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游记在2014年第2期《CHINA TODAY》杂志发表
1995年中国登山者成功登上哈巴雪山5396米的峰顶,使得哈巴雪山成为云南境内最高的一座有人登顶的雪峰,比他高的其他十九座雪山,包括最高峰6740米的卡瓦格博,至今仍是处女峰,无人涉足。在专业登山者眼中,哈巴雪山是属于5000米以上入门级的雪山,但是,对于业余登山爱好者来说,征服哈巴雪山,依然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
2013年10月5日凌晨四点多,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九名登山爱好者组成的登山队,在风雪中从海拔4100多的C1营地向顶峰攀登,上午十点,我和十七名队友成功地登上了哈巴雪山顶峰5396米。在5396米的标志柱旁,我向家人发出了一条短信“登顶!”,殊不知这短短的两个字,对于我们来说,却是来之不易……。
2013年10月1日的国庆节,我们5000M登山俱乐部的队友们汇集在丽江的大研古镇,每个人签下被称之为“生死状”的登山协议,第二天包车从丽江向云南香格里拉县的哈巴村进发。在五个多小时的车程中,我们还参观了长江第一湾和虎跳峡。10月2日早上出发的时候,天气异常的好,甚至能隐约看见玉龙雪山的顶峰,让我们对这次的登山充满了信心。

10月2日中午一点半,我们的车到达了哈巴村。哈巴村海拔2600多米,一个非常小的山村,居住着藏、彝、纳西和回等少数民族。路边开满了格桑花和不知名的花儿,村里已经修建了公路,即将通车,由于便利的交通的,登山费用相对较低,使得哈巴雪山成为业余登山者最为亲睐的一座雪山,也是专业登山训练的最佳地点之一。
哈巴村有许多的客栈和登山俱乐部,专门接待来自全世界的登山爱好者。这里虽然住宿条件较为简单,但是有水电,可以洗澡,可以充电,且没有高原反应,登山者可以在这里先适应环境,进行训练。哈巴村比起国庆节的丽江,显得异常的安静,让我们有点不太适应这种久违的日子。

为了能够安全登顶,我们这次携带了许多的登山装备,冰镐、冰爪、头盔、安全带、登山绳、头灯、雪套、登山杖等等。在网上了看到有人说,哈巴雪山是一座不需要技术装备登顶的雪山,虽然确实有不少人没有技术装备也登顶了,不过这种方式的登山是非常可怕的。哈巴雪山虽然属于入门级的雪山,但是登山事故并不少见。2010年的国庆节,七名登山者没有技术装备登山,在登顶下撤途中,发生滑坠,造成两人死亡的事故,死者中还有一位是警察。
中午吃饭之后,稍事休息,领队带领大家熟悉各种登山技术装备,学习结绳技术和使用冰爪、冰镐等装备。我们还专门来到哈巴村一个小树林边的山坡,反复练习如何防止滑坠,以及临时如何采取一些登山的安全措施。天黑后,才返回我们所住的哈巴部落。晚上,我们自己在客栈做了一餐饭,大家饱餐了一顿。由于国庆节登山的人多,房间都不够住,晚上,还有队友在院子中搭起了帐篷,提前进行“热身”。
10月3日凌晨五点多,大部分的队友就起床了,开始整理装备,准备出发。外面,朝霞照亮山顶的云彩。前一天晚上,还下了小雨,让我们有些担心天气,因为登山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天气的好坏。蓝天,不仅仅只是好看,更是让我们心情放松了很多,我们都希望在登顶时,出现一个好天气,让我们有更多的胜算。

早饭之后,所有的装备都准备好了,出发之前,全部队员在院子拍了一张合影。大家拿出了各个俱乐部的各式各样的旗子,不停地拍照。我们的队伍看起来不是最强的,最大年纪有六十岁的老人,还有五位女性,不过大家都很有信心,阳光照在大家身上,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每人都盼望着最后的成功。

10月3日八点半,我们终于出发了,当天的目的地是哈巴雪山的大本营,从哈巴村出发大约15公里,海拔提升较大,从海拔2650米走到4080米,预计徒步大约6至7小时。为了节省体力,很多队友选择骑马上山,一些体力较好的队员则选择轻装徒步到大本营,我们队伍中还有一些“猛驴”背着大背包,竟然负重徒步。
穿过一片树林,便是一条几乎干涸的小河,穿过小河就是一路上山。这段路虽然轻松,但是对于有些尚未在高原徒步穿越过的队友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很多人还准备两根登山杖。当天的天气温度不低,徒步的时候,我们穿着条薄的冲锋裤和快干衣就可以了,停下来还是需要抓绒衣和冲锋衣,所以最好随身携带。
哈巴雪山位于香格里拉县东南部,距中甸县城120公里,总面积21908公顷。地貌呈阶梯状分布,依次为亚热
带,温带,寒温带,寒带等气候带。山脚与山顶的气温差达22.8度,几乎可称是整个滇西北气候的缩影。
第一段的徒步总是最艰难的,因为还没有完全适应,每个人都格外疲劳。这段路一直都是上山,马都走不快,没多久,徒步的队伍就跟上了休息的马队。一个多小时之后,两队队员会合在一处山坡,稍事休息。

