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君士坦丁凯旋门下

标签:
文化 |
分类: 探寻意大利 |
君士坦丁于280年出生在南斯拉夫的内苏斯镇(今日的尼什)。他父亲是一位部队的高级将领。君士坦丁在戴克里先皇帝的宫廷所在地尼考米迪亚度过少年时期。戴克里先305年让位,君士坦丁的父亲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就成了罗马帝国西半部的君主。君士坦提乌斯一世翌年去世,他的军队要求君士坦丁当皇帝,但是另一些将领反对这一要求,因而爆发了一系列的国内战争。战争一直到312年君士坦丁在罗马附近的米尔维大桥战役中击败他的最后一个劲敌马克森提乌斯时才告结束。君士坦丁成了罗马帝国西半部名正言顺的统治者,但是东半部却是由另一位将军李锡尼统治着。323年君士坦丁主动出击,于324年在亚德里雅那堡和克里索普利斯打败了李锡尼。他从那时起到337年逝世时一直都是罗马帝国唯一的君主。
建造具有象征性和纪念意义的凯旋门是罗马人的独创,当年的罗马帝国全境兴建了无数类似的凯旋门,今天罗马还保存着两座先于君士坦丁的凯旋门——提图斯(弗拉维王朝第二任皇帝,建于公元82年)凯旋门和塞维鲁(塞维鲁王朝,建于公元203年)凯旋门。凯旋门的技术基础是罗马人学习自埃特鲁斯坎人并逐步发展完善的拱门结构,几座凯旋门的形态变化实际就是罗马人对这一技术不断了解、不断完善的历程。提图斯凯旋门还是相对朴实的单拱结构,到了塞维鲁凯旋门时已经变为更加华丽复杂的三拱结构,建筑细节的空间感也更强,浮雕也更加丰富细腻。从社会意义上说,凯旋门是给予凯旋皇帝个人或武装力量的极高荣誉,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并非只有罗马人注意到了建筑的这一功用,即使在公元12世纪吴哥(柬埔寨)君主褚耶跋摩七世修建举世闻名的第四代吴哥都城——吴哥通城时,也将五座城门中的北门定为吴哥王朝的凯旋门,也称“胜利之门”,专门通行出征和凯旋的高棉军队。由此可见,艺术与社会效应的某些必然联系和普遍做法在人类众多文明中都是通用的。
和几位先来者相比,君士坦丁凯旋门的造型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依然为三拱结构,用贡布里希的话来说,这种形式“用柱式作界框并突出了中央的巨大入口,两侧辅以狭窄的入口。这种安排用在建筑结构中,很像是音乐中使用的和弦。”但君士坦丁凯旋门注定会有些细微的特殊之处。首先就是“原创”精神的减弱,凯旋门上的浮雕大量借用从帝国以前建筑上拆下的浮雕板和饰板,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的生平业绩,如安东尼、哈德连等,下面则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战斗场景。这部分是因为帝国连年战乱经济衰退后,建设资金不足的原因,但也不可否认君士坦丁倾向于拆毁旧建筑和旧浮雕,用来为确立基督教地位服务的初衷。君士坦丁凯旋门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上的新建浮雕已经与古典风格拉开了距离,就以凯旋门左侧壁的浮雕而言,人物的比例不再那么精确,细节也不再严谨,在君士坦丁凯旋门队列的上方是象征护佑与光明的太阳神。这种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在之前罗马或希腊艺术中很难找到先例,但如果把目光转向后世,就会发现这幅浮雕已经流露出还不鲜明却已足够的基督教美术特色。
