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尘一梦朱家角

(2010-09-22 09:42:24)
分类: 龙脉顶礼

    “南周庄、北周庄,不及朱家一只角。”见识了周庄弯弯曲曲的水巷,闻听船家大嫂的摇橹一说,我对传说中的朱家角更是神往莫名。离开周庄的小桥流水,我们便迫不及待地驱车直奔朱家角。

    朱家角位于上海西郊淀山湖畔,临近周庄,属青浦区,人称这里是上海的后花园。在青浦,淀山湖一不小心开了个口子,一道碧水悠悠扬扬洒向天际,向东而去,流淌成闻名遐迩的漕港河。漕港河的出名其实源于朱家角,朱家角跨河一立,便惊动了天下。

 一  湖光春色

    朱家角的美源于天赐,单是从周庄到朱家角的途中,望不到头的淀山湖水和弥漫天际的油菜花香,已使我们几度沉醉、几度痴迷、流连忘返了。路边掠过层层垂柳,枝枝嫩芽已吐出新绿,春风微启犹如少女飘拂的长发。枝芽间闪烁着点点波光,乍眼望去,浩淼碧水直铺天际,这便是远近闻名的淀山湖了。纵横交错的水道将漫天遍野的油菜花地分割成一畦一畦的,轻风摇曳,油菜花翻起一阵阵黄金浪,馨香袭人。花海绕湖而走,宛若一条漫天飘洒、落入凡间的巨大花带,不经意间就为身处其中的淀山湖镶上了一副黄灿灿的天然镜框。

    夕阳庸懒地斜靠在湖面上,任凭粼粼水波悠来荡去,闲散惬意得叫人嫉妒!养殖湖鲜的围拦遍插湖畔,渔船、游艇在湖中偶尔驶过,留下道道涟漪还有那份令人羡慕的潇洒悠然。湖面上时不时跳跃出点点光影,分外耀眼,原来就连这湖里的群鱼也是如此好客,难怪朱家角能在水乡密布、古镇错落的江南得以名闻天下、笑迎四海呢!

 二  水乡古桥

    当朱家角终于呈现在眼前的刹那,我竟有点恍惚。只见一座廊桥豁然呈现在眼前,浑然一色的桥身,和着潺潺流水,又给了我一方幽静的去处,跨桥便可直入枕河人家。褐色廊桥在绿荫掩映中显得静谧端庄、古朴优雅,矗立如同一部不朽的史书,向南来北往、不同种族肤色的游人,诉说着朱家角的兴衰荣辱、历史变迁。与毗邻的现代版上海相比,廊桥更显得不染纤尘、静若处子:端坐白云深处,笑看风起云涌!

    两边的民居依桥而起,临河而居,墙推墙,顶挨顶,于青瓦飞檐之间传递着亲密无间、和谐共生的水乡民俗。一弯河水婉转而来,托着廊桥亘古不变的倒影蜿蜒流淌,流进世世代代江南人家的心里、情里和梦里,也把朱家角的历史和传说流到大江南北,流进慕名而来的四方游人的心坎儿里。

    廊桥的倒影在水波里晃动,记忆里浮现出另一座廊桥,它在沃勒的小说《廊桥遗梦》里。枯叶之上的这座木桥,连接着一对中年男女4天相守、穿越一生的深沉爱恋。古老的廊桥下,两个寻觅已久的灵魂终于找到了永恒的归宿:一世分离却终生相爱!轻风掠过,唤回我飘飞的思绪。想必脚下的廊桥历经百年时空,也已沉淀了太多的爱恨、太多的别离吧?是岁月的洗礼造就了它凡尘少有的大家气度,落入眼帘的是它独有的感觉——远望似梦,婉约朦胧;近观如画,精致剔透。