上午九点半,山上天气变坏了,不仅没有阳光,时常飘起小雨,雨雾慢慢飘向山坡,哈巴村和小河看起来很远,哈巴的大山都是绿草如茵,彷佛披上一层绿色的地毯,看起来十分美丽。
这是我们队伍领队和年纪排行第二的二哥和三哥,三哥正准备喝水,看见我在拍照,即兴表演了一个广告的姿势。
马帮们和协作也在这里休息,也许这条路他们走了无数次,显得有些无聊,他们闲下来最大的享受是抽根烟。我们的队员有的拍照,有的休息,有的还在兴奋地聊着天,路遥夫妻两人在一旁观看。

最佩服的是我们队伍中的排行老大,今年六十岁的“不落空”,竟然还携带着一个摄像机,准备一路记录我们的攀登过程。
据说哈巴雪山登山的最佳季节是每年的9月中旬至11月中旬,第二年的2月中旬至5月。由于受季风影响,每年12月底至1月底风力较大,最高可达8级以上;6至8月为雨季,都不太适宜攀登,所以哈巴雪山最佳旅游时间为每年的9月中旬至11月中旬,2月中旬至5月。
据说,在我们来之前,哈巴一带一直下雨,虽然我们的登山的当天,并没有下什么大雨,但是路上的泥坑依然还在,很多地方还有积水,越往山上走,越是难走,可以想象,在下雨的时候,这样的路,一定将会是寸步难行。
刚开始,很多人走得都快崩溃了,虽然我多次穿越高原无人区,但也觉得很累,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后面,我们整个队伍拉得也很长,前面的不停地停下来,等候后面的队员,但是走到快到一半的路程之后,虽然海拔高了,但是大家已经慢慢适应,我也感觉越来越轻松,慢慢走在前面,状态也很好。

哈巴雪山是喜玛拉雅山造山运动,及其以后第四纪族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下,急剧抬高的高山,因巨大的海拔高低差异,形成了明显的高山垂直性气候,依次分布着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寒带等气候带,山脚与山顶的气温差达22.8度。
这种气候又孕育了垂直带状分布的生态系列,立体分布着高山寒冻植被带、高山草甸和高山灌木丛、冷杉、云杉、针杉、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干热河谷灌草丛带等,植物种类繁多。在浓密的原始森林中,栖息着许多珍贵动物。
除了全国的登山者之外,在哈巴常常遇到国外的登山者,他们也都是来这里登山的。
每次走得精疲力尽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个小木屋,这些都是以前放牛羊的牧民的临时之所,不过,每当看到了小木屋,总有想进去睡一大觉的冲动。其实如果闲来没事,在这里住上几天,也是非常不错的享受,非常清新的空气,万籁俱静的世界,会让你从城市的喧闹中感受那些逝去的世界。

途中的休息,大家都坐在一条枯死的大树干上,登山杖都放在前方,显得很是整齐划一,虽然看见我拍照,大家算是摆了一个姿势,不过从面部表情都看得出来,疲惫都有写在脸上,十几公里的上山徒步还是很辛苦的。

我们队伍中,几位女队友都很不错,当时还有人怀疑她们是否能行,后来一路徒步发现,她们有的体力是相当地好。

穿越很多原始森林,处处都显特别有趣,就连枯死的树根,样子都十分特别,引得我们在这里拍了一通,不过,在哈巴雪山的大本营只有照明的用电,手机和相机都无法充电,为了能在登顶有电拍照,大家还是有所保留,不敢放开随便拍。

路上很显眼的是这些绿色植物,特别是阴雨天,总能让人精神振奋,据说是野芋头什么的,我问过登山的协作,他们都说这些野芋头不能吃,看来它们生来只能成为途中的点缀。

我们队伍的超级大厨方云,据说是国旗班退役的,不仅高大帅,做饭也是一把好手,我们有几餐饭都是他做的,这点不得不令我佩服,我可是超级怕麻烦,特别是做饭,宁可不吃,也不想做饭,想想我们19人的队员,加上协作和向导等,做一餐饭都有20多人,十分的麻烦。

