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天国”的神圣之都:梵蒂冈

标签:
文化 |
分类: 探寻意大利 |
梵蒂冈的前身是教皇国,教皇一度对辖下的民众实行世俗统治,后来意大利的统一改变了这一状况,最终根据1929年2月11日签订的“拉特兰”条约,台伯河右岸的地域梵蒂冈划归教皇国所有,成立一个以教皇为首,由罗马主教和天主教会最高一级神甫组成的独立国家。作为最小的主权国家,梵蒂冈有一些似乎匪夷所思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的现实,比如占地只有一平方公里左右,居民只有八百余人,但是却拥有自己的国旗、邮票、广播电台,甚至还有军队。这支军队更是富于传奇色彩,那是一支建立于1506年的瑞士佣兵军队,这支军队至今一直保持着成立时的服装风格甚至武器装备。
梵蒂冈的主体建筑是圣彼得广场和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是在耶稣的使徒彼得的墓地上建立起来的。关于这个彼得皈依天主教的过程,还有一个曲折的故事。
在《新约圣经》中记载,彼得本名西门,原本在海边打鱼。他是在弟弟的带领下见到了耶稣,并得到耶稣赐名“彼得”。一次,耶稣在海边讲道,彼得跟很多人一起,不分昼夜地听耶稣讲道。耶稣讲完之后,要彼得到深水之处去打鱼。彼得虽然整晚都没合眼,但依然遵照耶稣的指示去做了。结果到了深水之处,他一网撒下去,便捕获了满满两条船的鱼。彼得由此见识了耶稣的无比神通,便决定抛下一切,跟随耶稣。
然而,彼得对耶稣的信仰并不是自始至终地那样坚定。当耶稣在耶路撒冷被抓并进行公审时,彼得因为害怕而三次选择了否认耶稣,不肯承认自己是耶稣的信徒。然而,彼得虽然保全了自己,因此,在那次危难过后,彼得为了平复内心的内疚之情,在以后的传道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阻隔都坚持信仰,成为了耶稣真正忠实的使徒。
后来,彼得受到罗马帝国皇帝尼禄的逼迫,在罗马殉道。临刑前,彼得要求行刑者将他的身体倒过来绑缚在十字架上,因为他觉得自己愧对耶稣,不配与耶稣享有同样的殉道姿势。原来,直到最后,彼得还是充满了赎罪之心。为了纪念这圣彼得大教堂位忠诚而诚恳的天主教徒,人们后来便在他的墓地上修筑了圣彼得大教堂。
公元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教皇招募包括米开朗基罗在内的大批文艺复兴艺术家来此建造和装潢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前后建筑的时间有120年,几乎跨过了文艺复兴到巴洛克前期的全部时间。聘请建造这座教堂的当然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前后主持工程的人无不令人尊崇:从布拉曼特、拉斐尔到米开朗基罗、小桑加洛、马泰洛,最后由贝尔尼尼完工。
1564年,大教堂还没有完全建成,米开朗琪罗逝世了。他的两位弟子按照他的设计方案,完成了穹顶的最后工程。现在看,大穹项是世界上同类建筑中最高的穹顶。29米高的金色华盖由四根螺旋形描金铜柱支撑,铜柱上雕刻着金色葡萄枝和桂枝,无数长翅膀的小天使在枝叶间嬉戏。一只展翅的金鸽,在华盖下作飞翔的姿势,凌空而起,光彩夺目。华盖下面是耶稣的大弟子圣彼德的陵墓。
许多人伫足在《哀悼基督》的雕塑前,这是米开朗琪罗花费三年时间完成的作品。慈爱的圣母抱着遇害的儿子耶稣基督。在构思这一作品时,米开朗琪罗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处理。长着胡须,全身赤裸的耶稣,横躺在年经的圣母玛丽亚双膝上,使人不仅不会感到过于沉重和勉强,而且也决不会产生任何误解。尽管从外貌看,两人的年龄似乎很接近,但从玛丽亚的表情、动作看,只能是母亲的忧伤和慈爱。哀伤的玛丽亚脸上透露出圣母崇高的美丽。从整个雕像上,我们可以解读到米开朗琪罗对人物感情的把握是何等地深刻和准确。
大教堂最初的构想是布拉曼特与达·芬奇商量之后确定的,大穹顶是米开朗基罗最后确定的。虽然都是名家,但难免互相抵触,而热心艺术的教皇又总要插手其间。按原设计,教堂是集中式的希腊十字形,但教皇认为这样不能体现梵蒂冈的地位,命令马泰洛把教堂改为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的拉丁十字形,不仅加长而且加高加大了朝向东面的门廊,结果本来很高大的穹顶被挡住了,影响了建筑的整体观赏效果。
