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盐城走向音乐圣城

标签:
文化 |
分类: 情致阿尔卑斯山 |
这是电影《音乐之声》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感人,而且所有叙事都沉浸在音乐当中,《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我最爱的东西》、《晚安,再见》、《音乐之声》和《十六岁十七岁》,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和情感的一钟向往。影片播映后引起的轰动,于是全世界都知道了萨尔茨堡,知道萨尔茨堡除了风光优美,还是一个音乐圣城。
然而,萨尔茨堡的由来却与音乐风马牛不相及。萨尔茨堡德文是SALZBURG,SALZ的意思就是盐,所以萨尔茨堡的意义其实就是盐城。那么,上下千年牵动萨尔茨堡风云变幻的东西就一个——盐。古代的欧洲盐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相当于“白色的黄金”,早在罗马时代,一条“盐之路”就从萨尔茨堡通向邻邦德国的巴伐利亚,这如同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虽然盐之路的规模比不上丝绸之路,但是其重要性却可见一斑。盐使得萨尔茨堡富甲一方,由此衍生出高明的外交和宗教关系,免生了许多战火,所以多数古迹完好地保留到今天。萨尔茨堡自古一直在挑战维也纳的首都地位,但现在的竞争似乎仅限于音乐和文化方面。
如果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那么萨尔茨堡就是音乐的心灵。从1920年8月萨尔茨堡节诞生以来,每年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这个音乐、戏剧的盛会。大教堂广场就是著名的“Everyman(每个人)音乐会”的首场演出地。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卡拉扬1908年生于萨尔茨堡,由他本人在复活节和圣灵降临节创办的2个音乐会,在30多年中不知聚集过多少听众。想象一下这与金色大厅的不同吧。如果没有赶上萨尔茨堡节,也不必遗憾,萨尔茨堡终年由4000个不同的文化节目,1月份的莫扎特周,4月份的惠特森节和仲夏节,10月份的文化节,11月的爵士乐节……
穿行于大街小巷,可以听见某个角落有人在吹拉弹唱,转过街角,原来是莫扎特音乐大学的学生在街头表演。听完了一曲春天一样活泼的乐曲,正在表演的学生也停下来休息,他会告诉游人:“这座城市有灵气,真的。如果在安静的夜晚走进深巷,你就能听见这个城市自己在悠然享受自己的声音——那全是音乐的声音。”莫扎特留给人们的财富实在太多了,除了音乐,也该包括学生们挣零钱的机会和商业机会,有一种圆球巧克力就叫莫扎特。这好像和中国的曹雪芹差不多,为许多人谋生和寻找乐趣提供了理由。原来,萨尔茨堡发出的声音一定是用音乐的,这座城市真实而最大意义象征着“音乐之声”。
莫扎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神童”,有人说他是带着满身的音乐旋律降临人世的。他于1756年诞生在这座城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萨尔茨堡大主教乐团的乐师,从小莫扎特就受到了良好的音乐熏陶。他4岁开始弹钢琴,5岁开始作曲。一次父亲发现他正在五线谱上乱画着什么,仔细一看,原来是一首钢琴协奏曲,面对曲谱,父亲两行自豪的热泪夺眶而出。6岁,他在父亲的带领下进行音乐演出,以其娴熟的技巧和才华震惊了维也纳及西乐坛,人们称他为“18世纪的奇迹”。这位萨尔茨堡的神童留给当时的一位伯爵这样的印象:“这小家伙弹得太美了!他既富于智慧,又敏捷得惊人!”8岁时莫扎特创作了第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时竞写出了一部歌剧。一个音乐天才在小小的年纪就绽放出奇异的花蕊,乐师,这位主教专横跋扈,拿莫扎特当奴才看待。1781年,当莫扎特向这位主教辞职的时候,大主教暴跳如雷,他的一名侍从竟踢了莫扎特一脚,正是这一脚“踢开了维也纳古典音乐的大门”。从此,莫扎特就定居在维也纳,直至他1791年因病去世。
在维也纳,莫扎特度过了一生中最为潦倒、但创作最丰富的10年,这一时期是他艺术上的辉煌期。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无数优美动听的乐曲,写下了包括交响乐、室内重奏乐、钢琴曲、声乐、歌剧等700多部作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作品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充分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其中包括具有鲜明反贵族倾向的意大利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反映贵族放荡生活的意大利式歌剧《唐璜》、《女人皆如此》,憧憬超社会、超阶级,向往理想世界的德国民族歌剧《魔笛》,以及1788年夏创作的降E大调、G大调、C大调三部交响曲。他的作品清丽流畅,结构工整,不仅奠定了近代协奏曲形式,并且继海顿之后进一步创作,丰富了交响曲与室内乐的表现力。
可悲的是,艺术上的成就并没有改变饥寒贫困的生活,甚至连死后的葬礼也只能是平民式的。没有墓碑,没有亲人送行,只是草草地葬在了维也纳第三区圣·马科斯公墓的集体墓穴里。然而,莫扎特是永恒的。他怎样也不会想到,维也纳,这座曾对他冷漠有加的城市,如今凭借他的名声、乐曲以及生平而名利双收。即使在他的出生地萨尔斯堡,也到处可以看到莫扎特的“身影”。莫扎特把整个心灵都倾注在了音乐的创作中,他为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钢琴家傅聪用近乎于诗的语句对莫扎特这样评价:
莫扎特的伟大,在于他对人的理解。他有一颗艺术家的心灵,对所有的人都能体会他们的辛酸。他对人的心灵体贴入微,从不谴责,他的歌剧中最平凡的人和最愚蠢的人的音乐都美的不得了。莫扎特的音乐是“无艺术的艺术”,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自然,天衣无缝,看不出剪接的痕迹。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是抽象化的歌剧。钢琴是主角,一会儿变成伴奏;铜管、木管也可以当主角,好像在说俏皮话,像人的微妙的心理变化。他追求平衡,悲的乐章之后一定是欢乐的乐章,这是他的天性。莫扎特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人,充满孩子气。他天真无邪,又不浅薄。他的后期作品比前期作品有深度,但即使他的前期作品,也有深度,后期作品也不失朝气。
为了纪念莫扎特,1917年人们把他的出生地辟为莫扎特故居博物馆。馆内陈列着莫扎特使用过的小提琴、木琴和钢琴、亲笔书写的乐谱、书信以及亲自设计的舞台布景蓝图等。博物馆不远处的小广场上竖立着莫扎特全身铜像。这座雕像是一种历史象征,更是一种历史转变的象征。以前音乐家为教堂为上帝服务,现在音乐家自己成为了乐神,成为了上帝。音乐和音乐家独立了,这便是莫扎特伟大的象征意义。
莫扎特将萨尔茨堡与音乐连在了一起。如今在萨尔茨堡,莫扎特的影子无处不在,莫扎特巧克力球、莫扎特大学、莫扎特街……,莫扎特是萨尔茨堡的骄傲,也是奥地利人的骄傲。奥地利人还将莫扎特头像铸在1欧元的背面,让它流传世界。
萨尔茨堡市因为莫扎特而成为后人敬仰的音乐圣地,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萨尔茨堡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石碑,就被他们镶在雕像前的地面上,以显示莫扎特在这座城中精神的价值。
当一座城市认识到自己的英雄,这座城市的精神就升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