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人人皆有良知,个个做得圣贤

标签:
文化 |
王阳明晚年说:“吾平生所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梁启超说:“他的学问像打药针一 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这剂药针即使今天,仍然有着正人心的功效。
在王阳明看来,一个人要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像尧舜一样创造帝王的业绩,也不需要像孔子一样作万世师表、开千秋学统,只要心中纯是天理,那么不管他是农民还是小贩,他都无愧地是圣人,他的平凡并不遮掩他的伟大。这样一种“圣人”观,把道德性作为理想人格的唯一本质,使理想人格成为百姓日用中可以实现的思想飞跃。由是,致良知成为深入亿万民众心灵并发生作用的力量。
王阳明:人人皆有良知,个个做得圣贤
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阳明先生的王守仁提出“致良知”影响深远,他一生致力于正人心、救时事,知行合一,为做圣贤,一生传道授业解惑,收学生无数,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樊树志是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对明代历史研究极为深刻。明朝历史中最为绕不过的就是王守仁。樊树志谈起王守仁,对其“知行合一致良知,人人都可成圣人”的思想十分称道,因为“他的思想正是我们现代所需要的。”
良知长在心中
王守仁从小就立志做圣贤,功名利禄对他来说都是浮云。于是他一直追寻着他的前辈朱熹,想要找到“理”所在。所以就了有很多著名的历史典故,比如 “守仁格竹”。
樊树志说:“宋代的儒家强调‘理’,‘理’是存在于宇宙,外在于人。”所以王守仁一直借助外力在寻找这个“理”。有一天,他去杭州一个寺庙与老禅师聊天,突然他问老禅师,“你有家吗?”老禅师答曰:“有。”他再问,“家中何人?”“母亲”“你想她吗?”禅师迟疑了,出家之人思念世俗之事,则是罪过。但他还是低声回应了,“哪能不想呢?”王守仁顿悟了,想自己的母亲没有错,这是人的本性,这就是良知,良知原来在心中。而他一直寻找的理就是良知,就是在心里。但此时的他似乎还没有完全参透“良知”的真正意义。
于是有了后来的贵州之行。当年宦官刘瑾当道,王守仁弹劾他,遭到了报复,被发配到了贵州。贵州当初是属于那种荒蛮之地,那里没有书看,也没有人说话,所以他就开始慢慢思考以前读过的书。王守仁为了找到这个“理”,十余年间不间断地寻找,沉思,走遍五湖四海,却始终不见它的踪影。为了冲破这最后的难关,他制作了一个特别的石椁,每天除了干活吃饭之外,就坐在里面,沉思入定,苦苦寻找“理”的下落。终于在贵州那个穷山僻壤的地方,找到了“良知”所在。
“良知作为人存在的根本,它是生命的本源,是存在于人心灵当中的天地万物的纲,放在现实生活中来说,我们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要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不过这个付诸实践的过程总是会受到外界事物的打扰,人的五官四肢是无时无刻不在同外物打交道的,假如被这些外物所引诱,只管满足和追逐欲望,那么本质就会被掩盖,人的生活就偏离了良知这个根本,人也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就是一个“致良知”的问题。后人将他参悟的思想记录在了《王阳明(王守仁)全集》中。”樊树志说,“如果王守仁没有这样的经历,他也不会有这样的思想。”
王守仁所悟到的“良知”在人内,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明朝是一个奇葩的年代,宦官当道。朝中刚刚将刘瑾除掉,又有一位叫做江彬的太监当道。他也非常讨厌王守仁,于是派人过来为难王守仁。他们想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办法就是每天到王守仁的府邸骂他,逼他杀人。结果,王守仁不但不反击,反而对那些骂他的人以礼相待,天冷给他们衣穿,饿了给他们饭吃,病了给药,死了给棺材。最后那些人都觉得王守仁是好人,自行散去,再也没有人愿意去骂他了。王守仁当时就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对善恶的区分,而这个区分就是良知。每个人心中都有善良,所以他们才会懂得人之好。良知在心里。”
凡夫可为圣贤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守仁最后一次平叛后,身体已经不复当年,他感到这将是最后一次面对自己的学生,他把学生钱德洪和王畿喊到身边道别,留下这流传千古,至今不衰的心学四决。
樊树志认为,“人人皆有良知,个个做得圣贤。王守仁提倡良知是存在人的心里,只要找到了良知,每个人都能成为圣贤。我们不必崇拜圣贤,自己也可以成为圣贤。他所提出的思想更加平民化,为老百姓所能接受,每个人都能成为圣贤,能够发现内心的良知。他强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要你能做从内心到身体都能做到有良知,那么你就能成为圣贤。”
“王守仁提出的‘心学’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良知’和‘致良知’,它的大意是:良知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不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良知是一个人本心的表现,通过良知一个人自发而本能地知道什么为是、什么为非、什么为善、什么为恶;从良知出发,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至于在实际的人生中,许多人成为不了圣人,是因为他们受到自己私欲的蒙蔽、不能发现和体认自己内心的良知;‘致良知’就是指一个人自觉地去意识良知作为本体的存在、与此同时在生活中将内心的良知对他的指引勇敢地实践出来;‘致良知’,就是指一个人凭借良知的指引去‘省察克治’、‘胜私复理’、成为儒家理想中的圣人。”
王守仁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存在于人的心里面。所以,寻求这个良知就需要静坐,需要思考,慢慢发现自己内心存在的良知。王守仁主张顿悟、静坐,才能领悟到心里本来存在的良知。他的思想强调“学贵得之心”。
“我们需要做到致良知就必须真正悟出的道理。读书、修炼、静坐,都是可以让身心回归到本心。王守仁当年也是这样。”
樊树志说,“中国传统思想有很多现实意义。思想这个东西,本来不像造房子,修铁路具有这样的现实作用,它是对人潜移默化的所起的作用,王阳明的思想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