走到一半的时候,山坡上有一处木屋,这里是一个中间休息站,小木屋有开水、可乐、矿泉水、方便面等卖的,不过山上的价格不便宜,打开水是收费的,五块钱,但是无论瓶子大小,似乎都可以灌满,可乐是十块钱,方便面是十五元一碗,面条最贵,好像一种是二十五块钱一碗。

我们都在这里休息,骑马的队友先到了,很多人做好准备,自带了干粮,就在这里吃干粮作为中饭。我拿出带来的牛肉干吃了两块,吸了一条能量棒,还吃了一点果仁,但是,带的水不够了,买了一瓶可乐,虽然没有冰箱,不过这里的可乐可是非常的冰冷,喝这样的冰水,很多人估计会受不了的。有些人没带什么吃的,在这里买了点热乎乎的面条,代价是25块钱。马帮和协作等都在周围休息,一般都是自己带的干粮。

我们登山队的马夫,60岁,儿子也是登山的向导,老人家抽着烟斗,看起来非常有精神,我吃完饭之后,看见老人眼光炯炯有神的样子,想记录一下他们马帮的生活,提出来给他拍一张照片,他欣然同意。还拿起了已经抽完的烟斗,我本想让他放下,不过估计是他拿起烟斗才会有了自信,所以就拍下了这张照片。
吃完饭继续徒步,不过感觉轻松很多,也许适应了,也许是补充了体力,走得也快了。途中下了一阵雨,还有点大,好在大家都穿着冲锋衣,也不用担心打湿衣服。丛林中时常露出几处绿色,让人不得不费劲地从背包中拿出相机拍了下来。

据说哈巴南北二十二公里和东西十九公里的自然保护区,云南13000种类的植物大约一半可以在这植物皇国找到,还包刮900多种珍贵的药材,是个很有价值的植物研究点。哈巴自然保护区还含有25种国家级的野生动物和50种的杜鹃花,可惜我们都没见到。树林的树挂在队友的红色冲锋衣衬托下,显得格外清新和飘逸。走了很久,总于听到马匹的嘶鸣声和人声,我们估计大本营快到。
两排蓝色屋顶的平房,就是巴哈雪山的大本营,大本营地点,有人说是叫“落水崖”,有的说是叫“下尼支”,不过有登山者记录的GPS定位是:E100.05.419
N27.20.556,这里海拔:4115米。这里四周荒无人烟,唯一就是大本营的一处房屋,边上还有一个高原小湖,成为水源的供应。
大本营虽然潮湿阴冷,却非常热闹,挤满了登山者、登山向导、协作和马帮,一群群依着光鲜的登山者走来走去,一派节日的气氛,估计平时会是非常冷清。很多人到这里,就有了明显高原反应,头痛头晕,甚至呕吐,我看见一位女士在我们走廊前面吐了,但她还不知道是高反造成的,我告诉她就是高反,可以吃点去痛片,休息一下。这里只有公共厕所,要从平房走下去十几米,很多人连下去的力气都没有。
大本营房屋的走廊上,贴满了各地登山俱乐部的小旗子和纪念牌,甚至是登山者的涂鸦,各国的都有,很多登山者都在这里拍张纪念照,我也在走廊上让队友拍了一张。大本营有微弱的移动信号,可以打电话,有时候甚至发出一两条微博微信,我和小黎找到一个信号较好的地方,发了一条微博,告诉亲朋好友,我们安全抵达大本营。

队友方云等人最忙,上山之后,忙着给大家做饭吃,这是我们登山之后吃的最后一餐饭,也是我户外穿越徒步之中最好吃的一次,红烧肉、土豆加上大白菜。几名外国登山者在外面露营,他们买了一点牦牛肉,然后拿着麦片,到开水房冲麦片吃。

