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了冬季麦加圣城

标签:
文化 |
分类: 情致阿尔卑斯山 |
去勃朗峰(Mont Blan)的前一夜,我们入住在霞慕尼镇的一家半山酒店。
不大的三层小楼,全木结构很瑞士风。进到屋内眼前一亮,木地板、壁炉、沙发、木雕、油画装饰得温馨精致,并且每层楼都有公共的客厅。地毯,餐桌,沙发,壁炉,布置得很家居,最棒的是客厅里超大的落地窗,窗前摆着躺椅,而窗外就是无敌的勃朗峰美景。我们订的三人间虽然不大,但窗外也是皑皑的勃朗峰,屋前有小河从林间静静流过,站在阳台上四周一片寂静,静得可以听到呼吸声,只有林间偶尔传来的鸟鸣声提醒我们耳朵没有短路,有种置身世外的感觉很不真实。
醒醒神,我们这些游客还有满满的行程不容耽搁,去前台打听明天的天气状况、小镇的环境及交通路线是首要任务。前台是个热心的法国姑娘,操着法国腔的英文介绍小镇的情况,还图文并茂的画出路线图,标出缆车位置,打开网站帮我们查寻明天的天气状况。很不幸,明天多云有阵雨。看我们略带失望的表情,姑娘安慰说山区天气变幻莫测,没准明天云就开了。我们默默祈祷着明天有段好天气,哎,不管那么多了,趁着天色不晚先去镇上探探路。
从酒店出来,下坡穿过一座桥转到大路不远就是霞慕尼镇。此时天空时断时续的飘着小毛毛雨,阴麻麻的让人揪着心。我们先找到缆车站,虽然只有下午4点多,售票窗口已经关闭,看好早晨的售票时间就转到小镇闲逛。霞慕尼不愧是滑雪者的天堂,雪季从9月到次年的4月长达8个月之久。我们此行刚好是4月初,所以小镇上还能看到一批批为滑雪而来的人,有的成群结队的在路边咖啡厅休息聊天,有的刚从雪场回来扛着雪具往酒店走。
霞慕尼小镇有一条最主要的商业街,全长不过100米,但街道两侧集商店、超市、药房、餐馆等一应俱全应有尽有。霞慕尼当地物价水平较高,并不适合购物,当地的连锁超级市场也是全法国最贵的超级市场。如果是滑雪爱好者,那么可以在这里采购一些滑雪用具,因为这里随处可见滑雪用品商店,当地的雪板、雪鞋的价格比国内便宜1/3,而且都是世界知名品牌的专业用具。
接近傍晚,街上游人开始多起来,虽然大多是欧洲人,但间或也能看到国人的面孔。行进中,前方看见一位赶着四轮马车的老人,穿着传统的阿尔卑斯山区服装,马车装饰很华丽,但是没有客人坐,所以停在路边供游人拍照。据说这位老人已经成为霞慕尼标志性的旅游景点,很多游客都会慕名来看。坐一次马车20分钟要40欧,我们没舍得破费银子,拍两张照片,找地方喝下午茶去了。路遇一家蛋糕店,那个糕点做得太漂亮了,忍不住走进店里,浓浓的咖啡香让咖啡虫拔不动腿离开,于是决定坐下。店的最里面设置了饮茶区,是欧式风格的沙发茶几,看着十分华丽。咖啡依旧选的美式,但是茶就太讲究了,服务员搬来一个箱子,里面是各色茶包足足有几十种供选择,还真是眼花缭乱挑得举棋不定,其实人就是怕选择,没得选也就不纠结了,选择多了才乱。咖啡很香蛋糕很甜,体会着难得的悠闲时光,放空紧绷许久的心情……
闲聊着说起晚上吃啥,其实霞慕尼当地的美食有着浓浓的阿尔卑斯山风情,最著名的是奶酪火锅:火锅锅底是浓浓的奶酪,奶酪煮开后沾着面包吃别有风味。还有就是涮肉火锅,这跟国内的涮锅没区别,分别有海鲜锅和牛羊肉锅,沾着调料吃,调料十几种自己配。当然,享受美食饕餮不是我们的目的和追求,出门游玩用餐从简一向是我们的原则。最后,只好又一次选择了麦当劳,尽管人们一再说这是垃圾食品,但在举步维艰的国外,食它就像吃方便面一样享用。
还真是得感谢这家麦当劳,因为用餐过程有幸结识了一位当地画家。画家名叫莱昂内尔,他当时领着画板和整套画具也在此就餐。“自从1936年我的父亲把画家放到了勃朗峰的山脚下,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山谷。他把家从贝桑松搬到了霞穆尼,而这座山的一切成为了他画笔下的主角,也成为我从小生活的环境。”他说起勃朗峰时滔滔不绝,同时激动的话语饱含着深情,“是阿尔卑斯山和勃朗峰赋予了我一切,它们如一呼一吸,融入了我的血液、我的生命之中。”对于莱昂内尔来言,他的幸福来源于勃朗峰的天赐。
“这十年我已经完成了40多幅作品,目前正在进行第46幅作品的创作。”他的画作是对不计其数的登山路线的生动重现,让人仿佛亲临其境一般:冰山上的日出、清晨微露的晨光、薄雾中的山峰、刺骨的寒风、让人晕眩的岩壁、孤独的登山者……莱昂内尔从小受父亲的,也是当代著名山地画家马塞尔的影响,热爱高山也热爱绘画。年轻时,他作为一名滑雪教练,从澳大利亚到美国,从日本到阿根廷,后来重新会到霞穆尼峡谷,“我对高山的激情从为改变过,于是我决定留下来做一名向导。”80次勃朗峰、20次马特洪峰、15次Les Drus峰、12次Le Noire de Peuterey峰、48次Aiguille de Grèpon峰……这些阿尔卑斯山著名的山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与画家告别后,逐返回了饭店。当我把自己摆在客厅的躺椅上,发现窗外的美景已不再,现在外面一团漆黑,分不清是山是树还是天。实际上,黑暗和清净未必不是一种享受,因为它可以让人有充分的时间回味白天经历过的人、事、物。今天最让人兴奋的莫过于与莱昂内尔的偶遇,他的事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旋,看来,热爱勃朗峰的人虽然很多,但大多数人只能说是到此一游的过客,包括我们一行,而真正热爱这片土地的人,是那些生活并扎根到此地、为此奋斗一生的人。莱昂内尔就是这一小撮人中的一份子,他穷其一生一边走一边画,手持冰镐和画笔。那些令人惊羡的山间美景、大自然无穷的色彩和光辉、变换的云层、高山小木屋……透过内心的感受和影响,他用画笔全都记录了下来。
