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旁=旁观者
1、邱德光是个人品牌 但不是运营核心
旁:您怎么看设计包装这个词?
袁:设计与其他行业一样,都存在包装。当设计成为现阶段热销商品时,就已经“被包装”了。而设计的经营者并不是必须包装才能够设计,只是消费者习惯了有包装的商品,设计亦是商品,不应有所例外。
旁:邱德光设计事务所在运营过程中,通过哪些方式去提升认知度和美誉度?
袁:邱德光设计事务所的运营核心不是“邱德光”,而是邱德光先生开创的“新装饰主义”,当新装饰主义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同和美誉度时,邱德光先生既完成了他的设计抱负,又收获了个人品牌。本非刻意,却因顺应潮流,恰逢盛世而厚积薄发!
因为这个时代大家都选择ARMANI、CHANEL的商品,却与Giorgio Armani先生、Coco Chanel
女士素未平生。也未必要求认识一下A先生或C女士。当然,A先生和C女士是潮流的创造者和趋势的推手。邱德光先生亦具有如此的能力。
2、媒体是战友
要一起传播和推动
旁:对设计公司而言,你是否认为设计师的个人品牌非常重要?
袁:对“邱德光设计事务所”而言,设计师的个人品牌是灵魂。从创立初期,“邱德光先生”个人品牌就存在,随着时代、随着经济、随着文化自然生成。每一位事务所的成员都作为共同的经营者,精心的呵护,自然的生长。不应过分强调塑造和包装,否则会短期见效,但长期受损。
旁:很多成功的设计事务所,都是由一个成功的设计师带起来的,但也可能形成个人大于公司的印象。但现在有些工作室的负责人,他会努力淡化个人身份,突出团队力量,你是怎么看待的?你认为邱先生的名气对整个工作室的推广营销来说,有哪里利弊?
袁:设计事务所初期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设计师是否成功,就如同中国大陆的第一代企业家。企业家必须卓尔不群,才能跑赢这个时代。但设计和其他行业有不同,因为它可以不规模化,也可以不利益最大化,因为那样可能会损伤设计的美誉和品质。所以设计面对个人身份与公司的关系时,不要以经营的目的来思考对待,而应以如何更有效发挥个人的品牌、影响及身份来发力,并延续传承。这样便没有冲突和利弊。
3、台湾设计细分市场定位精准
所以人少效率高
旁:你如何看待设计公司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你们比较倾向于用那些媒体渠道和推广方式去扩大工作室品牌的影响力?
袁:设计是商品,商品就有营销,所以就要广而告之。只是设计又是特殊的商品,如同“慈善”。所以并不全是通过广而告之来营销,而是需要唤醒消费者的内心,需要提升消费者的审美,转化为消费行为,从而改善周围的生活环境,推动社会的文化进步。所以与媒体是战友,皆在传播和推动!
旁:你和邱先生对重庆设计有了解吗?对重庆设计的发展你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意见?
袁:邱德光先生数次听到和被提到“重庆”,我们虽未深入,却已相熟!
重庆对我们而言,并非一个城市,而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中期指标和途径,如果能借助设计,参与其中,我们将视为使命!重庆的设计发展很快,只是未及身临其境,得以品味,所以无法提出看法。
旁:现在中国大陆设计界都在学习借鉴台湾和香港的经验,不仅是室内设计本身,还有整体的运营体系。一些重庆设计师到台湾参观之后,就说台湾很有名气的设计工作室,都是人员很少,作品很多,而且水平比较好。他们很想知道,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袁:台湾室内设计事务所的从业人员均采用精兵制度。室内设计这行业无法速成,它必须了解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因此好的设计师不经历五年至十年的养成,无法面对这个市场的考验。
台湾知名室内设计事务所各有各的独特风格,也就是说设计的基本原则在个别事务所早就固化了。设计风格及业务的固化,从业人员的素质是造成台湾设计事务所人员少效率高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