大本营的入口处,不知道是哪里的人在收费,每人收登山管理费200元,不知道是否是官方的收费,有不少人对次颇有微词。在大本营的大堂,有一个登记簿,每一个登山者都要在这里登记身份证和电话号码,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人名。
当天晚上,大家也没有洗漱,其实也没有地方洗漱,就直接上床睡觉了。有好几名队友都有高反,头晕,还有人感冒了,吃了感冒药就睡觉了。我倒是没有任何高反的感觉,到处拍照,才回到大本营睡觉。大本营的房屋是十人间的房间,有床垫和被子,还算是干净,只是有点沙子,睡着也不冷。晚上,大家都累了,整个房间鼾声雷动,左右隔壁的房间大门不时有人开关,嘎吱的声音格外刺耳,加上高反渐渐出现,迷迷糊糊的状态,一晚上基本上没怎么睡觉。
10月4日,凌晨三、四点,就听见外面的集合声,其他登山队的人都起床了,准备从大本营徒步到C1营地,然后直接登顶,但是这样难度较大。我们起床之后,准备徒步到C1营地,露营一晚上,第二天,也就是10月5号再登顶。早上九点多,我们全部集合好了,向C1营地进发。本来我们要全负重登上去的,考虑到登顶节省体力,还要拍照,于是大部分人还是请了背夫,背着大背包上山,我们还是轻装徒步,这样难度就小多了。
大本营到C1营地大约5、6公里,距离虽然不远,但是提升的海拔很大,从海拔4080米到4960米。早上起床,我的头开始痛,感觉十分不好,我知道这是高原反应了,于是出去打了开水喝了一瓶,然后去厕所大号了一次,
因为我知道,在C1营地那么冷的气温下,上个厕所也是不容易,上完厕所出来,感觉好很多。上山的时候,发现
状态还不错,走在前面,拍到队友上山。
从大本营这段就不容易,上山的坡度很大,加上下着小雨,走起来非常吃力。爬山一个小山头,大约是出发半个小时后,大家都开始休息了,我乘机拿出相机拍照。
都说山上的气候十八变,走到了这个大岩石休息的时候,天气似乎好转,空气很透,能看到远处的群山,大家赶紧拿出相机拍照,大家都站在这块大岩石上拍纪念照。
突然,天空出现一道巨大的彩虹,我相机的35毫米的镜头都无法拍全,大家惊叫不已,显得很兴奋,一扫刚才的疲乏,队友纷纷抢着拍照,彩虹下面,看见山下大本营的蓝色屋顶,是那么的渺小。
但是,接下来,就是今天的比较痛苦的地方——大石板,这个地方全是岩石,像是一个整块的大石板,下雨很滑,如果是结冰,别说上去难度,我不敢想象如何下来。

好在下雨不大,也没结冰,石板没有想象的那么滑,只要是小心慢慢走,还算是比较安全的。只是这里坡度较大,对于很少在高原徒步的队友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一段路,在这里我的队伍慢慢拉开了距离。我在后面拍了一张,可以看得出这个坡度,最顶上几个小点就是几位背夫和协作,他们走得老远了。

大家在大石板中间休息的时候,看见彩虹依然还在,不由得看呆了。但是,这段路如果结冰,将会是非常危险的路段,一旦下滑,没有任何地方可以阻止,我们只能期待返回的时候,气温不要下降,如果结冰将会非常危险,而且严重影响我们下撤的速度。

正当我在拍彩虹的时候,我们六十岁的老大哥气喘吁吁的登上来了,在他歇息的片刻,彩虹在他身上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案。小雨打在镜头上,都是水雾,我也顾不得那么多,拿出纸巾擦了两把,赶紧拍下了这幅美好的场景。

山下云雾升腾,站在山坡的边缘,看起来十分开阔。俗话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想到在这么恶劣的天气下,还有如此美景,大家无不为此欢呼雀跃。
大石板的下面,还有几名队友在努力向上攀登,黄色冲锋衣和巨大的彩虹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非常美妙的画面。

背夫们给我们背负着帐篷、睡袋和地垫的大背包,这趟行程,对于我们轻松了很多。走在前面,回头给他们拍照,可以看得出来,即使他们已经适应了本地的高海拔,走在这段路上,他们同样也是非常累的。

队友方云做完早餐,还要背负大背包上山,确实不容易,在大石板的半途中,给他来了一个特写。

登上一个小平台之后,发现大石板并没有完,还要继续向上还在没那么平整,比较好走点。山上起了大雾,看不见山顶,看起来天气并不好,明天登顶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不过,就在此时,已经是非常痛苦的时刻,只有先走完此段路程再说,没法考虑以后那么多了。

我们的协作,要跟我们一起露营,还要协助我们登顶,他们也许登顶了哈巴雪山无数次,成就了许多登山者的梦想,但是他们的名字却无人知晓,在登山中,他们都是真正是无名英雄。我已经很累,正在喘气,看见一位协作经过身边,沧桑的脸让我印象深刻,拿出了相机,一定要记录他们生活的一刻。拍照时,他可能认为自己很黑,笑着说,不会拍成一片漆黑吧?我看看了相机的画面,非常完美,我说一定不会!
我的领队叫做“糊涂”,其实是个很细心的人,许多技术装备都是他从北京带过来,背了一大包,按说他的体力也不错,但是,他是整个队伍的断后,大家都上来之后,他才上来这个山头,我正好在这里拍风景,刚好也给他也拍了一张。