    朱家角大小桥梁十几座,放生桥是最大的一座,也是最有名气的。这座始建于明代、有着500多年历史的石桥气势非凡,五孔联拱横跨宽阔的漕港河道,高高隆起如长虹卧波,桥面的高度跨越民居之上。置身桥的拱顶,朱家角的全貌便可尽收眼底: 黛色屋檐此起彼伏,雕花窗阁错落有致,石板小径隐约其间,大红灯笼串串镶嵌,小桥流水自成一格,宅弟人家枕河而居,乌篷小船星星点点。余辉笼罩着这一切,把夕阳下的朱家角描摹成一幅天成的水墨画。

    放生的原意是“逢农历初一,桥下禁止渔人罟网,工寺僧放生。”现在则被演绎得走了样。桥上不时有兜售小活鱼的妇女们来来去去,不厌其烦地向游人推销这种刻意牵强的放生,在金钱和活鱼的交换里循环着不安和心安的轮转,这是一种现代版的“放生”。对于鱼儿,只是在袋子和河水之间转换着住所;而对于人,却可以在这种转换中各得其所:兜售放生的妇女得到盈利,游人得到了善心的释放。放生桥下的鱼儿,它们一生似乎就是为放生而生。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道风景,人们在这里放生的未必是完全意义上的生命,也许,更是一份心情,一个愿望吧。

 三  大清邮局

    闻听当地人讲,这里还有个清代邮局,大家都按捺不住兴奋好奇,兴冲冲直奔那条老街而去。落入我们眼帘的大清邮局,古老班驳、落寞苍茫。几缕光影被夕阳遗忘在它的红砖青瓦上,看上去更是透尽沧桑,却不减庄严。唯有门前竖立的邮桶,可以对当年朱家角的繁华鼎盛略作说明。邮筒锈迹斑斑,乍眼看去很有些年头了,但其上雕刻的古铜色的龙身却依然栩栩如生,高昂的龙头威严挺立,皇气十足,令人不得不叹服当时的制造工艺水平之高,也不由得向往当年朱家角的一时繁盛。

四  王昶故居

    繁盛背后必有不甘居人后的文人才子辈涌而出,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数“吴中七子”之一的王昶了。大约三百年前,就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水乡小镇,一个叫王昶的年轻人被南巡的乾隆爷相中,召试取得第一名。后来一路做了内阁中书、刑部郎中、鸿卢寺卿通政史、刑部侍郎等要职,官至一品,御赐顶戴花翎。这时,他与名相刘墉是最要好的哥们儿。再后来,王昶许是厌倦了仕途的纷扰,告老还乡,著书立说,成了清代著名的乾嘉学派的领袖——“吴中七子”之一。这样一个名人足以让朱家角人代代相传、光宗耀祖,但当地人仍然怀着虔诚之心,小心翼翼地修缮着他的故居,就连当年的一草一木、亭台楼榭都保持了当初的模样,一切好像并没有经过二百多年光阴的打磨。王昶家里没有奢华之物,所有的财产似乎只有满墙书画典籍,这体现了一代文官的操守,也给日后的朱家角和他的子嗣们流下了宁静而不消沉、厚重而不张扬的文化遗风。

 五  枕河人家

    古镇道路间是相通的,家家户户的院子也是互通的,乡里乡亲随意搭着话,带给我们一种远亲不如近邻的亲切随和。镇子里的人依然保留着很多朴素、传统的习惯,他们并不在意行人的目光,怡然自得地在水边浣洗着衣服,晒太阳拉家常,把买来的河鲜用网子围上投在水中养活,和挑着担子卖青菜的村民讨价还价,还有的坐在房子里默默地包粽子、编织衣物。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坐着竹椅聚在一起聊天,对来来往往的行人视而不见,那份无所谓的淳朴的知足,都在一份闹中取静的难得自在里表露无遗了……在我们脚边,偶尔有一两只猫狗悠闲地溜达着。这里的人和物仿佛活在另一个世界,我们倒好像只是行走于他们光阴之外的匆匆过客。

