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京岁时记——正月元日(四)
(2015-04-23 12:59:37)
标签:
文化 |
元末顺帝至正年间,朱元璋于濠州(今安徽凤阳)起兵。十五年后明朝大将徐达于洪武元年(1368)八月攻克元大都,元朝灭亡。北京被契丹、女真、蒙古三族占据四百三十年后又回到汉族政权治下。就在朱太祖濠州起兵不久,北京发生一件灵异事。此事虽然属于志怪异闻而且有后人附会之嫌,却被嘉靖朝翰林陆粲郑重其事记入其《庚己编》,篇名“西山狐”。笔者略述几句权作插曲。
元顺帝至正年间,大都有位医官叫范益,年已七旬。范医官脉药俱精,医术高明。某天有一老妪来至堂上说家有二女患病,请范先生出诊。范医官问她家在哪里,老妪答“西山”。范医官觉得路途太远,便说:“如果一定要我看病,你可以把女儿领来就诊。”隔日,老妪领二女儿至,皆年轻貌美。范医官依次给二人诊脉,愕然自语道:“怎么都不是人的脉象,想必是异类。”语落便对老妪说:“你不要隐瞒,如实告诉我怎么回事。”老妪惶恐跪地说:“妾确实不是人,实乃西山老狐。得知先生医术神明,定能救治我女儿,故来投医。我现在已经毕露,请先生可怜宽容。”范医官答:“救人济物是我本心,自然不会拒绝你。只是这皇城禁地有万神呵护,你们这等鬼魅是如何进城的?”老妪道:“真天子现在濠州,这里的城隍土地各路神仙都去了濠州,大都城已空虚,所以我辈可随便出入了。”范医官闻言甚感惊诧,令老妪三人携药而去。不久,朱太祖果然于濠州成事。陆粲最后特意注明说,范益是他家乡刘原博先生外祖父,刘原博的祖父能言此事。
以下言归正传。
先秦周官之制于汉代被确立为国家正统。唐因汉制,宋因唐制,明因宋制,礼乐典章一脉相传。汉代有“晨贺昼会”之说。“晨贺”即夜漏未尽时受百官拜贺,“昼会”就是天亮后朝会议事。元旦晨贺是历代王朝国家典礼,称作“大朝仪”。
明代元旦朝贺在京师紫禁城奉天殿举行。奉天殿是大内正殿,建于永乐朝。嘉靖朝改称皇极殿,清代改称太和殿。元旦前一日,尚宝司(掌皇帝玉玺、符牌、印章署司)在奉天殿设御座,在御座东设宝案,在丹陛南设香案。教坊司在殿内东西两侧设中和韶乐,北向(即面向御座)。
元旦日佛晓,文武群臣冠冕朝服于午门列班。然后由左右掖门至奉天殿丹墀东西,北向立。殿前钟鼓鸣,皇帝具服衮冕自华盖殿起驾。至奉天殿,仪礼官奏执事官行礼,赞唱“五拜”,百官听口令五拜。奏请皇帝升殿,中和乐起。尚宝司捧着皇帝宝玺跟在导驾官后进殿。皇帝落座,宝玺置御案,乐止。内官鸣鞭报时,赞礼官唱“鞠躬”,大乐作,百官鞠躬。赞“四拜”,百官四叩首。代致词官跪丹陛中,致词云:“具官臣某,兹遇正旦,三阳开泰,万物咸新,恭惟皇帝陛下,膺乾纳祜,奉天永昌。”百官俯地,乐起。凡四叩首,乐止。传制官在丹陛东向立,赞礼唱“跪”,“宣制”。百官跪,宣制官宣制云:“履端之庆,与卿等同之。”赞“搢笏”,百官将朝笏插于腰带。赞礼唱“鞠躬三”,“舞蹈”,百官三鞠躬并舞蹈。赞跪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额曰:“万岁”;唱“山呼”,百官曰“万岁”,唱“再山呼”,百官曰“万万岁”。百官山呼“万岁”时,殿内外所有人如乐工、侍卫、太监等一律齐声应和“万岁”。赞“出笏”,乐起,百官将朝笏取出捧于手。赞“四拜”,百官四拜,乐止。仪礼司奏“礼毕”,中和乐起。鸣鞭,皇帝起驾回华盖殿,尚宝司从御案请下宝玺跟着导驾官下殿,乐止。百官依次退出。朝贺完。
