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1035篇·宗族资料——陡沟周氏祠堂(爱莲堂)

(2018-08-13 12:20:53)
分类: 思想流星


陡沟周氏祠堂(爱莲堂)

 

 

一、宗族源流

    周氏的祖先出自姬姓,从黄帝的玄孙后稷到周文王建立周代,周朝灭亡后子孙以国为氏,传到春秋的时候有周舍。子孙繁衍,策名仕籍,不可胜记。本地与浙湘苏湖淮闽福云贵徽宁池太安庆庐凤等处皆由先祖周舍公一脉而传。

濡东周氏是南宋周元用之子周希鲁的二世子孙周受乙由铜城乡一路迁移到现在的无为县东乡的。

 

二、祠堂掠影

20世纪初,濡东周氏在今无为陡沟圩里自然村修建祠堂,砖墙瓦顶八间四合院式。祠堂内设祖宗牌位,收藏二世祖绣像、衣物、明朝永乐皇帝诰封圣旨等物。1941年日寇占领无为,在东乡常以周氏宗祠为据点,残害群众,祠堂被抗日武装拆毁。1947年在原址复建草房八间,名为祠堂实为学校,族中子弟免费就学,1948年学校停办,祠堂逐渐荒废。

2010年族人集资在原址重建祠堂,为仿古式徽派建筑,外三内两,面三内二,两边抄手回廊。青瓦白墙,四面环水,气势恢弘,风景优美。祠堂后有凤凰地寓意凤凰,前真武殿有寓意麒麟,民间堪與家称其风水美其名曰“凤凰赶麒麟”。濡东周氏二世祖周让有功于国,明清两朝都予表彰,牌位进入忠义祠,准许祠堂灯笼书“周府忠义”四字。大门对联是原祠堂的老对联:忠心匡国政,义气振家声。

 

三、文化典故

   传说一:

濡东周氏祖宗是一担稻箩挑来的。无为东乡是长江的无主河漫滩地,周吴两姓是姑表兄弟,吴氏先到占地颇广。周氏后至,吴氏任由周氏插草分地,划地而耕。现在周氏族人在故地多分布在无为东乡的圩里村、南埂村、龙公分村、后周村、连洲村等地。

传说二:

二世祖周让奉养家父周受乙公来到濡湏,为刘伯温赏识,推荐给明太祖,授职兵科给事中。明朝永乐初年两次出使大小古剌(在今天的缅甸南部),历尽艰辛于永乐四年(1406年)立大古剌和底马撤(今天缅甸的丹那沙林)为宣慰使司,被当时朝野誉为苏武再世。明朝永乐帝诰授周让父亲为盐运副使,清朝雍正帝读史书看到这段事迹,立即下旨周让为忠义公,牌位进入忠义祠。

传说三:

周让在朝庭做官虽然有功,但伴君如伴虎,年纪大了发白齿落,说话不关风,遭到皇帝嫌弃。有一次皇帝问外面刮不刮风,周让把“无风”答成“五风”,即被皇帝斩首,斩首时不流血而流浆,尸身不倒。而后皇帝赐藏故里,遇地而藏。在无为城南姜狮桥北忽遇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绳断棺落而藏。解放初年还有族人清明冬至去祭坟,当时坟前墓道两边还有石头雕刻的动物,石供桌等物。现已不存,遍寻无迹。

 

 原稿

         濡东周氏祠堂《爱莲堂》简介

 

一、宗祠源流

    周氏的祖先出自姬姓,从黄帝的玄孙后稷到周文王建立周代800年,周朝灭亡后子孙以国为氏传到春秋的时候有周舍。周氏居住在汝南第五代有周昌,在西汉当官为大夫。其后代周旻住在沛县生子周勃当了汉朝的丞相,孙子周亚夫西汉文帝时为将军,积累官职到太尉封侯。其后周凯在晋朝时为御史中丞,其弟周虔的孙子周泽为太常寺卿。周泽的儿子周益的族兄弟周继周明周进等数代人世居道州,后代是著名的周敦颐。周敦颐长子周寿公考中了进士,他的第二个儿子周虞仲生子叫周彦一定居在宜兴柯山。周氏宜兴这一脉中的后人叫周元用的在南宋做到兵部尚书。他的第二个儿子周希鲁当了刺史,后来带着儿子周孔嘉迁到桐城鹞子山。而另外两个儿子周希颜周希曾都官拜中书令。周希曾宦游河南生子周孔荘由河南迁到今天铜陵五松凤凰山。周孔荘二子周孔华守在河南故居,四子周希南生子周孔吉由祁门迁涉到青阳平田,六子周希思生子周孔敬迁移到今天黄山市太平龙门生子周祖一等。在霸州有周顼,在庐江有周琦周瑜。有迁到吉水庐陵,如周鲸鳞;有迁移到金陵的,如周戎式;有迁移到今天繁昌县三山的,如周士兴;有徙移到鄱阳、崑山、歙县、祁门、贵池的东流等。诸族子姓蕃衍策名仕籍不可胜记。其他如浙湘苏湖淮闽福云贵及徽宁池太安庆庐凤等处都是先祖周舍公的一个分脉而相传下来的。

