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河絮语

标签:
文化 |
分类: 向往自由女神 |
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郎荷恩·克列门斯,l835年11月30日生于佛罗里达州。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全家迁居到老人河河畔的汉尼泊尔。与佛罗里达的荒凉相比,老人河给这个小镇增添了无尽风光。烟波浩淼的老人河像一条彩带飘过小镇的前方,如果天气晴朗,远远望去像闪闪发光的银河。北有霍立第山的悬岩,南有让人浮想联翩的“情人跳”,汉尼泊尔就坐落在这两山夹峙中,山清水秀,一派田园风光。小镇濒临熊湾,方圆几里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许多移民路经此地,为它的幽静清丽的魅力所吸引,纷纷在此止步,他们用老人河的清流洗净了旅途的风尘,就此定居下来,不再往前走了。
小塞缪尔的父亲是当地的治安管事,为人严谨、正直,甚至有点呆板,不善变通,在社会活动中屡受挫折。母亲则是个快快活活、心胸开阔的人,她待人诚恳,左邻右舍都很喜欢她。小塞缪尔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还有一个弟弟,塞缪尔最为淘气。这个大脑袋、红卷发、灰蓝眼睛的小家伙最让母亲头疼。他的聪明活泼而又顽皮的劲儿让全家人又爱又恨。小塞缪尔总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新花招,他好奇心重,敢冒险,因而深得玩伴的信任。他最好的几个玩伴总是不折不扣地执行着他的指示,他们经常有奇思异想。当马戏团来到镇上时,他们想去当小丑;当黑人游唱团经过时,他们想试一试那种生活;他们还念念不忘想当强盗。然而,玩伴们惟一的长久不变的志愿是当一名小水手。每当大轮船“大密苏里号”冒着黑烟慢吞吞地从圣路易斯开来时,那个赶大车的自由黑人,总要亮开嗓子大吼:“轮——船——呃——来了!”全镇上下霍然震动。小塞缪尔和他的伙伴们你推我挤一齐向河岸拥去。“大密苏里号”透明的领航室、威尼斯式的红色船身、白色的栏杆、飘扬的船旗,还有那严肃的船长、神气活现的水手,都让小镇上的孩子们倾慕不已。
塞缪尔活泼好动,爱凑热闹,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别人不敢去的地方,他都敢去。这样的性格让他目睹了许多人间惨剧,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许多痕迹。在汉尼泊尔的拓荒生涯中,法律松弛,强暴横行,弱者无助,桩桩惨案给荒凉的生活涂上了一层血腥的色彩。懵懵懂懂的小塞缪尔将这些人、这些事记在了心里。
小塞缪尔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到附近佛罗里达村姨妈家的农庄里做客。在那里能享受到自由自在,可尝到鲜艳欲滴的野草莓,可以赶走低空盘旋的老鹰,能追逐狐狸到老窝,可以撵得火鸡无处藏身。到了晚上,还可以从最好的朋友黑奴丹尼尔大叔那里听到各种阴森可怕的鬼怪故事。佛罗里达农庄给了他童年的乐趣和甜蜜的回忆。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间,顽童长大了。长大的顽童在心里还装着那小镇、河湾,还想着慈爱的妈妈、乖巧的弟弟、铁杆的伙伴、知心的黑奴,偶尔还会想到那恐怖的谋杀,当然更不会忘了初恋的小情人。童年的生活是如此的难以割合,最后他干脆写成了小说,用以纪念,于是就有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在描述汤姆和同伴们的历险时候写的就是他自己的生活。圣彼得堡镇基本上是按照他的故乡汉尼泊尔镇描写的。宽阔、壮丽、奔流不息的老人河赐予他童年的欢乐和创作的灵感。慈爱的老人河养育了两岸的人民,陶铸了他们的性格,填满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塞缪尔幸福的童年很快就过去了。在他8岁时,他的父亲,耿直的法官突然去世了。塞缪尔一家本已窘迫的生活更加艰难。年纪轻轻的他在上学之余也得承担一些生活的重担。他当过杂货店的伙计、铁匠的帮工、书籍推销员的助手,以及药房的打杂工,最后,上学越来越困难,半年之后不得不辍学,到一个小印刷厂当学徒。在他的哥哥办起了自己的报纸后,塞缪尔便开始协助哥哥办报。塞缪尔诙谐幽默的文章很受欢迎,哥哥的报纸销路也不错。不过,塞缪尔有他的远大抱负,他希望干一番冒险事业。他听说亚马孙河比老人河还要雄伟,就想去南美探个究竟。在他2l岁那年,登上了“保尔·琼斯”号,在波澜壮阔的俄亥俄河上,开始了他的冒险历程。在这艘破破烂烂、老掉牙的船上,小时候一心想当领航员的志愿又一次冒了出来。“保尔·琼斯”号上的老资格领航员霍雷斯·毕克斯贝看出了他的心思,在他白天值班时,让塞缪尔操纵轮舵。到了新奥尔良,塞缪尔缠着毕克斯贝收他为徒,学习领航员这门学问。毕克斯贝也有点喜欢这个看似傻里傻气,其实蛮能干的小子,便答应了他的要求。塞缪尔作为毕克斯贝的助手,驾驶着“保尔·琼斯”号,兴高采烈地回到圣路易斯,开始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航行生涯。
