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中的诡异现象

标签:
文化 |
分类: 量子世界 |
自1900年,普朗克提出能量子概念,20世纪20年代建立量子力学的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在近1个世纪的探索中,尽管量子力学的有关计算与预见都没有问题,尤其是1982年法国物理学家艾伦爱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组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实验,证实了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叫作“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的关系,但是,量子物理中一些“诡异现象”却让人们大跌眼镜,如“迭加态与坍缩”、“单体迭加态”和“量子纠缠”。
1、迭加态与坍缩
量子物理的第一个诡异现象叫做态迭加原理和坍缩。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我先说说普通人的日常经验。根据我们的日常经验,一个物体某一时刻,总会处于某个固定的状态。比如,我说:女儿现在“在客厅”里,或是说:女儿现在“在房间”里。要么在客厅,要么在房间,这两种状态,必居其一。然而,在微观的量子世界中,情况却有所不同。微观粒子可以处于一种所谓“迭加态”的状态中,这种迭加状态是不确定的。例如,电子可以同时位于两个不同的地点:A和B,甚至位于多个不同的地点。也就是说,电子既在A又在B。电子的状态是“在A”和“在B”两种状态按一定概率的迭加。物理学家们把电子的这种混合状态叫作“迭加态”。
聪明的读者会说:“女儿此刻‘在客厅’或‘在房间’,同时打开客厅和房间的门,看一眼就清楚了。电子在A或是在B,测量一下不就知道了吗?”说得没错,当我们对电子的状态进行“测量”时,电子的“迭加态”不复存在,而是“坍缩”到“在A”或是“在B”两个状态之一。
这里,让我们看一个著名的光学干涉实验。如果有一个波,经过了两个狭缝,出来就变成两个子波了,这两个子波在随后传播过程中就会出现干涉。
干涉的意思就是这两个子波在每个点都迭加,在有些点上两个波的运动方向相同,波的振幅就加强;在有些点上两个波的运动方向相反,振幅就减低,或者抵消为零。
所以最后你观察到的波就是一些干涉条纹。如果看到干涉条纹,你就知道你观察到的是个波,而且这个波是在两个狭缝同时出现的,也就是既在A点又在B点,因为只有这样的情况,波才能出现干涉。
如果用电子来做实验,当每次只发射一个电子的时候,这个电子通过双狭缝打到电子屏上,激发出一个小亮点,这是电子的粒子性。
但是事先也不知道电子会出现在屏幕上的什么地方,结果多次重复,经过大量的观察发现,这些电子不是完全没有规律的。它有时出现在这里,有时出现在那里,在某些地方出现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在另一些地方则小一些。
电子的规律就是,它出现频率高的地方,恰好是波动规律所预言的干涉条纹的亮处,而它出现频率低的地方,对应于干涉条纹的暗处。大量的实验证明:电子尽管是粒子,但是其运动像个波,而且每个电子必须同时出现在两个小孔。因为只有同时出现在两个小孔,它才能干涉。就如刚才说的,你没有观察它的时候,电子一定不会取一个确定的状态,它一定是所有状态都要同时存在,这样它才能干涉起来。
那么,如果我们观察它,比如在两个狭缝处设置探测器,电子会怎么样呢?
电子一被观测,就只出现在一个狭缝上了,干涉条纹立刻消失。这个状态就叫做波函数的坍缩。
就是你一观察,电子就在一个确定的地方出现了。
那么有些人有这样的疑问:我观测它出现在确定的地方,它是不是早就出现在这个确定的地方,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
不对,刚才的干涉实验告诉我们,在没有干涉之前,它肯定出现在所有地方。
假如,当我们不观察时,电子真的存在于某个地方,它便只能通过一道狭缝,这就不能解释实验中观测到的干涉条纹。
其实,严格的实验已经完全排除了这种可能。电子在没有观测的时候,没有确定的状态。所以这件事是量子力学最诡异的事情。
2、单体的迭加态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薛定谔做过一个著名实验,后人称之的“薛定谔的猫”实验,该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测量的核心是人的意识。
薛定谔的本意是想批驳量子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态迭加,他认为一个东西既存在这个状态,又存在那个状态,像女儿即在客厅,又不在客厅一样,那是荒谬的。他就想了个办法来批驳量子力学,结果没有批驳好,最后反而证明了量子力学最诡异的地方,也就是意识和物质不可分开。
现在我来说薛定谔的实验是什么: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封闭的盒子里,然后把这个盒子接到一个装置上,这个装置包含一个原子核和一个毒气设施。原子核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发生衰变,衰变的时候就会发射出一个粒子来,这个粒子一发出来就会触发毒气设施,毒气一触发就会杀死这只猫,这是他想象中的一个实验。
根据刚才说的量子力学的态迭加原理,没有观察的时候,原子核是处于已经衰变和没有衰变的迭加状态,就是它既可能衰变了又没有衰变,它是两种状态的迭加,就像电子既在A点又不在A点一样,这个原子核既衰变又没有衰变,50%几率衰变,50%几率不衰变。这个时候猫的状态是可能活着,也可能死了,就是说猫也处于这种既死又活的迭加状态。
猫可能处于这种状态吗?聪明人可能会说:那你打开盒子一看不就行了吗?但是打开盒子一看,就是作了观测,猫就只能是死或者活了。
这个问题一提出来,物理学家一个个都惊呆了,原来以为只有微观世界才有这种态迭加,就是状态不确定,既处于这个状态,又不处于这个状态。
现在宏观世界也一样了,猫不就是这样吗?有一只既死又活的猫。
大家都不承认有这种状态。但是量子力学的诡异之点,量子力学的态迭加原理就是说:你在观察之前,猫就是处于既死又活的状态。这个问题争论了很长时间。怎么办?