    镇上有九条老街,大大小小的古弄十几条。以窄著称的北大街,是最能体味小镇独特风情的所在了。它又名“一线街”,是沪上第一明清街,史上也曾极尽繁荣。窄窄的街道上,挤满了酒肆茶楼,鳞次栉比的店铺,活脱脱一条“三里长街,百家铺子”。脸对脸的店家,打开窗户,似乎伸手就能与邻里握手。错落有致的小楼与旗号,诱人的食物和热闹的人流,听不到店家的叫卖,却更在曲径处令人乐而忘返。门脸对门脸的小街上,特色小吃比比皆是,肉粽、扎肉、笋丝豆、咸河虾等等叫人应接不暇,鲜艳的色泽令人垂涎,春风荡漾,浓香四溢,大家更耐不住饥肠辘辘。一抬头,“古镇饭庄”四个字落入眼帘,岂不正合我意?想也不想,我们便鱼贯而入。

 六  流香醉人

    古镇饭庄临河而建,二楼楼台挑出河面,只一抬眼,“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美景便可一览无余了。河面此时已被几分暮色笼罩,放生桥如同一副立体的剪影越走越远,挨家挨户的红灯笼串串摇曳在夜风里,仿佛一条红色的风景线在夜色里若隐若现,其间更有三三两两点亮的灯笼在“风景”里舞动着它们的妖娆妩媚,把流动的魅影洒落在河面。

    舌间缓缓滑过矛尖新茶的清香,悠悠夜风,盈盈河水,忙里偷闲的我们此刻就陶醉在这份轻松惬意、回归自然的悠闲里。为我们端茶倒水、穿梭忙碌的两个江南少女,娇小可人,腼腆含笑,举步轻盈。她们身着蓝底蜡染花布制成的斜襟短衣和中裤,脚蹬系扣碎花布鞋,宛若两朵开放在乡野田边的小兰花般楚楚动人。低眉抬眼、巧颦一笑,无声的乡音、无言的乡情就这样在举手投足间抖搂无遗、展现殆尽了。令人有种琼浆玉液直入心脾的畅快与舒爽,只觉得一股纯朴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我们就像置身在水乡农家、村野田舍,品不尽这浑然一体的美,看不够这天人合一的景。

    几口女儿红下肚,醉意更浓了。桌上的特色小吃和当地的招牌菜都让人爱不释口、满口留香。蛋黄鲜肉栗子棕是用油灿灿的糯米包裹着金黄的栗子和咸肉,一口咬下去,米和蛋黄,肉紧紧地匝在一起,越嚼越香,回味无穷;扎肉是用棕叶扎好的上等五花肉,在百年老汤红烧出来的,肉酥皮烂,味道浓郁,色彩诱人;笋丝豆选用的是豆中珍品“牛踏扁”,笋丝和青豆一起煮熏,豆子依然碧绿生青;咸河虾是镇上的人捞的野生河虾淹制的,河虾红红的,勾勒肉很厚,入口的皮有些脆生生的。此外,清蒸昂赤鱼、马兰头拌香干、炒螺丝、荠菜年糕同样别有风味。望着眼前步若莲花、低吟浅笑的江南少女;看着屋檐上的红灯笼慢慢点亮、洒落河面的点点光影;尝着新鲜清香、精致诱人的古镇名吃;品着唇齿留香、滴滴浓郁的江南女儿红;聊着这世外桃源、乡村古镇……我醉了,醉在这“美景•佳人•古韵”勾勒而成的天然风情里。

    夜色小镇,淳朴人家,浓香美食,连接着此岸与彼岸、前世与今生的岁月就这样成为了记忆中化不去的一道风景。岁月留住了很多,也消褪了很多,但我们留恋的仍然是最原始而朴素的事物和风情,因为我们害怕被越来越多的可以复制的现代情节和情绪所淹没。远离烦燥的都市,我们渴望的是最干净和最简单的快乐心情,而这份快乐,需要寻觅、需要珍惜、需要我们用知足的心去体味珍藏。

    在朱家角,我偶拾了一份美丽,偶拾了一份快乐,享受了这样一次幸运的相遇、美妙的邂逅。

 

红尘一梦朱家角

红尘一梦朱家角

红尘一梦朱家角

红尘一梦朱家角

红尘一梦朱家角

红尘一梦朱家角

红尘一梦朱家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