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汉唐华文
汉唐华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356
  • 关注人气: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啤酒之乡

(2011-06-09 17:45:55)
标签:

文化

分类: 解读德意志

 

北欧以前的传统是由女性酿造啤酒的,那些女性就是传说中的“女武神”,她们酿造出的酒被视为“不死之水”。这种习俗也流传到了德国北部,年轻女人出嫁时会带着不同的酿造器具到夫家。这种传统直到公元八世纪葡萄酒文化的涌入才有所改变。由于德国地处北欧,气候严寒,啤酒不仅可以御寒,还跟洋葱一样被当成药物,用来医治坏血病,加上严寒不能种植葡萄,啤酒便成了德国的饮料之首。

德国人以自己的啤酒文化的精纯而自豪,这是有史可考的。公元1516年,巴伐利亚公爵威廉四世为了保持啤酒的精纯,编纂了一部严苛的法典“精纯戒律”,明确规定只能用大麦(以及后来的大麦芽汁)、水及啤酒花生产啤酒,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食品法律文献。

十九世纪初,有两项重要发明影响了啤酒工业的发展:一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二是Carl von Linde发明冷媒及人工冷冻法,可有效控制温度。这样,不光在低温环境下能酿出好啤酒,在夏季也能酿出优质啤酒,并大大提高了啤酒生产量。啤酒中含有许多有价值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其低酒精度和高二氧化碳也有助于放松身体,同时能冲刷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洗净肾脏等。德国人对啤酒的狂热很大部分的原因应该是缘于此。

在德国,巴伐利亚当属啤酒之乡,世上流传着“啤酒与巴伐利亚”的说法。啤酒存在的历史几乎和当地的历史一样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古罗马时代,这一点在巴伐利亚北部的库姆巴赫发现了有将近3000年历史的盛啤酒容器为证。

由于巴伐利亚啤酒的历史与当地文化紧密相联,因此啤酒也和天主教息息相关。在阿尔卑斯山北麓上,有条山径直通最原始的巴伐利亚“啤酒天堂”——修士自行酿造黑啤酒的安蝶斯修道院。这里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朝圣。在慕尼黑有座“奥古斯丁”啤酒厂,酒厂的名字也让人们联想到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所属的奥古斯丁修士团。据说,由于当时每年复活节前6周的四旬斋期间,修士们不能吃肉,他们便任由“大麦汁”自然发酵,最终生成了一种高酒精度的饮料,并将它作为四旬斋餐饮的代替品。为了使教廷准许他们饮用这种美味的饮料,修士们便送了一桶给教皇,教皇品尝后为之倾倒,表示这种饮料可作为“四旬斋餐饮的代替品”及“罪恶的洗涤剂”,并准许巴伐利亚的修道院酿造之。

这种美味的饮料便是啤酒。然而,当时的啤酒酿制技术并不稳定,酿酒常有失败。传统迷信将此归咎为女巫作怪,而将她们活活烧死。这种残酷行为是啤酒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直到人们发现加入一种啤酒苦味加料剂就可以让酿酒过程得以稳定,而且不论是口味或品质都已经接近目前水准,对女巫的可怕刑罚才告结束。

世界上再没有哪个地方的啤酒消耗量可以媲美巴伐利亚。巴伐利亚有1100万居民,每个人的年平均啤酒消耗量为230升,换句话说,每个巴伐利亚人,无论男女老少,每天要喝半升啤酒。因此,许多人说“喝啤酒是德国人‘最爱的休闲活动’,而巴伐利亚人是个中翘楚。”

巴伐利亚北部有种举世无双的“石头啤酒”。酿造这种啤酒必须将重约400公斤的石头放在山毛榉堆上烤,而且温度须高达1200℃。然后把烤得红热的石头放进煮沸釜中。石头的高温使麦芽糖迅速转变为焦糖,紧紧粘附在石头上,之后再把石头放进发酵槽中,迅速冷却的焦糖再次溶解,如此便使青啤酒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烟味了。

由于德国人将喝酒视为每天的“必修课”,各种酒馆、酒屋、小客栈便多似天上的星星。仅人口100万的慕尼黑就有3000多个每天都座无虚席的啤酒馆。几乎每个踏进酒馆的人至少都点半升啤酒佐餐,但人们最常点的还是一升。所以“一升”在慕尼黑及整个巴伐利亚可说是个“计量单位”,当地还盛行一谚语“有节制地一天喝一升,健康赛神仙”。人们也不只是进餐时才喝酒,几乎是随时随地喝。德国各地几乎都有“啤酒公园”,只要太阳一露脸,人们就蜂拥至啤酒公园,尽情享受一下大自然。