    濡东周氏是南宋周元用之子周希鲁阅二世子孙周受乙由铜城乡一图徏移到现在的无为县东乡的。二世祖周让奉养家父周受乙公来到濡湏,受知于明朝诚意伯刘伯温,推荐给明太祖,授职兵科给事中。明朝永乐初年两次出使大小古剌(在今天的缅甸南部),历尽艰辛于永乐四年即公元1406年立大古剌和底马撤(今天缅甸的丹那沙林)为宣慰使司。被当时朝野誉为苏武再世,其事迹虽苏武牧羊无以过焉。明朝永乐帝诰授周让父亲为鹽运副使,清朝雍正帝读史书看到这段事迹,立即下旨周让为忠义公,牌位进入忠義祠。周让事迹在明清的《江南省志》、《庐州府志》、《无为州志》和《无为名人》均有记载。

周氏自汉唐宋元以来簪缨继世,代不乏其人。

二、祠堂掠影

    20世纪初,濡东周氏族人在今天无为县陡沟镇圩里自然村修建了砖墙瓦顶八间四合院式的祠堂,抗战被毁。1947年族人在祠堂原址修建草房八间,后也荒废。2010年族人集资在祠堂原址重建祠堂,为仿古式外三内两,面三内二,两边抄手回廊徽派建筑。建成后气势恢弘、巍峨壮观、风景优美、视野旷达,青瓦白墙,四面环水,连接东乡整个水网,过去家家户户都能乘船到达,四面花草如茵,杨柳依依,颇应国强族兴民富之景。

三、宗祠文化典故

    上世纪初修建的砖墙瓦顶八间四合院式的祠堂,祠堂内设祖宗牌位,收藏二世祖绣像、衣物、明朝永乐皇帝诰封圣旨等物,祠堂四面环水,连通东乡水网,四面八达,祠堂有公田百亩,供养祠堂用度。1941年日寇占领无为,在东乡常以周氏宗祠为据点,残害群众,最后祠堂被抗日武装拆毁。1947年族人在祠堂原址修建草房八间,名为祠堂实为学校,族中子弟免费就学,费用由公田田租供给,1948年学校停办,逐渐荒废。2010年族人集资在祠堂原址重建。祠堂为仿古徽派建筑,气势宏伟,巍巍壮观。祠堂后有凤凰地寓意凤凰,前真武殿有寓意麒麟,民间堪與家称其风水美其名曰“凤凰赶麒麟”。濡东周氏二世祖周让有功于国,明清两朝都予表彰,牌位进入忠义祠,准许祠堂灯笼书“周府忠义”四字。大门对联是原祠堂的老对联:忠心匡国政、义气振家声。

族中传说:濡东周氏祖宗是一担稻箩挑来的。无为东乡是长江的无主河漫滩地,周吴两姓是姑表兄弟,吴氏先到占地颇广。周氏后至,吴氏任由周氏插草分地,划地而耕。现在周氏族人在故地多分布在无为东乡的圩里村、南埂村、龙公分村、后周村、连洲村等地。

    在祠堂附近祖居之地,可能是出于对祖先的崇拜,乡村族人还演绎了很多传说。如:周让在朝庭做官虽然有功,但伴君如伴虎,年纪大了发白齿落,说话不关风,遭到皇帝嫌弃。有一次皇帝问外面刮不刮风,周让把“无风”答成“五风”即被皇帝斩首,斩首时不流血而流浆,尸身不倒。而后皇帝才赐藏故里,遇地而藏。归藏途中在无为城南姜狮桥北忽遇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绳断棺落而藏。

解放初年族人清明冬至还去祭坟,当时坟前墓道两边还有石头雕刻的动物,石供桌等物,现已不存,遍寻无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