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中的凡夫 何森

标签:
设计艺术何森艺术家室内评论杂志旁观者杂谈 |
分类: 《旁观者》第七期 |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实践者和中坚力量,
何森在自我认知前行的同时不断地探索着属于自身的绘画语言。
从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言语中发现重新说话的源头,
他以其标志性的结构与解构的山水作品,
述说着他对历史的的缅怀与感伤,也述说着他的本心。
何森的新浪微博里自我介绍一栏填写到:众生皆菩萨,唯我是凡夫。短短一句话却让人窥到低到某种程度的低调,也将自己与他人泾渭分明地隔离开来。何森的艺术有何独特之处?他如何从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成为中国艺术界的先锋?《旁观者》封面艺术家与您一起探究这位艺术界的“凡夫”——何森。
整理:朱丹
摄影:南方人物周刊/梁辰
为什么是何森
——封面背后的故事
《旁观者》在规划首个艺术专刊封面时就有设想:邀请一位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具有相当影响力及鲜明个人风格的艺术家。因为《旁观者》是重庆本土第一家艺术与设计跨界杂志,这位艺术家与重庆有着深厚的渊源也成了我们的设想之一。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中坚力量,何森与重庆有着不解之缘,或者可以说,他本来就是一个地道的重庆人。从出生那年便随父母从云南迁至重庆,何森在重庆度过了童年,少年与青年时光。198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师范系的他,在重庆市第四十中学任教了两年,并在重庆举办了他的第一次画展,从此展开了他一发不可收拾的艺术旅程。
学生时代的何森曾钟情于伤痕艺术,但短暂的停留之后,他开始追寻一种个人的表达方式,他创作的具有石化感的人物形象犹如史前活物般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后来何森笔下被大家所熟知的那些带有颓废感的精致的女性形象,是他面对大众流行文化的冲击最为强烈而直接的表达,画面里的焦虑与空洞正是艺术家于当下语境的心理折射。2004年底,何森在绘画的探索中开始经历“顾东言西的徘徊”,他开始从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言语中发现重新说话的源头,他被内心需要告知:观看与表现世界的方式需要改变了。在这一阶段,何森尝试通过对李鱓、马远、徐渭作品的利用和截取完成了多幅绘画。而何森的近期作品做出了更为彻底的转变,他完全摒弃了现代的符号,取而代之的是带有中国文人气节的竹与松及经典的古人形象,他运用油画媒材作为媒介并借用古代的形式与痕迹,来述说今天的语言和情绪。何森在这里构造出了属于他自己的绘画语言,他的作品曾参加了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
2012年2月,由吕澎策划的“对月——何森个展”在今日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展出了何森的近作,这也是对何森投入至今6年时间所进行的新绘画实验的一种梳理。其中,他对宋代《马远对月图》的重新诠释视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画面里那些熟悉的情节与中国文化特有的气质,为观者提供了理解绘画的依据。正如策展人所说,何森的绘画是他对于当下中国当代艺术正走向自我回归的一种积极的探索与回应。
何森看艺术
——《旁观者》独家专访
《旁观者》:您认为艺术与室内设计有没有界?
何森:原本有界,也可无界。完全取决于创作者的自觉。
《旁观者》:您觉得当代艺术和设计是什么样的关系?有什么样的区别和共性?
何森:当代很重要的一个形态就是各种模糊边界,从宏观社会学角度来看各个学科会更有意思。
《旁观者》:您认为当下的当代艺术是做给什么人看的?是大众所能接受的艺术形式吗?
何森:每个创作者的动机都不一样,有可能产生的意义也不同。大众有时是宽泛的概念,但任何艺术形式最终都是提供给公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