队友小青,体力不错,一直在我前后,所以就近给她拍很多照片,包括后来的登顶都拍到了她。

队友阿童木,资深装备玩家,一身的专业户外服装和行头,一路上经常跟我们探讨各类冲锋衣和背包的性能和优劣。阿童木曾登来过哈巴雪山,不过因为天气等原因,登顶失败了,不过他是“屡败屡战”,再次来到哈巴,看来这次是志在必得。
继续往前,过了大石板,就是一段碎石路段,这里海拔大约4500米左右,已经是雪线了,就能看到地上的有少许的雪,气温明显低了许多,雨还在下,不戴手套手,手都冻僵了,赶紧拿出手套,穿上了抓绒衣,才感觉暖和一点。

女队员小黎和小青,小黎是临时报名参加的,她的体力超好,一路上都是重装徒步,不过来之前,对哈巴雪山的难度认识不足,衣服都没带够,临出发前找人借了一件厚衣服,穿着像是一件大衣,整个人都没了。小青在背后一身蓝色,感觉叫小兰更好。

这段碎石路不是很好走,经常有石子往下滑,所以走在这段路需要小心,不要踩在石子上飞溅起来,掉下去,对后面队友是非常危险的。关键是这里风力非常大,雪打在脸上很痛,大家都低头看着路,缓慢地一步一步向上爬。

在一处略微避风的地方,好像叫做沙坝,大家都在这里休息,看到有些协作带着玉米在吃,这么冷的天气吃玉米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我也觉得很饿,早吃的一个鸡蛋喝一碗粥再就消耗了,拿出了一个能量棒,觉得一股冰凉的膏状忍着咽了下去,又吃了两个风干牛肉棒。
在雪山上的美女和帅哥,也是重点拍摄对象。

哈巴地区居住了很多藏民,有些习惯跟藏区一样,碎石路段中间,看见一个玛尼堆,走过去拿起一块石头放了上去,但愿老天保佑,我们上了山顶天气能变好点。
这段路砂石路有点滑,雪还不够大,没有完全覆盖,踩在石头上要好走点,但是注意有些石头的是松动的,踩上去非常危险,一则自己会滑到,二来石头飞下去,后面的队员也危险。

越走雾越大,风力也不见减小,一路上遇到很多下撤的其他的登山队的队员,他们都是凌晨三、四点从大本营出发的,问了他们登顶没有,大部分都说没有,很多人走到5000米的时候,因为风太大,不得不放弃登顶,他们说都快给风吹走了,带来的坏消息让我们很多担心,让我不得不想起1991年,中国和日本联合登山队在攀登云南的卡瓦格博峰的时候,十七名登山好手在6470米因大风雪造成雪崩,全部遇难的走悲剧……。
中午过后,走完了碎石坡,接近C1营地,雪越来越多。天气突然出现了阳光,雪停了,风力减小,远方的天空能看见一点蓝色,让我们的心情顿时好了许多,希望第二天能够天晴。

C1营地GPS定位:E100.06.382 N27.19.766
海拔:4967米。这里是碎石和岩石的地段,有一处唯一的小平台,但是这里并不避风,地下的碎石没办法插地钉,我们搭帐篷的时候,最担心就是帐篷被吹走。大家各自选择自己认为的好地方,开始搭帐篷,因为只有躲进帐篷才会暖和。

在搭帐篷的时候,天气一直晴好,但是为了在下雨之前搭好帐篷,忍着没去拍照,直到我和“同居”的队友一起搭好帐篷,才赶紧拿出相机,拍了几张照片。这块巨石的右边是一个厕所,让我们失去了随地大小便的理由,我过去上了厕所,厕所没有屋顶,只有围墙,厕所坑都给雪覆盖了,这样看齐很干净,也没有臭味。

小黎,她全负重登上来,她坐在山边看着风景,娇小的身躯被大号的厚外套裹着,显得很小,据说是27岁的计算机博士,刚毕业,无法想象她的体力却是与柔弱的外表绝然相反。本来站在这里,可以看见与哈巴雪山相对的玉龙雪山,但是大雾中玉龙雪山若隐若现,始终没有显山露水。
网上经常看到一个哈巴的神话传说,5396米的哈巴雪山和5696米的玉龙雪山是俩兄弟,他们站在一起,但金沙江、虎跳峡将兄弟俩隔开。云南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哈巴和玉龙俩兄弟对抗霸占金沙江的魔王,而哈巴被魔王砍了头,后来玉龙把魔王打败赶跑,所以哈巴雪山成为一个没有头(尖顶)的雪山。玉龙把他的剑插在地上,成为了玉龙十三峰。

C1实在是太冷了,我单薄的冲锋裤扛不住了,不得不跑到大岩石的后面,穿上了抓绒裤和羽绒服。下午两点多,全部的的队友都到达C1营地,大家全部都搭好帐篷,基本上都是两人一个帐篷“混账”,本来最不喜欢混账,在这里也没有办法。

