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空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要和生活在里面的人唇齿相依。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常常在想,什么样的设计才能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帮人寻得家的温暖。
家
家 = 开放• 城市• 自然• 生活
家,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一个词语,一个空间。今天,我想结合一些项目谈谈对家与城市之间关系的理解。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年轻人会有这样一个概念,我们住在一个空间里,也许是租的也许是买的。但对我们而言,那更多的只能算是一个睡觉的地方。它不会带给我们归属感,我们在里面待的时间也不会太久。作为一个建筑师,我一直在关注“家”这个概念。我们的建筑,我们的空间,能帮助年轻人做些什么?
迄今为止的七八年,我一直生活在北京老胡同的四合院里。去过北京的人都知道,四合院是老北京最具特色的民居。我租住的房子虽然只有不到50㎡,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很小。但是,离我家3分钟的地方就有个菜市场,5分钟路程就有一家很棒的咖啡厅。如果我愿意,可以在这里买到最新鲜的蔬菜,菜市场就是我的冰箱。咖啡厅就像是我的客厅,我可以在这里看书、喝茶、办公或者接待朋友。房子很小,但“家”很大,有许多向外的空间,他们之间有质的差异——家是开放的场所,家可以延伸到城市里面,城市可以到家里面,家跟自然有关。我想结合一个改造项目来谈谈我所理解的“家”。
北京大杂院住宅改造项目
项目名称:南锣鼓巷大杂院住宅改造
项目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南锣鼓巷
项目类型:住宅
建筑师:青山周平/藤井洋子/翟羽峰/杨䜭琳
建筑师:(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
使用面积:(大户)改造前: 35㎡
使用面积:(小户): 3.1㎡(院内)
使用面积:(临胡同):3.7㎡
大户改造
这是一个家庭改造的项目,面积非常小。但这也是现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居住空间的共性,因此,如何改造显得十分重要。项目位于北京老城区,属于非常典型的旧城改造项目。因此这个项目的关键词是:极小空间利用和旧城区改造。
院子里一间35㎡的房子里住了三代5口人, 6.8㎡的小破屋也即将入住3口人。在胡同里,人和人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白天,邻居家的大树遮挡阳光,一到傍晚,邻居家开始准备晚饭的香味就会飘到别家。如果孩子们开始吵架,也能很清楚的听到他们声音。尽管房子老了,却可以通过设计让生活变得更好一点。改造的过程中,我不想破坏胡同原本的生活节奏。因此,在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上,我再对原来的空间进行改造。人,生活在里面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老房子的问题太多,设计图根本就无法考虑全面,因此只能是一边建一边调整。
空间极小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空间才是最需解决的问题。我希望在这样的空间里,空间是可以不断变化的。原来的一层被改造成了两层。一楼,老两口卧室,连带客厅厨房卫浴更衣室厕所。二楼,女儿女婿的卧室,孙女的房间,茶室。我认为小孩子应该有相对私密的空间,而不是跟楼下的爷爷奶奶生活。我专门做了一个小的改动,开了一扇天窗,让孩子可以在这里看书,因为这个地方正好是可以看到客厅的地方,同时也可以看到后面的书房,做饭的时候也可以看到,我希望他在这个地方看书,在一个有阳光的地方学习、生活。
设计手绘图
改 造 后
进门就是厨房。大面积的玻璃天窗,把自然光借了进来,阳光那么好,抬头就能看见院子里的老椿树。
推开一侧的木移门,里头藏着的是老俩口的卧室,分居了十多年的老夫妻俩,终于能睡在一张床上了。
而这中间隔着的,不是实墙,而是储物柜。业主家东西多,正好。
再看柜面上,原来有这么多的“暗藏玄机”,板子放下来,就成了5个人的餐桌。
进门处的鞋柜柜门,原来是凳子,小孙女以后就能坐着换鞋了。
老两口的床,可以一变二,二变三。
客人来了,开关一按,床就成了榻榻米。
想怎么坐就怎么坐,过年人多也不怕了。
而边上一个下沉1米的空间,是青山给孩子的惊喜。旧床垫没了,可是孩子喜欢的蹦床还在。
细心的青山在四周做了防撞条,防止小孩受到意外伤害。孩子长大后,放蹦床的地方可以被拿来做储物。上到二楼,楼梯右侧是女儿女婿的卧室和茶室。
而那块当年老两口结婚时大爷从山东背来的大理石,成了女儿的梳妆台,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被镶嵌在了这个崭新的家中。
楼梯左边,掀开那个有红窗帘的门帘,就是孙女卧室。青山为孩子打造的小卧室,既方便父母照顾,又让彼此有了相对的独立空间。
13扇窗,让空间明亮又宽敞。56个柜子,被青山隐藏在各个角落,足够一大家子的收纳。家还是那个家,但这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小户改造
大户改造成功之后的青山,面临了新的难题。在这个仅6.8㎡的空间改造上,陷入了瓶颈。原来总面积6.8㎡的两个房间。一个在院子里,一个在大门口。而业主夫妻的要求又近乎苛刻。“3.1㎡的小屋要有厨房和客厅,3.7㎡的门房要有餐厅,卫生间,育婴房,卧室,书房……还有小卖铺,南锣鼓巷这儿游客多,也想做点小生意。”“能不能借鉴中国古人的智慧?”青山在国子监找到了灵感。古人科举考试为了防止作弊,考生都会在一个房间里生活三到五天,睡觉,吃饭,做考卷……
也许可以利用通过三块木板 托槽,来实现多种功能转化。
完成后的小空间,满足了业主夫妻的所有要求。上空一块升降床板,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创造了两张床,将来有了孩子,也不担心拥挤。
而院中,奶奶那个碍眼的3.1㎡小屋。
成了别致的院落厨房。
透天玻璃,木栅格子,加上不锈钢的镜面设计,院中多了几许光影流动的美感。
从柜子里拉开伸缩桌板,一直可以延长到两米,2个人,4个人,8个人……
不锈钢门板上的木栅栏,配和地上的滑轨,伸出一个遮阳棚,人再多也不怕晒。
家,焕然一新,原本互不来往的邻居,也因此成了朋友。虽然是很小的设计,但希望大家可以意识到这种空间改造的可能,会想自己改房子,这样的人越多,对北京越好。沿路放着的椅子是自己的起居室,沿途的小吃店是自己的餐厅,邻居家的树是自己的庭院。胡同的生活,与200㎡和300㎡的大型公寓住宅生活相比,某种意义上,可以享有更大的自由。
“我不太想做好看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造人和空间的联系,来对城市产生影响。”在青山周平看来,设计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生活,为了生活在那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