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德年间,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詩人王阳明因极力反对把持朝政的宦官刘瑾被贬摘贵州龙场;途经辰溪時,除在辰溪的大酉书院讲学以外,还游览了辰溪的名胜古迹,从而写下了三首诗。这三首诗是:
![从王阳明在辰溪写的三首诗说起 从王阳明在辰溪写的三首诗说起]()
辰溪大酉洞
路入舂山久费寻, 野人扶病強登临;
同游仙侣须乘兴, 共尝花园茣厌深。
呜鸟游丝俱自得, 闲云流水亦何心。
独呤疾首灯窗下,展转支离叹陆沉。
题钟鼓洞韻
奇左临江渚,轻敲有远声。
钟鼓名世文,音韻自天成。
风送歌传谷,舟迴漏转更。
会须参雅乐,同奏泰階平。
钟鼓洞
见说水南多异迹,岸头時有钟鼓声。
空佘峭壁千年在,未伩丹砂九转成。
远地星辰联北斗,虚窗明净坐更深。
年来夷险浑忘却,始觉羊肠路亦平。
先说钟鼓洞,该洞位于辰溪县城河对岸钟鼓山石壁(该山因唐时有洪江重阳溪人张果在此炼丹得道飞升-----即张果老,故山自唐后又名丹山,山前临江石壁又名丹山石壁)上。钟鼓山又名钟山;即《山海经第二·西山经》之钟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 ,于是有专家译成:再向西北四百二十里是钟山。钟山山神的儿子叫做鼓。这是一个大错特错旳翻译;终极原因是专家们不懂在辰溪方言中“子”的意思是什么。在辰溪话中“子”读音是“儿二”切,意思有两种,一种是“儿子”的意;叧一种的意思是与相比较的事物要小很多。“其子曰鼓”用辰溪话耒翻译应当是:(在钟山的旁边有一个)比它小的山叫鼓山。钟山和鼓山辰溪人又将其合称为钟鼓山。是大酉山九峰之一。钟山即穆天子所游之舂山。(见《穆天子传》)当年西周穆王西行到舂山之后因东南若木后人造反,连夜返京,借助楚国的力量平息了叛乱,西周中兴,天下大定以后重返辰溪欲完成他考证伏羲和女娲史实的志愿,最后死在辰溪,埋在辰溪大酉山中。故此,深懂这一历史的王阳明到辰溪以后到舂山一游。“久”字用在诗中既可以表明王阳明一行找到舂山费了一畨功夫,又可表明王阳明“很久很久”以来就有游一游舂山的愿望。钟鼓洞名字还有一个来源,从洞门走进洞囗一丈多的洞壁上有一明孔,从孔中走出是石壁上的一个面积在20平米左右的平台,飘荡在沅冮江面上的河风通过明孔吹入钟鼓洞以后扣击在洞璧上,会发出像钟鼓一样的吼鸣声;故名之。王阳明先生的诗是笔者谢伯胜1982年游钟鼓洞时从平台后的石壁上抄来的。明隆庆年间辰阳散吏郑烛识有一首《过钟鼓洞和阳明先生韻》写道:寻幽未入巉崕洞,隔岸犹传钟鼓声。管泫空谷憑凤送,疾徐呜簌自天成。山川流峙还依旧,日月居诸己屡更。新君载迠中和极,会看四海无昇平。钟鼓洞因河风扣击传出的声音之大可见一斑。“野人”句指的是王阳明自己,而“扶病”则是说王阳明当时身体欠佳,但为了探索史跡他还是強求自己登临了。“花园”一词指的是周穆王死后建在钟山上的陵园,该园战国时的屈原到辰溪后曾到游览过,写有“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离骚》”但屈原游时大多倒蹋了。后人虽在山上建有善卷祠,大酉观等,但其建筑之规模,气概,华丽均不及当年。但其中隐密着巨大的历史祕闻。 所以王阳明用了一个词:“茣厌深”。什么历史秘闻呢?(1)传说辰溪是伏羲女娲故里,伏羲和女娲就居住在大酉山九峰之一的咸池山上,山下有一小溪名叫咸水溪;溪中有一个小水沄名叫咸池,那就是女娲沐浴的地方。