搭好帐篷之后,风越来越大,大家都躲在帐篷里面不敢出来,五点多钟,大家都开始做饭了,我们每人的晚餐是一袋快餐饭,就是煮好的大米和肉丁、土豆丁。我们到帐篷外面装了一大碗雪,用气炉慢慢煮开,然后灌倒快餐饭的袋子里,密封十分钟,一餐饭就做好,但是超级不好吃,本来不打算吃的,跟我混帐的队友全部吃光了,他说还不错,想起明天凌晨要登顶,于是咬咬牙,也将一袋快餐饭干掉了。

外面的风越来越大,感觉有五、六级以上,帐篷的地钉都踩弯了,也无法固定,大伙到处找大石块,吃力地搬到了帐篷四周,压住帐篷,免得半夜被吹飞了。搬石头也不是件轻松活,要脱掉手套,手冻得不行了,而且在4900米的地方,搬石头是很累的事情,搬一块都要喘气半天。处理好了帐篷,大家都进去帐篷躺着,因为地方实在是太小了,特别是两个大男人,根本没法转身。除了打雪煮水和上厕所,没人愿意出去帐篷外面。
外面雪没有停,掀开帐篷一角,用手机拍了几张。这里有微弱的信号,试着发了一条微博,竟然成功了。晚上很受罪,租来的帐篷不是高山帐,留着两个大的气窗无法关闭,外面的风呼呼地刮了一晚上,我也一晚上迷迷糊糊地没怎么睡觉,帐篷很小,我的脚顶着外面的雪,担心雪融化之后会透进来,用防水袋将睡袋脚部包着,然后用塑胶饭碗垫在睡袋的头部下面,当枕头,以免打湿头部。很罕见没有听见鼾声,可能是外面的八九级大风的风声更大,几次在迷糊中感觉帐篷被吹飞。终于在风声中熬到凌晨四点,大家开始起床,在帐篷里面整理东西,我们将所有的睡袋、地垫都要整理好,放进大背包,登顶下撤之后,就可以直接下山了。

领队和几个队友煮好了开水,大家开始用水泡了快餐面吃,每人还灌满一壶带着,我吃不下快餐面,喝了一瓶加了维生素C泡腾片的温水,吃了两个风干牛肉棒,一个能量棒,超级甜,超级难吃,为了登顶能有体力,不得不下咽。接近五点,我们分成四队先后出发,体力最弱的因为走得慢,所以安排最早出发,我们是最后出发的两队,此时大约是五点多钟,其实这时不用开头灯,也能隐约看见地面的路,但是登哈巴雪山,头灯是必备的。

C1营地就放在这里不撤,除了冲顶包带点水、吃的、相机,其他的都放在帐篷里,等待登顶下来再撤。戴上厚的防水手套,快干衣、抓绒衣、羽绒服、冲锋衣全都穿上,好在并没感觉很冷。大家费力地穿上冰爪,系上安全带,戴上头盔,开始出发了,今天能否成功,一切都是未知数。
远处山头上,看以看见第一队的灯光在半山坡闪耀着,可惜太黑,相机没法拍下来。从C1营地先往下走,然后再爬山,开始一路向上的的冲顶过程。感觉走了好久,其实时间应该也就半小时不到,大家又开始休息了,这里没有什么避风的地方,都是这样躲着喘口气。
有两人在这里休息,风雪中,两人感觉都快冻成雪人了。大家都过得严严实的,根本分不出谁是谁,也分不清是哪个队的,不过从冰镐可以看出是,好像是我们队的队友。

这里还没开始到登顶的大斜坡,可以坐下来整理自己的装备,如果到了大斜坡,基本上就没办法坐下来了,休息也只能是站着。网上很多人说哈巴雪山属于徒步雪山,经常有人不穿羽绒服就上去了,上山的时候,听说竟然有人穿着皮鞋来登哈巴雪山,最后脚趾头都冻坏掉了。

非常不想拿出相机拍照,因为实在很累又很冷,看看我的随身包,拿出相机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变成这样了,即使是背在身上,也都冻成冰棍了,其实冲锋衣上也都结冰。这里的温度已经是零下好几度了。

出发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抹上防晒霜,很多人以为没有阳光的风雪天,不会晒伤,其实这里紫外线非常强,回来之后,大家发现每人的鼻子都是黑的,因为其他地方都包裹着,只有大鼻子露在外面。我不停地流鼻涕,懒得去下手套拿出纸巾,就只有用手套直接擦,但也擦掉了防晒霜,最后回来发现鼻子附近都脱皮了。