在永远离开罗马之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了要人们相信自己是基督在人世间的代理人,君士坦丁自然要大兴土木,其中一件令后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君士坦丁巨像》。用巨像展现自身力量,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一种情结。古埃及人用石块砌成山一般的金字塔,雕刻出宏伟的狮身人面像;巴米扬人和中国佛教徒依山雕刻成世界最大的立佛和坐佛,这些例子是人类古代文明高度发展的象征。充分体现了在宗教信仰的支撑下,人类可以激发出多么巨大的力量。君士坦丁巨像不但是希腊雅典娜巨像和宙斯巨像的继承者,而且是美国自由女神和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的先辈,是人类巨像雕塑家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环节。和被彻底毁坏以致只留下复制品的前两者相比,这尊巨像的命运要好一些,高2.59米的头部和巨大的手、足被保留下来,根据这些残品和资料推算,当年这尊巨像高9米,为古典世界雕塑艺术的绝唱。这些被保留下来的残片在几个世纪中成为古典文明的象征,引得无数忆古者为它们留下发自内心的唏嘘。
在君士坦丁凯旋门之后,各国君主为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像君士坦丁大帝一样兴建了许多凯旋门,比较著名的有:
勃兰登堡凯旋门:位于德国柏林菩提树下大街西端,1791年为纪念普鲁士王国统一德国而建造。门高20米,宽60米,顶部有女神战车雕像。
卡卢塞勒凯旋门:1806年至1808年之间所建,位于巴黎罗浮宫附近,有强烈的古罗马风格,与戴高乐广场上的凯旋门一样,都是以拿破仑盛世和战争为主要题材。门顶端的4匹骏马是从意大利圣马可教堂搬来的镀金奔马,原物于1815年归还给意大利,现在的是复制品。
米兰凯旋门:位于意大利米兰市古城堡旁,1807年为纪念拿破仑征服意大利而建,门高25米,顶上矗立两武士和青铜古兵车铸像。1826年,米兰统治者弗朗西斯科将它改名为“和平门”。
莫斯科凯旋门:1814年,莫斯科人为庆祝战胜拿破仑和俄军将士从西欧远征归来而建的一座木制凯旋门。高28米,按照古罗马君士坦丁凯旋门样式建造,顶部有6匹马拉着胜利女神的凯旋车。当它腐烂后,几经周折,才于1968年在库图佐夫大街建成一座和原来一模一样的凯旋门。
平壤凯旋门:位于朝鲜首都平壤牡丹峰山脚下的凯旋广场,1982年为纪念金日成当年投身革命而建。门高66米,宽52.5米,全部用白色花岗石砌成,顶为三层,歇山屋式结构,门侧有浮雕群像。
法国戴高乐广场凯旋门:是世界上现存的凯旋门中规模最大、同时也是最知名的一座。据说当年,拿破仑·波拿巴来到罗马,见到了君士坦丁凯旋门,大为赞赏,而这座凯旋门也成为法国巴黎凯旋门的蓝本。1806年8月15日,拿破仑在他37岁生日这一天为这座凯旋门奠下第一块基石,以纪念1805年在与奥俄联军(第三次反法联盟)作战时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但是,如同他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一样,凯旋门并没有按他的愿望如期竣工,以等待他的下一次凯旋。这位常胜将军在1815年6月18日遭遇滑铁卢后,再次被流放,五年后的1821年在大西洋的一个小岛上孤独地死去。到1836年7月29日凯旋门落成时,他已经离世15年。
君士坦丁大帝的另一大功绩是颁布了倡导信仰自由的米兰敕令,结束了基督教在意大利被视为邪教的历史,并成为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皇帝。历史上对君士坦丁大帝为何皈依基督教的猜测从未停止过。无论如何,君士坦丁大帝能够将个人的精神信仰同国家、民众的需要相结合,将很多帝王惧怕不已的洪水猛兽变为自己统治之浩浩荡荡的支持力量,这是开天辟地的。他因势利导、顺应民意,信仰基督教并制订出鼓励该教发展的许多政策,使基督教从一个受迫害的宗教转变为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伊斯坦布尔和梵蒂冈城内的两座雄伟绝伦的大教堂。
君士坦丁凯旋门
提图斯凯旋门
赛维鲁凯旋门
巴黎凯旋门
莫斯科凯旋门
勃兰登堡凯旋门
卡卢塞勒
米兰凯旋门
平壤凯旋门
君士坦丁巨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