这一夜,无梦到天亮。
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蹿到窗前看天色。雨仍在下,远处的勃朗峰笼罩在朦胧中。完了,大事有点不妙,我们都有点沮丧,决定下楼一边早餐一边商量下一步计划。最后决定果,先去看冰河再去缆车站碰运气,万一到时云开雾散就上山。商定之后,我们先赶到Montenvers火车站买一日50欧元的通票,可以乘坐蒙坦威尔观光齿轮火车(Train à crémaillère du Montenvers)去看冰海(Mer de Glace)——法国最大的永久冰川,然后再去南边的L’Aiguille du Midi缆车站坐缆车登南针峰,这样比单独买两边的往返票都便宜。
买好票已经快到开车的时间,我们赶紧进站登上红色的齿轮火车,刚坐稳火车就隆隆的开了。这列小火车耗时10年修建,于1905年正式通车,立即引起轰动。今天,车厢还保持着复古的风格,重现着100多年前蒙坦维尔的历史。车外一侧是岩壁,另一侧就是悬崖,随着地势渐渐升高山下的小镇越来越远,山腰的雾也越来越浓。我们就像在云海中攀升爬行,周围的景色渐渐看不清楚。大约20分钟左右,到达海拔1913米的冰河火车站,下车后还要再转直达缆车。下降到冰河的步梯前,沿步梯蜿蜒而下是人工凿就的冰洞,可以近距离的看冰川。步梯旁的崖壁上每隔一段就有一个标志牌,清楚标出冰河随着气候变暖在一步步萎缩的痕迹。蜿蜒偌大的冰海与耸立于远后方峥嵘的阿尔卑斯山遥相呼应,仿佛一幅巨大壮观的图画,冰河壮观、绵长、深邃,冰洞散发出蓝幽幽的光芒,这样厚度的冰层无异于一本丰富的百科全书记录着这个地区的气候变迁,环境变化。
看过冰川再乘缆车火车返回,此时老天开眼,不知何时厚重的云雾竟然悄悄散去,蓝天和白云间或出现。我们的心情如同天气,由阴转晴,兴奋当中我们几乎是小跑着出了一个车站,又进了另一个车站,我们登上通往南针峰的缆车。随着鱼贯而入的人流,我幸运地守住了一处前边靠窗边拐角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我可以欣赏到两面风景。缆车开动,速度比想象的要快不少,脚下的各种景物迅速变小,在不同高度,俯瞰下面的雪道,随时看到快速向下移动的滑雪者。滑双板的不停以手杖支撑,完成各种转向动作,在快速下移中寻找着最佳路径;单板者不断大幅度地摆、扭,时常搓出大片白色的雪花,像舞者一样迷人。随着不断上升,眼下的山体变得更加陡峭,这里见到的滑雪者也更加技艺高超,身手不凡。滑雪者各个以之字形快速下滑,来来往往让山间显得格外热闹,但就在他们中间,我隐约看到一队艰苦向上的跋涉者,高山靴、冰爪、冰镐、手杖、安全带、结组绳,他们配备着全套专业装备,这是一队登山者。与下滑者的速度相比,他们就像静止一般,但这排成一行的队伍却让这喧闹的山间瞬时多了一股坚毅的气质。他们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反射着刺眼光泽的雪地上,只有鲜艳的滑雪服让他们格外显眼。缆车飞速而上,登山者们的身影很快消失无踪。
约20分钟,缆车到达了南针峰。山顶的观景台上,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一边是各路滑雪者的矫健身姿和起伏的雪峰与云彩以及天际线的丰富层次,一边则是蘑菇形的勃朗峰主峰,被强烈的风吹过,雪与雾气从它上方掠过,如同为它罩上一层神秘的光环。
尽管是让人感到有些缺氧的高寒地带,但已经经营了50多年的山顶各种资源异常丰富。观景台的风景、室内的小型博物馆、温暖环境中的午餐以及山顶商店,被我们一一享用后,我还是不想离开。于是再次来到户外,在被午后阳光照耀的朝阳一面,一边坐在平台上晒太阳,一边眯着眼睛看勃朗峰。此时陡峭的岩壁上出现了一个人影,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这不就是刚才看到的那几位攀登者?一个多小时的工夫,他们已经接近了顶峰。打头的一人拉紧绳索,重心向上,稳当地站上峰顶,在他的协助下,另一个也登了上去,透过高倍望远镜,我看到两名合作者在峰顶一块狭小的平坦地击掌庆贺。
我情不自禁的举起右手向他们致敬,他们才是真正的登山者。而我们呢?虽说不远万里来到冬季圣城,但只属于到此一游的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