到达了绝望坡下面,这里也有人叫做冲锋营地,从C1过来也就是一公里,这是最后冲顶之前可以稍事休息的地方。我们和最早出发的第一队会合了,在这里要根据体力情况重新分组,每五人一组,前面第一个是协作,大家都用安全绳串在一起,协作说如果有一个人走不动,要休息,必须报告,全组人都得停下来,看起来像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命运要联系在一起了。

我在队伍排行是老四,和老三一起被分在第二组,实际上二组的其他队友都是最强的一队人马,给我压力很大,当时觉得状态很好,没有一定高反的感觉,觉得今天应该可以成功登顶。但是后来才发现,自己过于自信了,痛苦是无法想象的。

从C1营地到顶峰5396米实际上的海拔高度是429米,然而就是这400多米的提升,痛苦是无法想象的。刚开始,我们组是走三十步一歇,后来是走十五步一歇,在我前面的三哥感觉不行,跟不上大家,主动提出解锁,退出第二组,现在年纪最大的就剩下我。
从冲锋营地到顶峰其实距离只有960米,但是真的走很辛苦,在三哥解锁之后,我也跟不上第二组的步伐,解锁出来,这个绝望坡上已经有一根安全绳,我独自沿着安全绳慢慢向前走,调整步伐,每一步走的小点,这才感觉慢慢正常点。

走在前方的协作,拿着相机给我拍了一张远景照片,剪裁了一下,看看近景,就能看见我当时的状态。
我一直跟着第二组的后面,很快第二组超过了第一组队友,走在了最前面。慢慢地后面的队友越走越慢,距离逐渐拉开。
这是来开距离之后,我休息的时候拍了一张后面的队友,大雪茫茫,已经看不清队友的面容。途中看见很多登山者被协作拽上山,搀扶着下山,完全失去了登山的乐趣,目的就是登顶而已,也有人说当年啥也不用,也登顶了,但是极限运动,这种方式是极度危险的。尽管我在标题说是勇敢者的“游戏”,但是这个危险的游戏最好按照游戏规则来玩。

登山必须携带技术装备,冰镐、冰爪、安全带,安全绳头盔和头灯,尽管你不用也许能登顶,但是这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是不负责任的登山行为。这是我给三哥拍的最后一张照片,他从第二组解锁之后,跟我们的距离也慢慢拉开。

在绝望坡,已经拉起了一根安全绳,很多人以为可以拉着这根绳子上山,其实安全绳也是钉在地上,根本不能全部拉着,否则也会脱落。登山者只能将自己的安全带挂在上面,以防滑坠,作为保险绳,所以,这根安全绳不能拉着上山,只能作为保险之用。每当遇到安全绳的地钉之处,必须将安全锁取下来,重新挂另一端去。

看见后面的队友,在整齐划一的慢慢攀登,记得2010年的国庆节,The North
Face组织的哈巴雪山“征我极限”登山活动时,李承鹏和闾丘露薇等名人,都是走到绝望坡,几乎登顶的时候也下撤了,当时我还想,就差这么一点点,有什么难度?现在看来,对于非专业人士,走到这里已经是不容易了。

远处听见协作不停地喊着:不要停留太久,赶紧上去,整个队伍像是在协作的驱赶下,努力向上。我想如果没有他们催促,估计很多人会放弃登顶的。小青一直在我后面,看见她拉开了其他队友距离,一步一步地慢慢走上来了。

绝望坡的名字果然犹如其名,爬上一个小坡以为到了,再一看,前面还有一个坡,依然看不见顶峰,再往下看,非常大的坡度,下面的队友只能见到一个人影。以前曾经听说登山中,最害怕睡着了,我想那么冷的天气怎么会睡着呢?这次才深有体会。随着海拔增高,空气非常稀薄,缺氧很严重,越走越累,有几次,一停下来,因为缺氧,慢慢进入迷糊状态,感觉很舒服,其实这样很容易渐渐失去意识,停留着原地,就像是睡着似的,非常危险。

雪停了一会儿,有一线阳光,照过来。喘不过气来,我在绝望坡上的小平台用脚墩出一个坑,在那里休息一下。我们的队友路遥坚持不住,在协作的帮忙下,已经下撤了,大家都为她感到遗憾,其实,好多次,我真的差点放弃前行,但是看见前面三位队友已经快接近顶峰,这才咬牙跟上。