崇祯甲申年(1644)元旦朝贺,大内未鸣钟鼓。典礼结束后,皇帝本应下御座回华盖殿。而此时崇祯皇帝在殿上忽然冲百官行了一个拱手礼,俗称作揖。皇帝向臣子拱手有悖朝仪规制,为前朝所未有。这天天亮以后,紫禁城上空有鹰隼盘旋,乘风高戾。京师街巷也无往日繁荣之景,商铺门市一派萧杀。三个月后李自成进京,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崇祯帝于元旦日大概已知国祚将尽,内心凄苦而不能言,破例违制向群臣拱手以作道别。
内廷过年与京师民间习俗大体相同。明代京城有“戴闹嚷嚷”之俗,即用乌金纸剪成飞蛾、蝴蝶、蚂蚱等形状戴于头上。大者如拳头,小者若铜钱儿,名曰“闹嚷嚷”。 这种头饰或许是古时人日“人胜”之俗称(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人日所戴头饰曰“人胜”。本人“正月人日”篇另述)。男女不分大小每人头上都戴闹嚷嚷。宫中有一种极珍贵的“闹嚷嚷”,质形是小葫芦,个头儿只有豌豆角儿大,名“草里金”。这种极小葫芦须有专门把式于夏季提前培育造型,每个值二两银子。宫内尊贵者或戴“草里金”,或满头插遍大小飞蛾蝴蝶“闹嚷嚷”。
元旦日,明代大内不贴门神,各殿门外立两个木制人形傀儡。傀儡冠冕彩服手捧朝笏,与真人一样。一老太监说崇祯朝每年元旦,木头傀儡入夜即走。往后走得越来越早,太阳没落山傀儡就不见踪影。本来指望二傀儡驱鬼捉鬼,二位自己倒先闹鬼了。宫内太监吓得不敢独行,遇见傀儡赶紧引避。这段异闻趣事见载于康熙朝翰林李澄中之《艮斋笔记》。
奉天殿“大朝仪”一散,各衙门官吏身着绣衣红蟒开始走动拜年。京师官场拜年分两种,一种是或亲属或挚交或师生或同僚,晚辈晚生登门给尊长拜年。另一种是泛泛之交或根本不认识,奉行礼多人不怪之形式主义。京师拜年中形式主义者为数不少。为支应那些不相干的拜年者,也为给他们行个方便,京官居所大门外均挂一个纸袋子,上写“请留尊柬”四字,专门接收礼多人不怪者投递名刺。元旦日从早到晚,京城满街都是乘马骑驴揣着大把名刺的各衙门官吏,尤以东西长安街一带官员聚居地为最。这些拜年者到了某户门前将自己名刺往纸袋子里一投,呼一声“接帖”,便匆匆奔下一家而去。这家门房儿将名刺归拢造册交给主人一瞧,多数不认识。此虚华浮文一直流行至民国初年,可谓京师特有之俗。
明代京师的花炮制作已很有讲究。爆炸听声儿的谓之“响炮儿”,起高儿钻天的叫“起火”,起火带连响儿的称“三级浪”,不响不起在地上急速旋转的叫“地老鼠”。制成花草人形的谓之“花儿”,以泥土包制的烟花称“砂锅儿”,纸制的叫“花筒”,筐形的叫“花盆儿”。有些宅门儿富户把百十种花炮绑在一个四方木架上,用香头儿点燃后便回屋听响儿。木架上的花炮依次作响燃放,通宵不尽。
京师人在街上遇见长辈亲友,当即就跪下磕头拜年。平辈间则相互作揖恭贺新春。拜年时没有成套大段虚文贺词,只说声“给您拜年”或“过年好”,对方也回应这两句话。用语简单实在,礼数端正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