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工业遗产,未完待续

(2014-03-10 10:31:05)

工业遗产,未完待续

撰文 王畅

 

无论是大跨度的苏式厂房,还是无梁楼盖,或者纯粹的清水砖墙,这些工业遗产在镜头前昭示着一种工艺美学所带来的特色美感。

在上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的时候,湖南省商业物流公司仓库是湖南省内最早、规模最大、物流最丰富的货运仓库之一,但是随着60多年的时光变迁, 这里已经沦为了城市高楼和施工工地中的一片孤岛,而今年,衡吉铁路将会从此穿过,这也就意味着,这处长沙现存的解放初期的工业仓库建筑群同样面临着不可逃脱的拆迁命运。

与其说工业建筑是一种文化载体,更不如说它是一种使用者情绪情感的依存。

在仓库生活了40多年的一个看门人向记者说道:“拆,肯定舍不得,因为在这里工作啊,生活啊,学习啊什么等等,小孩也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这是国家要建设,必须要拆它,这也是没办法的。”

有很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工厂走出来的人,这样一个工业建筑的每个角落都承载着老工业区居住人群的记忆、情绪和时代烙印,印刻着那些走出工厂区的人们父辈的痕迹,工业建筑,成了工业区——这个上世纪特殊的社会聚落中最能体现人的温存情感和记忆的地方。

城市的工业建筑遗存日益丰富,为城市开发改造提供了大量的空间,可说是多姿多彩,

像长沙的789就是由老曙光集团改造而成,现在成了文化、艺术、商业的热区。

老企业厂房的落幕,并不代表着消失,它们用另外一种方式正在重生。工业遗产一直都是“未完待续”。本期芒果下午茶,请到了数位专家学者来谈谈“长沙工业建筑遗产再开发与利用”。 做这样一场沙龙,是为了展现工业建筑的这些特点给更多的社会人群,让大家了解并开始关注长沙的工业遗产与工业建筑。

 

芒果下午茶:

主题:长沙工业建筑遗产再开发与利用

参与人员:

欧雄全,法国SCAU设计公司高级建筑师

黄磊,壹画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王蔚,清华大学住宅与社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彭义,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博士

话题一:目前,长沙工业遗产发展的状况?   

     黄磊:大家都知道长沙作为湖南省省会,并非资源型工业城市。长沙早期工业的发展,多依托铁路和航运,因此大量的工业建筑依托湘江航运分布在滨江沿岸区域,如裕湘沙厂、长沙锌厂、岳麓化工厂、天伦造纸厂、长沙市物资仓库等;或依托铁路运输分布在铁路沿线,如长沙肉联厂、长沙机床厂、长沙重机厂、长沙保温瓶厂等。

在这种大的分布条件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工业遗产得到了有组织的保护性更新,这些项目多分布在长沙的滨江区域,如裕湘纱厂、天伦造纸厂、八道码头和南火车头广场等。这些更新主要由政府牵头完成,多改造成城市公共设施或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工业建筑的遗产价值在得到较全面保存的同时,也存在功能更新指向不明,被保护建筑沦为“城市雕塑”的情况。

同时,也有一些由开发商牵头的工业遗产更新。有的更新目标指向新型服务业的发展,如曙光798,在原长沙曙光电子厂的部分厂房中,集中组织了汽车展示与销售、婚纱摄影、高端商务会议等功能;有的更新目标则指向居住区开发中的公共配套,如长沙万科紫台项目则是在原长沙机床厂的原址上,将第七车间改造成为了集销售、展示、会务的一个综合功能空间。这类工业遗产的功能更新,能够发挥出开发商的高效率,直接针对市场,创造出较为有活力的空间,却也存在更新呈现片段化,遗产的整体价值缺失,遗产的公共属性被剥离,等一系列问题。

最后,还有大量的工业企业,自发性地转租给其他小型生产企业、一些被出租改造用作商业、餐饮等其他用途。这类自发的再利用实践整体水平较低,体现出合法性欠缺、开发无序、基础设施欠缺等一系列弊病。

 

王蔚:长沙的历史或者说工业历史等都还是需要一些资料的补充,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会愿意寻找这些东西的。

 

话题二、对长沙工业遗产的发展有何建议?

欧雄全:在长沙古代工业遗产大致可分两个类型。一类是分布在都市区域的具有漫长发展史、且还在生产的工业企业,如玉和醋厂。像这样的前工业时期的工业遗产,可通过政府的激励机制,引导其将有形无形的资产纳入企业的产业价值链中,通过保护企业的建筑遗产,进行企业文化的集中展示,强化其品牌价值的塑造,使得企业文化和企业生产相互助长,打造出如“火宫殿”一样的地方品牌。

另一类则是则分布于长沙城区周边各个卫星城镇之中的古代矿业遗址:如生产陶瓷为主的铜官镇、以水泥生产为主的坪塘镇、以麻石出产的丁字镇、以磷矿开采为主的永和镇、以煤矿开采为主的煤炭坝镇等等。针对这些古代矿业遗存的更新,应立足其区位特征,纳入到“城镇化建设”的宏观框架中,对土地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进行整治的同时,努力发展生态恢复、次生湿地维护、文化产业发展、复合型旅游开发等多样的开发模式。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寻找自己的合理定位,做到快速高效的产业转型,助其卫星城市提高核心竞争力。

 

王蔚:回到长沙这个山水洲城的美丽城市,可以发现它具有与北京不同的自然环境资源,城市的尺度空间比较宜居,但是长沙的工业建筑分布比较分散,并不像北京那样聚集,这在再利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来北边的裕湘纱厂和船舶厂一带可以切合长沙山水洲城展开一定有规模的修复,形成有规模性的城市滨水工业建筑遗产文化或创意园之类的开发模式,但是很可惜,已经消失了……“一洲两岸”作为长沙最为重要、集中的城市公共区域,也是最能体现长沙城市山水洲城格局。其中围绕“一洲两岸”散布的工业遗产可以增添许多与长沙城市历史相关的文化特质,丰富市民生活中的文化意蕴,有助于城市建立易于识别的特质景观,强化长沙“山水洲城”的城市之美。审视已有的湘江风光带的整体规划,可以把工业遗产的更新作为滨江风光带整体功能完善的机遇——积极将遗产的再利用整合到滨江带的城市公共休闲的功能之中,提高在滨江建设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建立滨水带各个功能结构的有机关联,达到优化滨江带功能的效果。

彭义:城市展览中工业建筑再利用的优势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展览的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较大,有利于普通市民加深对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基本认识和了解。其次,城市展览容易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从而有利于各方工作的协调和手续的办理。第三,城市展览一般有专项的资金支持项目,拥有比较充裕的资金准备,也拥有专业的策展团队和建筑设计团队,改造与再利用的执行度和效率比较高,改造的工程质量也可以得到保障。最后,城市展览既对工业建筑区块周边的城市复兴起拉动作用,也对城市文化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城市展览也是这些工业建筑获得新生命的途径之一。然而长沙的发展则没有注意到城市更新所带来的高效率推广,相应的工业遗产发展方式还略显简单,希望上海等城市的展览能给长沙有所借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