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之城马丘比丘

标签:
文化 |
分类: 怀念激情拉美 |
马丘比丘(Machu Picchu)位于秘鲁境内库斯科西北 130公里,被称作印加帝国的“失落之城”。“马丘比丘”在印加语中意为“古老的山巅”。古城海拔2280米,两侧都有高约600米的悬崖,峭壁下则是日夜奔流的乌鲁班巴河。由于其圣洁、神秘、虔诚的氛围,马丘比丘被列入全球10大怀古圣地名单。
西班牙殖民者攻占印加帝国的首都库斯科之后,大概有两万印加人逃到偏远的丛林中。他们在丛林里建立起方圆两平方英里的新城——维尔卡班巴城,继续与西班牙殖民者斗争了35年。直到1572年,西班牙人来到这个新城,抓获了印加最后一位首领图帕克·阿玛鲁,并将其斩首于库斯科的广场之上,印如帝国就此终结。
西班牙人到达维尔卡班巴城的时候,这里已经变成了废墟——为了不把它留给西班牙人,印加人焚毁了这座城市。眼中只有黄金和白银的西班牙殖民者,全然体察不到残垣断壁中印加人卓越的建筑工艺,更难以想象维尔卡班巴城与周围山脉浑然天成的布局。渐渐地,疯长的丛林将城市的神庙、宫殿掩盖在它的绿色之下,维尔卡班巴城归于沉寂,慢慢地成为仅在传说中提到的名字。
一直到二十世纪初,美国探险家、耶鲁大学拉美史教授海拉姆·宾韩在新的史料中发现了维尔卡班巴城的新线索。他相信,这个印加最后的城堡就在秘鲁境内的安第斯山的深处。在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推动下,在耶鲁大学的资助下,1911年宾韩开始了探险。
1912年,在寻找维尔卡班巴城的过程中,宾韩在两座安第斯山峰之间、海拔2450米的地方意外地发现了云中古城马丘比丘。且不去争辩马丘比丘是否就是曾经的维尔卡班巴城,单单马丘比丘的发现就足以让世界哗然。
经过清理之后,点缀着梯田和建筑的马丘比丘仿佛“一张图案精致的毯子罩在一块巨石上面”,耶鲁大学艺术史学家乔治·库布勒指出,建筑与周围环境相映成辉,融为一体,就是这座城市的美之所在。据统计,马丘比丘有包括神庙、房屋、仓库在内的200多座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是由切割整齐的石头砌成。马丘比丘石头建筑的质量之高,建筑数目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城内的建筑物都用浅色花岗石砌成,每一块石头都上吨重。石块之间没有灰浆,没有水泥,更没有使用黏合剂,但是石块与石块联系之紧密,就连刀片也插不进去。马丘比丘很小,据估计,在这里生活、耕种梯田的臣民也就有1200名左右。见过马丘比丘的人说它几乎都称不上是一座城市。但是,它所容纳的建筑就有200多座,而且城市功能齐全,比如神庙、王宫、堡垒、庭院、居室、浴室、街道、广场、祭坛等无所不有。马丘比丘让它的发现者着迷,在宾韩的眼里,马丘比丘的建筑技艺“可与世界上一流的石头建筑相媲美”。
这里与其说是个城市,不如说是个宗教活动的聚集地。它建成的年代尚是个未知数,不过很可能是建于十五世纪末,印加帝国向外扩张势力的鼎盛时期。有人估计说这里至少居住1500人。从挖掘出的头骨,能推断其女性人数与男性人数的比例为10:1,这一点支持了下述的推测:这里曾是个宗教祭奠活动的场所,这里的人们崇拜太阳,因为女人被视为太阳的贞女。
对于马丘比丘的人们崇敬太阳的推测,还出自另一个迹象,就是“拴住太阳的地方”的一座建筑。这是个奇妙的石头结构,似乎是个复杂的天文装置,当其他东西都残迹全无时,唯独它却能幸存至今。据猜这是用来计算一些重要的日期的,如夏至,冬至等。它的名字好像与一种庆典有关,因为据称在冬至那一天太阳被拴在这里。而且,在太阳塔上,似曾有过对太阳系的观察与研究。那个塔是个马蹄形的建筑,朝东的一扇窗子很特殊,它在冬至那一天,可以抓住太阳的光线。再者,在三窗寺,那三扇排成一直线的窗户,以及屋子中央那一块笔直的长方形的石块,这些显然都有着特殊意义的,每当夏至或冬至日,印加人便在此举行太阳节的庆典活动。
赞叹之余,人们对马丘比丘又产生了无限的遐想。马丘比丘是古印加人建造的吗?要知道,马丘比丘城所用的花岗岩并非就地取材,而是来自600米以下的山谷采石场。那时候,印加人没有铁制工具、轮子装置,也没有直尺、丁字尺、铅锤,或者任何现今的工匠所使用器械、工具,他们是怎样把几十吨重的石头加工、搬到这么险峻的高山之上的?而且安第斯山脉多的是木材,古印加人为何不使用木材,却要修建笨重又耗时费力的石材建筑?……
谜一般的疑惑困扰着一代代的后来人,尽管不断有人提出各种推测,但令人信服的解释至今没有出现。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在他的名诗《马丘比丘之巅》中写到,“这个死去的王国仍然活着”。这历经沧桑的块块巨石仿佛正在诉说着印加帝国当时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