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样的讲座是一个好讲座?(转载)

(2020-06-09 10:56:26)
分类: 资源共享

什么样的讲座是一个好讲座? 

——听罗鸣亮老师盛宴般的讲座有感

 “有 真” 

 

融真情、很真实、有真效。讲座的导入从现场开始,从主持人开始,整场讲座给人一种深深的带入感,让我们感受到罗老师的用心、用情。如果你想从潜意识里挣脱罗老师思想的缰绳,那么一定是徒劳的。与现场教授、小学数学教师、主持人真诚互动中,深深地感受到他的真情;讲述或播放的教学案例,皆是自己亲身经历,深深地感受到他的真实;对案例一言一行的注释或解读,貌似在心灵里经过了精雕细琢,有教育学的高度,真实的感受他研究的实效性。我们的课堂是否也应如此?课堂教学如果能生活化,能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当今社会、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域,学生应该就能兴趣盎然,被深深带入了吧?

“有 我”

 

每个主讲者有自己的个性,不同个性的人在讲座中表现出来的主讲风格往往不同。如果一堂讲座千人一面,无棱无角,没有批判,就不是一堂好讲座。罗老师自嘲式的幽默风格,需要强大自信来支撑,是建立在广博知识和丰富的阅历基础上,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是很多老师模仿不来的。罗老师针对当前过度追捧名师这一现象,强调为师者,要先做“明”师。其实课堂,何尝不是?对一线教师来说,课堂要追求“明明白白”的课堂,切不可一味模仿名师课堂。

“有 人”

一堂好讲座要有受众,做到目中有人,要让受众收获满满,罗老师的讲座做到了。

他通过课堂中一些普通不能再普通的语言与举止,让我们感受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落细;他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们体会到艰难晦涩的教学理念如何有效渗透。这些让一线教学教师找到了小学教育高大上的感觉,让大学老师体验到了现代教学理念落地的踏实感。 罗老师说,常常备好的课件不能用,因为到课堂发现有些内容学生已掌握或有些是超越学生最近发展区域。教师不能只是了解学生的共性,还应特别注意了解学生各自的差异性。罗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中关注了班级唯一一位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并与之进行有挑战性互动教育。互动过程中蕴含不少的做人做事哲学:“开口说话”突破自己就是成功;第一次把手举到下巴高度即是成功;无论是答对答错都值得点赞。其实一堂课何尝不是这样?评价一堂公开课的成败得失,应主要从学生方面看,看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后是否变成了知、懂、会。一堂好课,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角。

 “有 新” 

罗老师的讲座魅力还在于它的“新”。他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的表达方式是新的,甚至做到了老腔出新调。如:时间,让孩子去安排;问题,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矛盾,让孩子自己去化解。看到的听到的都会忘记,只有自己体验过的才属于自己。他用的语言、用的案例是最近最新的,有趣好玩,有新意。他的课件也与时俱进,非常精美,有现代感。罗鸣亮老师在讲座中,给一线的数学老师们提出了几条建议:话少些,再少些,省出时间留给学生;问少些,优质些,完整思考留给学生;面广些,多等些,表达机会抛给学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