啤酒之乡中慕尼黑又被公认为“啤酒之都”,每年秋季都会举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啤酒节——十月庆典。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纷至沓来,涌向慕尼黑,一品“巴伐利亚啤酒”,并亲身体验德国人民欢庆节日的热闹和喜悦。其实,早从公元1517年起,德国每隔7年就会在慕尼黑举行一场“桶匠之舞”。这种花式舞蹈是由18人共同演出,他们不断舞动桶箍,并把它们弄成王冠,在黑死病终止蔓延的年代,这些桶匠就是第一批通过欢乐的舞蹈而重燃希望之火的灾民。而制造啤酒桶的这种职业,对整个啤酒业和饮酒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不过,由于清洁大木桶的工作不仅费事又昂贵,所以如今仅剩下少数酿酒厂遵循古老的习惯将啤酒装进大木桶中。桶装啤酒的味道最是香醇。但真正的桶装啤酒只有小酒厂才会有,其他在各大城市及民俗节中见到的木桶都是假的,只用来装饰而已。

十月庆典期间,大广场上数百顶各种各样的大小帐篷鳞次栉比。能容纳6000人以上的啤酒大棚里,人头攒动,男女老少皆欢狂豪饮。不管彼此是否相识,都会端起扎啤杯,互道一声“Prost”(德文:干杯!),而后一饮而尽。醉态,谁都见过,但成千上万人醉在一起,醉得忘记了身份和姓名,忘记了昨天和明天,实在壮观。

端庄行走的老太太把吹气纸龙戴在头上,一伸一缩。满脸责任的老大爷顶在头上的是小酒桶,一步一颠。小年轻们见了熟人高声呼叫,像是死里逃生、劫后重逢,又哭又笑地抱在一起。男女朋友们当街以热烈的动作倾诉衷肠,看情景不像是恋人和夫妻,也许是隐情空显?也许是旧情复萌?由于酒的存在,看起来一半是真,一半是假。几个醉汉躺在街边睡着了,更可佩服的是几位大叔,笔挺地坐在人声喧嚣的路口石凳上,鼾声阵阵。一个穿着黑西装、打着考究领带的胖绅士,猛一看应该是官员或企业家,一手向上伸直,以一个偏斜的角度举着黑礼帽,不摇不晃,像端着一个盛满水的玻璃盅,两眼微闭,正步向前,别人都为他让路,他就这么一直走下去。

慕尼黑啤酒节完整地保留了巴伐利亚的民间风俗,包括传统的民族音乐和民族服饰、当地的特色食品、最大可容纳万人的啤酒大棚、巴伐利亚人的热情好客等等,共同烘托出一个让人释放热情的磁场。十月庆典每年都吸引了超过700万名的观光客,平均每次节日吃掉50万条香肠、60万只烤鸡并喝掉足足900万公升的啤酒!据统计,啤酒节每年可以为慕尼黑带来将近13亿欧元的收入。在啤酒节上端啤酒的女招待,在啤酒节期间也能挣50006000欧元。

慕尼黑每年的二三月份还举行着名的“四旬斋节”。每到这时,德国最重要的政治人物汇聚在山城“Nockher-Berg”测试巴伐利亚四旬斋啤酒的品质。过去的测试是这样的:一些“达官贵人”身着皮裤坐在木板凳上,然后开始畅饮新鲜啤酒,并在凳子上坐半个小时,等他们起身时,木板必须能够贴着他们的皮裤,才表示啤酒真正通过了测试,不然就表示这种啤酒浓度太低,没有资格成为“真正的四旬斋啤酒”。

今天,政治人物仍在Berg啤酒与音乐相伴下与民众见面,仪式与前却有不同:政治人物聚集之后便举行开桶仪式,好让那些挑剔的嘴尝过点评过。艺术家与演员也获准参与这项仪式,他们可以用幽默机智的方式公开谴责政治人物的恶行,甚至公然揭露这些政治人物的“真面目”。这种活跃、充满嘲讽的“政治大游行”真算得上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戏剧演出,这都是啤酒节的功劳。

也许举办啤酒节从一开始并没有人会知道在欢饮之余,在巨大的啤酒泡沫中孕育着什么。事实告诉我们,啤酒节在主题文化的大道中悄悄地流行,带给这个地区、这个国家的是:无尽的美誉和响亮的标签,这就像瓷器使人联想到中国、樱花使人想到日本、牛仔使人想到美国一样。啤酒让人想到的是德国,想到的是巴伐利亚,想到的是慕尼黑。

 啤酒之乡慕尼黑啤酒节

啤酒之乡百万人大狂欢

啤酒之乡啤酒不眠夜

啤酒之乡技艺高超的女酒伺

啤酒之乡花车巡游


啤酒之乡开怀畅饮吧

啤酒之乡实在不行了

啤酒之乡巴伐利亚大汉

啤酒之乡啤酒节大棚

啤酒之乡男人们的最爱

 

啤酒之乡巾帼不让须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