岛西南部。如淳认为倭就是委,当时倭人以墨涂面。《魏略》是三国魏时鱼豢所著史书,大多已失传。
《后汉书.东夷列传》中首次(按所记朝代排序,非成书时间)列有《倭传》。篇幅不多,文中出现“倭奴国”、“倭国”二称谓。关于纹身只一句话:“男子皆黥面文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别尊卑之差。”这句话说了三点:1、凡是男人不论大小皆黥面文身。此时的文身是一种习俗。2、黥面、文身连用即是从头到脚全身都有。3、男人之尊卑以黥面文身左右大小来区分。
《三国志.魏书》亦有《倭传》。关于纹身有如下一段:“男子无大小皆黥面文身。自古以来,其使谒中国,皆自称大夫。夏后少康之子封于会稽,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今倭水人好沈没捕鱼,文身亦以压大鱼水禽,后稍以为饰。诸国文身各异,或左或右,或大或小,尊卑有差。”
《三国志.魏书》成书早于《后汉书》一百五十馀年,其《倭传》纹身事比《后汉书》详实。第一,讲明了倭人纹身的渊源肇因。即夏朝国君少康之子为躲避蛟龙之害曾断发纹身,倭人纹身,也是为了沉入水中捕鱼以压大鱼水禽。压,即古人所说的“压胜”,意思是以符咒等辟邪纳吉。纹身等于把自己当镇物儿,吓唬凶猛水禽。第二,后来倭人纹身略微用作装饰。第三,若干诸岛纹身不同,并以左右大小区分男人身份尊卑。
《晋书》有《倭人传》,纹身内容与《三国志》略同。《北史.倭传》关于纹身只一句话:“俗皆文身。”《南史.倭国传》未记纹身事,但列有《文身国传》。其国在倭国东北七千馀里:“人体有文如兽,其额上有三文,文直者贵,文小者贱。”这条记述了区别尊卑之法,即在于脑门儿上的三道儿纹,直者尊贵,小者卑贱。《隋书.倭国传》关于纹身有一句话:“男女多黥臂点面文身,没水捕鱼。”此句有两点变化:1、前几史中的“皆纹身”改为“多”字,说明当时已有不纹身者。其纹身依然是从头到脚,目的是入水捕鱼。2、女人也纹身。前几史中均未述及女人纹身事。
唐代初期,倭国更名日本。此后中国史书再未记述日本人纹身事。据闻时下日本人年轻人喜欢纹身。大概他们不大读古书,尤其是中国唐代以前史书。纹身这宗事容易勾出倭人隐讳,甚至说古代日本国讳,当时倭国变更国号或许与纹身有些关系。关于倭国更名日本及其天皇之由来,下篇另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