很快,这个傻小子就发现要把伟大的老人河那1200百多英里的航程“学会”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在这条变化无常的大河上,既没有灯塔、也没有浮标可供领航员作为导航的标志。轮船之所以能够昼夜不停地安全通航,不管天气好坏,也不管水位深浅,完成为期25天的往返航程,完全是由于领航员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整个航道的每一尺一寸都能随时想得起来。“大海航行靠舵手”,这话一点不错。
严师出高徒,毕克斯贝先生要求他要记住沿途岛屿、村镇、沙洲、地角和河湾的名称,要注意河面上一草一木的动静,要能识别各种暗流。17个月的见习生活毕竟有了收获。塞缪尔对这1200英里航道,无论下水或上水,都了如指掌,知道河岸线在白天是什么样子,在星光下是什么样子,在迷茫的暮霭中、在银光皎洁的月夜或是在一片漆黑中又是什么样子,后来他将在老人河的经历如实地记录下来,写成《密西西比河》一书。他在心里牢记着河面上各种变化的细节:水面上的斜纹标志着此处有致命的暗礁,扇形波纹预示着新滩正在形成;有沉船的地方,水面出现涟漪;水花鼎沸表示航道正在改变……他终于学通了这条河的语言,逐渐能认识这条河上的每个细微的景色,然而,他却发现在收获的惊喜中已经丧失了领略美景的能力。“这条壮丽的大河上一切的良辰美景和诗情画意都无影无踪了。在眼里,血红的落日不复存在了,它只是预示着明天会刮风;漂泊的木材激起人们的孤单感不复存在了,它只是表示河里在涨水;河面上闪闪发光的斜纹成了可怕的暗礁存在的信号”,河上景物的任何部分,在他看来,全部的价值仅只在于它能对于指导轮船航行起多大的作用。这对于生性浪漫的未来作家而言,损失真是太大了。
学徒期满后,塞缪尔成了一名真正的领航员,先后驾驶着“阿利克·司各脱”号、“约翰·罗乌”号、“宾夕法尼亚”号、“艾·特·拉西”号、“艾龙卓·柴尔德”号畅游老人河。在“宾夕法尼亚”号上,发生了一件让他终生后悔的事情。塞缪尔在“宾夕法尼亚”号上为他的弟弟亨利谋到了一份做文书的差事:他自己乘别的船回了圣路易斯。在他离开之前,教了亨利一些应急知识,并且跟弟弟说,一旦船舶失事,要尽可能救助妇女和儿童。塞缪尔此言不幸成谶语。
“宾夕法尼亚”号在返航的第四天早晨就爆炸了。亨利就在船上。当时亨利并没有受伤而是被抛到河里,他记起了哥哥的教诲,回到大船上,又去救人,终于受了重伤。不幸的亨利又遇上了一位缺乏经验的见习医生,他给亨利注射了过量的吗啡,使亨利死于非命。亨利的死,让塞缪尔悲痛欲绝。水上的生活就是这样危机四伏,轮船爆炸的事故常常发生。在当时有这么一种说法,不是男子汉,就不要乘坐轮船。尽管随时都可能丧命,塞缪尔还是喜欢这种充满惊险的水上生活。
船上发生的另一件事又让他内疚不已,而且这次内疚整整陪伴了他一辈子。在当时的领航员中有一个老前辈名叫艾赛亚·赛勒斯船长,是领航员队伍中的泰斗,人人都对他敬畏三分。赛勒斯船长有个给《新奥尔良小人物报》写一点小文章介绍老人河沿革和现状的习惯,文章一般署名“马克·吐温”。塞缪尔为了嘲笑一下这位老前辈,便把他写的一篇尖酸刻薄的小品,署名“马克·吐温”,投到《新奥尔良三角洲实论》发表了。谁知,赛勒斯船长读了这篇调侃他的小品,伤心极了,从此,封笔再也不写文章。塞缪尔没料到,小小玩笑竟伤害了老前辈,这件事成了他心头的隐痛。4年后,当他在西部一家报纸任编辑时,获悉用“马克·吐温”的笔名发表河上通讯的老船长逝世了。回想当年自己的过失,他心里明白惟一能弥补这一终生遗憾的方式,就是采用“马克·吐温”这个笔名,表示向航海事业终生致敬。在他后来的写作生涯中,“马克·吐温”就这样一直陪伴着他。
1861年初夏,南北战争爆发,老人河的航运业停顿下来。塞缪尔结束了水手的生涯。在后来飘荡的岁月里,他在西部开过矿,还差点成了百万富翁;给不同的报纸写稿,做编辑,在社会的下层饱尝艰辛,也目睹了“镀金时代”美国人贪婪、凶残、腐败的一面。他用独有的幽默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对世间不公、不平、不仁、不义之憎恨倾泻而出,他以笔为剑,为争取完整的自由,为争取人类心灵的赤诚坦率和不受束缚而坚持不懈地战斗了一生。美国人民以他为骄傲,伟大的老人河以她曾哺育过的伟大儿子为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