绝望坡的上方,就是月亮湾,看起来很美,记得见过有人在天晴的时候,拍下的照片非常壮观,一直都想在这里拍几张美景,真的到这里之后,相机都不想掏出来,实在是太累!这个弯弯的左手边就是绝壁深渊,左手最高处的尖尖,就是哈巴雪山的顶峰。拍照时,看见前面就是第二组的队友,协作带领三名队友,还在努力向上攀登。
上了月亮湾,基本上算是登顶,风雪似乎小了点,不过地面上积雪都是被大风扫过的痕迹。顺着月亮湾的弯弯再往下看,对面的下方还有队友,像是小蚂蚁一样,正在痛苦地往上慢慢挪动。
顶峰毫不起眼,就是这么一个木桩,上面写着5396米,算是登顶的标志。可惜风雪太大,裹在上面的旗子都冻住了,已经看不清上面的字了,但是每一个人都在这里拍了一张照片。

这是哈巴雪山顶峰的一边,往前一点就是悬崖,可惜相机的镜头拍了几张之后,外面竟然结冰了,虽然可以工作,但是镜片也起雾,因为从背包拿出来的温度比外面高,所以很快结冰,一个队友的卡片机都不能工作了,很多人都拿出手机拍照,更为方便。

其实,这里才是哈巴雪山的顶峰最高处,比标志柱的地方高一两米的样子,可惜这里非常危险,没人会去登上到这里。拿相机拍了几张照片才想起来,大家都说顶峰有信手机号,于是赶紧拿出来手机。
第一件事,就是让队友帮我拍一张登顶照,谁知道拍几张都是雾,于是用手擦了几下手机的小镜头孔,继续拍了好多张。拍完之后,想给家人打电话,但是上面实在很冷,有人说温度是零下十度到十五度,不能久呆,于是用短信给家人报了平安,发了两个字“登顶!”

三哥也登顶了,后来连六十岁的大哥也登了上来,我们这次19人的登山队有18人成功登顶,看来我们是比较幸运的,记得2010年的The
North Face 组织的哈巴雪山“征我极限”登山,45人的登山队,也只有18人登顶。

一会儿太阳就没了,我们赶紧往下撤,因为从顶峰下撤到哈巴村还有大约20公里的路程,如果太晚了,天黑就无法下山了。等我们撤到山下C1营地,赶紧收拾了帐篷,紧接着往下撤,大部队还没下到C1营地,我们几个成为第一队下撤。

越往下走,温度越高,慢慢脱掉了羽绒服、抓绒衣,天气好算是不错,没有雨雪,路上很好走,只是一路向下,膝盖是非常痛苦的,即使是戴上护膝,都走得很痛,所以来这里必须带护膝,在登顶下撤的时候,就要用上,等到下来就有点晚了。

带我们下山的协作,一个人背了两个人的背包,休息中我们坐在一起闲聊,他说哈巴雪山的登山是很有季节性的,在不适合登山的时候,根本没有一个游客,所以,他平时自己还打了一份工,只有在旺季的时候,才在这里临时做向导和协作。我们这次登顶离不开向导和协作,如果你要来这里登山,请务必请一个向导或者协作,这是安全的保障之一。

下撤到大石板的时候,远方阳光出现了,万水千山在云雾中层层叠叠,十分壮美。看看如此广阔的美景,想起这次的哈巴雪山登顶,似乎并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兴奋,在广袤的群山中,哈巴雪山似乎又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此行只是人生旅途的一个中途站,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都要去旅行,等待我们去征服。
聘请专业哈巴雪山登山向导或者协作,这是必备!攀登哈巴雪山必要装备清单:
1、背包: 60-75 L左右,要带防雨罩 1个(必备)
2、冲锋包:18-30L左右 1个(必备)
3、羽绒睡袋:舒适度零下15度(必备)
4、冲锋衣裤,需要防水透气 一套(必备)
5、抓绒衣裤:要保暖但不必太厚,以减少身体热量散失(必备)
6、保暖内衣:一套
7、帽子:抓绒帽(必备)
8、手套:防水保暖、抓绒各1双(必备)
9、袜子:主要是要保暖,多带几双
10、登山鞋:要有一定的防水性能、中帮或高帮均可,戈尔泰斯材料的最佳(必备)
11、冰爪:雪线以上使用(必备)
12、冰镐:雪线以上使用(必备)
13、头灯:多在营地和登山过程中使用(必备)
14、雪套:防水透气为最佳(必备)
15、雪镜:不一定要专业的雪镜,普通的正牌太阳镜也行,最好有功能(必备)
16、防晒霜:至少要40以上的,高原紫外线比较强(必备)
17、电池:头灯、相机等电池(海拔高,气温低,电池的消耗比在一般情况下消耗得快得多,略多带)
18、保温水壶:1个(不想啃冰块喝冰水的就买个好一些的,必备)
19、登山杖(两个最佳)
20、防裂唇膏:1支
21、打火机:2个(需要在当地买,内地买的都无法使用)
22、个人洗漱用品
了解更多旅行攻略,请关注微信号:LHDWLX 和新浪微博: @行者老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