量子理论很确定,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没有揭开盖子没有观察,那薛定谔的猫的状态是死与活的迭加,这只猫永远处于同时是死又是活的迭加态。这与我们的经验严重违背。
196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维格纳想了一个新的办法,他说:我让个朋友戴着防毒面具也和猫一起呆在那个盒子里面去,我躲在门外,对我来说,这猫是死是活我不知道,猫是既死又活。
事后我问在毒气室里戴防毒面具的朋友,猫是死是活?朋友肯定会回答,猫要么是死要么是活,不会说是半死不活的。
他这个说法一出来大家就发现,问题在哪儿呢?
一个人和猫一起呆在盒子里,人有意识,意识一旦包含到量子力学的系统中去,它的波函数就坍缩了,猫就变成要么是死,要么是活了。
也就是说猫是死是活,只要一有人的意识参与,就变成要么是死,要么是活了,就不再是模糊状态了。
维格纳总结道,当朋友的意识被包含在整个系统中的时候,迭加态就不适用了。即使他本人在门外,箱子里的波函数还是因为朋友的观测而不断地被触动,因此只有活猫或者死猫两个纯态的可能。
维格纳认为,意识可以作用于外部世界,使波函数坍缩是不足为奇的。
维格纳这个认识已经是量子力学界的共识了,确实只能这样认为。
因为外部世界的变化可以引起我们意识的改变。
3. 多体的迭加态
量子力学第三个诡异之点,多体迭加态的结果产生量子纠缠。
1982年,法国物理学家艾伦爱斯派克特和他的小组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实验,证实了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叫作“量子纠缠”的关系。在量子物理中,有共同来源的两个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某种纠缠关系:不管它们被分开多远,对一个粒子扰动,另一个粒子立即就知道了。量子纠缠已经被世界上许多试验室证实。
人们对微观粒子的量子纠缠现象很难理解,我们只好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问题。
有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是:如果有一个原子在空中爆炸,它变成了两个碎片向两个方向飞去。这两个碎片的状态一定有明确的关系,比如角动量守恒就告诉我们,这两个碎片的状态,如果一个角动量是正的,另一个角动量一定是负的,这样它们的和才是零。
在没有被人检测的时候,两个碎片都是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比如它们的角动量既可能是正,也有可能是负。而一旦被人检测,受测的碎片马上选择一个确定的角动量,或者正的,或者负的;另一个未检测的碎片,也马上选择与之相反的状态,或者正的,或者负的。
这就是刚才讲的两个的状态从不确定到确定。
关于这种关联,可以打个比方,我们从北京买了一双手套,把手套中的一只寄到香港,另一只寄到华盛顿,那么寄到香港的是左手戴的还是右手戴的?谁都不知道,如果香港的人收到了打开一看,是左手的,那华盛顿的人不用看就知道收到的是右手的,因为手套是左右配对的,这是个规则。
一旦寄出去了,寄的过程中不确定,但是一个人只要观测了他收到的手套是左手的还是右手的,另一个人不用观测就知道了。这就是纠缠的一个例子。
大家可以说,手套在寄的过程中,只不过大家不知道而已,是左手右手早就确定了的。
这就和“女儿在客厅里还是不在客厅里”一样,大家觉得在不在客厅里是早就确定了的,只不过你没有去观察。
手套也是一样,大家会认为,你看没看它没关系,它早就确定了。
但量子力学大量实验证明,如果把同一个量子体系分开成几个部分,在未检测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这些部分的准确状态;如果你检测出其中之一的状态,在这瞬间其他部分立即调整自己的状态与之相应。
这样的量子体系的状态叫做“纠缠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