也是为了弥补“长官意志”造成的缺憾,贝尔尼尼在整个教堂的东面加上一个巨大的广场,以扩展观者的视野,这就是今天所见到的圣彼得广场。虽然在“补漏”方面没有完全取得成功,但留下的这个巴洛克式广场却是天下无双。
“巴洛克”原意指一种变形的珍珠。无论是建筑还是绘画,巴洛克风格一改文艺复兴古典主义那种水平与垂直线条的单纯明快,喜好用扭曲多变的缠绕和繁复的装饰,以追求强烈的律动感。在色彩上崇尚绚丽夺目,追求变化莫测。巴洛克风格运用凹凸多变的线条和复杂交错的几何形体,有意融合建筑、绘画、雕塑之间的界限以便创造出错觉与幻觉。在许多巴洛克风格的天顶壁画里,人物出现在有建筑透视效果的背景里,天使飞翔在更远的云际天空,分不清建筑装饰与绘画装饰的界限,也分不清是真实的视觉还是用透视技法造成的幻觉。人们在目眩神移之中对神圣天国的崇拜更加五体投地,而这正是天主教大力推崇巴洛克风格的真正原因。在德国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方兴未艾之际,罗马教廷需要做出新的努力来展示天国的绚丽多彩,以继续保持善男信女,芸芸众生对罗马天主教的信仰与热忱。巴洛克风格兴起之时,正是罗马教廷如火如荼进行“反宗教改革运动”之际。
贝尔尼尼可以说是天才艺术家当中非常幸运的一位。他从不用担心经费,也不怕被别人指责野心太大——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进行艺术创作的历史时机可遇而不可求,让他得心应手地去充分展示才华。这位艺术家不仅主持确定了圣彼得大教堂内部装饰的总体规划,而且从1655年开始,还花了11年的工夫建造出圣彼得广场。当这个由梯形和椭圆形组成的广场落成后,从教堂两侧伸出的半圆形环廊酷似一个人张开双臂,而圣彼得大教堂就好像是这个人的头部与肩膀——贝尔尼尼那张著名的草图就是这么画的——以此来象征基督督伸出手臂,让进入广场的人如同进入基督的怀抱,使原来巍峨冷峻的大教堂产生了与人接近的亲切感。在由环廊围成的椭圆形广场中心,是一座高26米的埃及方尖碑。早在公元37年,罗马皇帝卡利古拉把这座方尖碑当作战利品从埃及运来,准备装点自己的皇宫。直到1586年才由当时的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移到此地。现今留存的一些铜版画描绘了当时在圣彼得广场竖立方尖碑时的情景。
围成圣彼得广场的环形长廊由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支撑着。其中的每根大理石圆柱高达18米,巴洛克风格,需要三四个人才能合抱。所有的柱子组成了弧形的四层圆环。从内环到外环的四根柱子都排列在从同一圆心出发的同一条线上。如果分别站在这个椭圆形环廊的两个圆心上它们就在方尖碑南北两侧,就只能看见其中一侧环廊最内环的柱子,而并列排在外三环的每一根廊柱都被最内环的那根柱子一一挡住了视线,原先整个环形柱廊的几百根柱子一下子变成了只有几十根柱子。像魔幻一样,本来廊柱林立交错繁复的世界一瞬间就变得单一、整齐、均匀、对称。巴洛克风格追求气势宏大,绮丽壮观和变幻莫测的效果,圣彼得广场的环形长廊真可谓达到了极致。
在这个不可思议的环形长廊的顶层平台上,贝尔尼尼和他的弟子们还立起了三米多高的大理石人像。这些人像都是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的殉道者,共有142尊,尊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大理石雕像与教堂正面廊檐上矗立着的圣者们一起,俯瞰着广场内的芸芸众生这个能容纳50万人的广场自落成以来,经广场进入教堂参观以及在广场举行宗教圣事的人们已经不计其数;每个周日的中午,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罗马市民还会聚集在广场上,接受教皇的祝福。十二点整,教皇大人会出现在紧靠这座椭圆形柱廊广场北面一座宫殿高高的阳台上。
如果游人不辞辛劳,完全可以爬到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之上俯瞰这个世界上最为对称的广场。看,那两个优美的半圆形环廊像两只臂膀相对环抱。它们之间相向延伸出的弧形连线也就是梵蒂冈和意大利两国的国界线。谁要是站在那儿,都可以用自己的双脚分别踩在两个不同的国土:一个是世俗的人间国度,一个是通向“天国”的神圣之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