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者的殿堂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向爱琴海 |
无论你在伊斯坦布尔感觉到多少喧闹,零乱,一走进圣索非亚大教堂的高遥殿堂,就如同大风掠面忘记所有尘埃,甚至屏住呼吸。那悬空飘在50米之上的华彩圆顶,从不同方向、高度的几百个天窗里射进来的光线,闪烁着如天界般的神圣光芒。
看着教堂里那幅闻名的《迪西斯》(又名《请愿》)看着画中间神态悲悯的耶稣表情复杂地为世间的罪人忧愁,我们才知耶稣基督是怎样为世人的罪满有怜爱地上了十字架圣索非亚大教堂就像一个见证,多年来冷眼看着人类的纷争和软弱。
公元325年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神庙基础上建造教堂,后几经兴毁。现存的建筑是六世纪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时代修建的,前后历时七年半,耗资巨大,修建教堂所用的大理石全部从罗马、雅典等地运来。教堂的大圆顶直径33米是由4根24.3米高的柱子支撑,两边拱门向外伸展,分别支撑两个半圆顶上外形显得十分神圣和崇高。顶上有40扇彩色玻璃的窗子,采光条件良好。拱门、柱头、飞檐布满了古典式的石刻装饰着华丽的镶嵌画。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登峰造极的杰作。它作为基督教的宫廷教堂整整持续了9个世纪。
当穆罕默德在战舰上望着城中教堂巨大的拱顶他发誓要占领君士坦丁堡朝思暮想的圣索非亚大教堂。他下令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还在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尖塔。奥斯曼的士兵把豪华的罗马宫殿付之一炬历代相传的艺术珍品化为灰烬。古城目睹了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的洗劫。
如今圣索非亚教堂的参观券的正面是一幅古典建筑风格大教堂的彩色摄影画面,在蔚兰色天空的背景下罗马式大圆顶和伊斯兰式的尖塔相得益彰。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布局属于以穹顶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形神龛。中央大穹顶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4个大柱墩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两个大柱墩来平衡。穹顶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顶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顶显得轻巧凌空。教堂内部空间曲折多变,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装饰富丽堂皇,地板、墙壁、廊柱是五颜六色的大理石,柱头、拱门、飞檐等处以雕花装饰,圆顶的边缘是40盏吊灯。教坛上镶有象牙、银和玉石。大主教的宝座以纯银制成,祭坛上悬挂着丝与金银混织的窗帘,上有皇帝和皇后接受基督和玛利亚祝福的画像。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突出成就在于,创造了以帆拱上的穹顶为中心的复杂拱券结构平衡体系。在拜占庭雄厚的国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学家米利都的伊西多尔及数学家安提莫斯设计。刚竣工时,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正教会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维利亚主教堂取代之前,圣索菲亚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的最佳范例,其马赛克、大理石柱子及装饰等内景布置极具艺术价值。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古代晚期建筑的一大成就,又是拜占庭式建筑的第一个杰作。它在建筑及礼仪方面的影响深远并普及至东正教会、天主教会及穆斯林世界。这座教堂内一共使用107根柱子,柱头大多采用华丽的科林斯柱式,柱身还增加了金属环扣以防止开裂。
大教堂内最大的圆柱高19~20米,直径1.5米,用花岗岩制成,重逾70吨。查士丁尼一世曾下令:将巴勒贝克、黎巴嫩的8个科林斯柱式拆卸,并运到君士坦丁堡建造圣索菲亚大教堂。与主要使用大理石的希腊建筑以及主要使用混凝土的罗马建筑不同的是,圣索菲亚的主要建筑材料为砖块。
教堂内部的空间广阔,结构复杂。教堂正厅之上覆盖着一个直径达31.24米,高55.6米的中央圆顶。圆顶直径较万神庙的穹顶直径少了四分之一,但高度却多了四分之一。圆顶下连绵的拱廊使圆顶看似失重,其下方的40个拱形窗户引进光线,使室内呈现色彩。由于经历过为数不少的维修,圆顶已经不是绝对圆形的底座,圆顶略呈椭圆形,其直径介于31.24米至30.86米之间。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古代建筑的珍品。别具风格的圆顶由两个半球形拱门支撑,对于以后的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座精美绝伦的建筑在世界享有盛名,十七世纪有人仿效公元前腓尼基人昂蒂帕特提出的“七大奇迹”的说法,提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圣索菲亚教堂就是其中之一。从教堂内一侧的昏暗、狭窄的碎石铺就的通道蜿蜒而上,能到达环绕教堂内三面的两层长廊,让你从不同的空间角度欣赏这座辉煌的大教堂。
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柱子来支撑。具体地说,君士坦丁大帝请来的数学工程师们发明了以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以便在窗间壁上安置又高又圆的圆顶,让人仰望天界的美好与神圣。神圣的教堂是当时的城市中心,而统治者对教堂所投注的心力不难看出统治者藉由对宗教的奉献、夸耀帝国的权力与财富,而对周遭地区施与影响力的用心。
1453年,当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时,因为欣赏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巍峨气势而未将其损坏。他们只是用水泥覆盖住墙壁上马赛克镶嵌的基督圣像,加上了伊斯兰教的图案与可兰经文,此外还在教堂四周添加了四座尖塔,使大教堂变成了一座清真寺,如此又度过了五百年岁月。2009年,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修复人员在教堂的穹顶上,意外地发现了保存完好的马赛克天使头像,经确认是拜占庭时期的作品。右上方的天使脸原先被金属和石膏覆盖着,经过556年后重见天日,其余3个仍然被金属罩覆盖着没有打开。
在墙上悬挂着6个直径约10米以阿拉伯文字为主的大圆盘。据说那是伊斯兰教主穆罕默德和他的几个大弟子的象征,主要意思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从穹顶上垂下一根钢缆,吊起一个直径约40米的大圆圈,上面挂满了灯泡,离地面约3米,作为寺内穆斯林们祈祷做功课的主要照明。
君士坦丁和查士丁尼这些君主们为了复兴帝国而穷兵黩武,大兴土木。然而尘埃落定后,浴火重生得以复兴的是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或许正如教义与信经所言,世俗一切皆为过眼烟云,唯有精神永恒不灭。
圣索菲亚大教堂堪称是拜占庭美术的伟大结晶和出色代表,使基督教东方教堂有了自己的特点。拜占庭历史学家普洛可比乌斯在描述它走进这座教堂的印象时写道:“到这里来祈祷时,立刻会相信,并非人力,并非艺术,而是只有上帝的恩泽才能使教堂成为这样,你的心飞向上帝,飘飘荡荡,觉得离上帝不远……”
如今,教堂里经常会有很多游客静静地倚在角落处的柱础上任思绪在千年的尘埃中飘荡,任时光冲刷自己身上的隐而未现的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