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笑锋:拍卖台上的舞槌者
标签:
文化 |

吕笑锋,湖南盘龙企业拍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1996年,吕笑锋被任命组建一家湘品拍卖公司。
他迅速做出判断,认为走艺术品拍卖之路更符合拍卖的价格发现功能,宣传效应功能的特性。在拍卖行业刚起步的湖南,连续4年组织每年一届的艺术品大拍。“三湘第一槌”的美誉随之诞生。
正是这4年间,湖南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初具规模,很多场次的成交额放到现在的专业拍卖里依然保持着不错的成绩。
吕笑锋喜欢拍卖,“因为它有悬念。我觉得拍卖在当时是一个新型的交易模式,可以把人的策划、市场定位、买家的心理调动起来,很有挑战。在那个过程里,我对拍卖有了认识,当时和湖南经视合作的电视节目《爱心30分》,把拍卖的概念、乐趣和韵味向广大群众做了推荐。3年里,通过节目把整个拍卖行业的宣传做出去了。”
当现实和体制相遇,模式变得单一。2000年,吕笑锋组建了盘龙拍卖,当时的条件造就了它在不良资产处理上的漂亮成绩。
说起拍卖,吕笑锋认为那是近乎艺术的表达方式,做一个好的拍卖师要有些基本素质和要求,比如语言能力,对节奏把控的能力等。
“我觉得拍卖师在拍卖台上就像一个话剧演员,表演是为剧情服务的,而我们是为拍卖服务的。特别是在艺术品拍卖上,舞台感很重要。在拍卖过程中不管语速快还是慢,必须吐字清楚。强调语言,不能太随意,有腔调在里面。”
拍卖行业对拍卖师的形象、上台的步态以及语言程式都做了规范。对于这些,吕笑锋并不认同。“我从来不会效仿,比如说,规定拍卖师的手势应该是瓦楞手,但是手势可以很随意的,为什么非要有限制呢?”
他拿京剧打比方。京剧有严格的程式要求,但也允许有自己的风格。比如小生出场,走步、定格、亮相,一定是有规矩的。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最后亮相的方式区别于规范的模式,却自成一派。“行业需要有一定的规范,但允许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这样在拍卖的时展现的是多元的,更加生动。”
学表演出身的吕笑锋有良好的舞台感,站在台上的时候,他的身体状态和语言状态能够自然地调动起来,加上肢体动作的配合,逐渐形成了他个人的拍卖风格:热情、给人信赖感。
除了热情,节奏的把握是吕笑锋能在台上游刃有余的法宝。“我一定把握一个原则,没有达到委托人的保留价前我绝对不会兴奋。超过了保留价我就会逐渐把情绪调动起来,调动情绪的方式是快和慢的结合,激越与快速的结合。”
“比如一件东西的保留价是8万,我会6万起拍,留更多空间给现场的人。6万,谢谢您,有加到6万5的吗?6万5、7万、8万,这个过程很平和,没有惊喜,没有兴奋,就是一个传达。达到8万的底价时,可以落槌了。如果底下还有很多人继续追,我就会慢慢提高热情,带动大家。谢谢您这位小姐,感谢您对拍品的亲睐,您很有眼光,9万有吗?慢慢把情绪调动起来,直到多个竞拍人变成一个两个竞拍人的时候,我会变成另外一种状态。10万,10万一次,10万第二次,然后我的目光看向另一个人,把气氛调动起来,最后,可能另一个人拍下。谢谢您,11万成交。”
因为喜欢,所以愿意
“我不主张拍卖师在台上过分调侃和开玩笑,我主张轻松随意,甚至有时候拍到高兴了我会从台上走下来。”
“三湘第一槌”的美誉对吕笑锋来说是压力,“我会很注重每一次拍卖要表达的东西,我绝对不会拿自己的清名开玩笑。当然,这个过程里我也开心,很享受那种尽心尽力的状态。”
在吕笑锋看来,拍卖是个微小的行业,在国民经济里面占不到份额。“我觉得它就是一个商品交易的特殊方式,被拍卖法规范,不可能有轰轰烈烈伟大的明天,没有更多的市场来展现,但也不会完全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把自己做好,说要做强做大,是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全面。可能我的观点很多人不认可,但是我认为是这样。”
尽管如此,被问及为什么还会一直站上拍卖台时,吕笑锋满脸都是骄傲。“因为喜欢,所以愿意。拍卖的优势是公平、公开、公正,尽管委托人有最低价格要求,但是最后出来的结果可能出乎意料,这是悬念。改变传统的一对一的交易模式,不再是单纯的商家出价,客人议价的方式,自己可以发现价格,同时具备良好的宣传效应,这两个功能是拍卖让我喜欢的原因。”
拍卖已经成为吕笑锋的一项工作技能,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拍卖曾经是我的职业,现在对我来说只是我很多工作中的一种,如果做某一个艺术家的经纪人我会更乐意,不仅可以把作品经过我的宣传包装获得更好的市场价值,而且我能通过对艺术市场的感受提出建议,把机械的宣传工作换成艺术创作。”
现在的吕笑锋更多地出现在慈善拍卖会上,他坦言喜欢那种平台感和成就感。在表达爱心的同时,把湖南本土的艺术和艺术家推广出去,让文化来关心慈善,让更多人来关注。
“我做慈善拍卖不强求一年做多少,但是心意要到。有能力帮人家就帮一下,能做点好事就做一下,只有帮人家才是真正让自己开心的行为。这不等于按照俗语说的成功,我得到的是心灵满足。我认为按自己的思路想法去工作生活的人就是成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