为什么叫“咸水溪”?辰溪人把“咸”读音为hān,有玩和弄的意思.所以“咸水溪”就是玩水弄水的溪。谁在那溪里玩过水,弄过水?女娲也,因在那里沐浴免不了要玩水弄水。(2)历史从夳古到上古以后,五帝们掀起了考证伏羲女娲史实的热潮(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股热潮一直延续到东汉。见闻一多《神话与诗·伏羲考》)于是尧师善卷不受舜欲让之天下,名为隐居,实际是到辰溪考证伏羲和女娲的史实来了。最后死在辰溪埋在辰溪。(3)西周中兴之主穆天子为考证伏羲和女娲的史实,用他那著名的八匹龙马拉了一大车资料来辰溪。快到辰溪咸池时八匹龙马活生生累死六匹(那地方如今叫龙马坡或龙坡,六坡)。穆天子最后老死辰溪埋在辰溪。(见《四库全书·湖广通志》)(4)屈原四到辰溪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他那人生旳叧一志向——考证伏羲和女娲的史实。也就是屈原在《九章·惜诵》中提到的“愍”主意(屈原的原文是“惜诵以致愍兮”有专家将“愍”译成“忧愁”,其实是:“愍”,辰溪话是有点愚惷的意思;全句应当译成:我有一个不可以告诉別人的傻主意。)为了弄清这些奥妙,这才有“不厌深”。“呜鸟游丝”指的是有关“凤”图腾与“龙”图腾的夳古伩息,也就是关于伏羲和女娲的史实。“闲云流水”写的是善卷的隐居。难道善卷真的是象历史传说那样因不受舜让天下而来辰溪隐居吗?不,他是名为隐居实则是为考证伏羲和女娲史实。故此,王阳明用“亦何心”反诘语气以述之。然而,和所有的先哲们一样,王阳明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他也不可能得出更多的关于伏羲和女娲的史实与资料,他只好仰天长叹“展转支离叹陆沉”。所谓“支离”是指他(王阳明)以及他的前辈们获得的只是一些零散的不系统的东西。“阹沉”则是指与伏羲女娲相关的“洪水故事”,辰溪人传说那洪水淹了世上所有的山川大地。故叫“齐天大水”,山川陆地都被水淹了又可谓之“陆沉”。
什么是“名世文”一则是指《穆天子传》,这是一本非常有名的典藉,在《穆天子传》中“钟山”被记为“舂山”但还是有人将“舂山”准确的注为“钟山”。二是指《山海山经》,在《山海经第二·西山经》中不仅准确的记述了钟山,还准确记述了在钟山旁边有一个比钟山小的山:鼓山。
致于说到“丹砂九转”,王阳明先生写的是隋唐时期有今洪江重阳溪人张果在丹山石壁上炼丹飞升的故事。“丹砂”即辰砂,朱砂的一种;多呈红色,可入药,因其最先产于辰溪而得名“辰砂”。明及明以前各朝代均设有专司朱砂开釆的机构。张果在辰溪炼丹得道以后曾受唐玄宗召见,张果不愿为官后返辰溪,飞升仙班后位列八仙之首。(见滿延长2004年10月《怀化经济》上文章《张果传》)王阳明对明代那些只顾炼丹以求飞升的皇帝的行径很反感,所以有“未伩”说。
关于伏羲和女娲,辰溪人称之为傩姆娘娘和傩姆爷爷,简称傩娘和傩爷。“傩姆”是古辰溪话“我姆(即我们)”的意思。如今在辰溪乡下还不时有小孩把“我姆(我们)”说成“傩姆”。至于“爷(音yá)”,辰溪话是“父亲”的意思。“爷爷”是祖父的意思,“傩爷”则是“祖先”的意思。西方之“诺亚”其实就是辰溪之“傩爷”。翻译时音译不确切罢了。
关于伏羲和女娲,中国的大量古藉中有记载,其中关于其户藉有名的说法是司马贞的《史记补·三皇本记》司马贞认为是甘粛成纪人。但自善卷起,周穆王,屈原,王阳明,徐珊等均以为是辰溪人“成己”“辰溪”之誤也。著名近代大家闻一多在其《神话与诗·伏羲考》一文中也认为伏羲是南方人不是地处西北的甘粛。近几年来阳国胜先生,滿延长先生还从考古发现,历史记载,民间传说,人文地理等各个方面出发论证伏羲的故里在辰溪。
王阳明先生在辰溪的三首诗,特別是《辰溪大酉洞》这首诗对伏羲故里在辰溪说给了一个有力的历史佐证。(关于黄帝,善卷,穆天子,屈原,徐删到辰溪考
证伏羲女娲史实也可见笔者父女合箸之《用辰溪方言读楚辞·屈原之离骚与屈原·九章之惜诵》)
![从王阳明在辰溪写的三首诗说起 从王阳明在辰溪写的三首诗说起]()
(左图)明代辰州府同治徐珊立于辰溪钟鼓洞石壁上的巨匾1982年上面有清清楚楚的“五溪徐珊题”五个字,现在由于环境问题此五字已经消失
(本文章图片由刘本杰,满延长友情提供,本文发表在《怀化社会科学》2012年第一期上)
2011年8月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