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义: 拯救时代人心的至刚力量

(2013-04-07 13:56:05)

拯救时代人心的至刚力量

Justicethe strong power to save the weak times

       义: <wbr>拯救时代人心的至刚力量

 

提到“义”,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升起一种激昂与温良的情怀。或许,文脉的断层和国运的变迁让中华文化的传承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更加值得关注的社会现实是:许多挑战伦理底线的极端事件已经让很多人质疑“义”之焉存?正义真的缺席了吗?

我的回答是:“人在,义在;人性存,大义存。”

应当看到,“义”所蕴含的价值主张、生命态度和理想主义,在历经数千年的跌宕起伏之后,依然砥砺其气,铿锵前行。抚今思昔,愈觉珍贵!

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大义凛然,见义勇为,“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形态中已经凝聚成一种至大、至刚、至强的力量,对于我们今天日渐柔弱颓靡的世风而言,更张显出一种强大的正能量和无限的崇高感。            

追溯义的源流,我们会为中国历史上那些“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伟大人格所震撼和感动,那是一种为正义而牺牲的血性、决心与大气,那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无私、公正和大爱。

从荆轲刺秦、赵氏托孤、田横和五百义士、刘关张,直到文天祥、谭嗣同,还有今天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平民英雄,“义”通过每个生命的践行和弘扬,将人性的美好与灿烂,展现得淋漓尽致。千百年来,那些蕴含“义”的仁人志士,充满人格魅力,具有动人心弦的审美感。

“义”的真正内涵,并没有它外在显现的那样富有故事和传奇,但在整个中华文化价值系统中却举足轻重。

何谓“义”?汉代刘熙说:“义者,宜也,制裁事务使合宜也。”也就是说,我们的念头、言行合情合理合法,就称做“义”。所以,义是公正合理的道德行为。

义的核心精神源自“公心”。抛开个人私心,放弃个人利益,一切只从“公心”出发,方可以言“义”,甚至可以为公而放弃私、牺牲私,方可以言“大义”。 

孔子对“义”是很欣赏的,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义不为,无勇也。”

孟子好“义”,到了极致。他认为“义”发自人性的“羞恶之心”,并且振聋发聩地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由此可见,孟子将“义”的价值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管子则率真直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廉耻,于今尚在否?对比一下中国的古今文明程度,抛开物质层面,只看精神道德领域,我们除了扼腕长叹以外,唯有唏嘘无言!

连御风而行的道家神仙列子,都重义如斯:“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

大儒董仲舒有一段精彩的论断:“仁者爱人,义者正我。”“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老董认为“义”是自我修养的根基,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行的标准,所以,他说:“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人弗予为义。”可见,正人必先正己,不要老是拿镜子去照别人,要拿来照自己。这是告诫我们要高度自律和自省。

从整个社会的系统来看,正义是“义”的最高阶段,在现代社会,要达到正义的目的,就必须让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权等核心价值观走向主流,走进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天地有正义,社会有道义,国家有公义,人间有情义,做人讲仁义,助人需侠义。义,堪称为中华价值系统的关键词,

对个人而言,义是修身的关键,所谓:“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对国家而言,义是存亡的标志,所谓:“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利也。”用义来衡量我们和我们的时代,我们不难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义与利如何实现一种有效平衡,始终是我们时刻要面对的永恒的伦理命题。

中国,因为有了“义”作为文化的根基和脊梁,才能历尽千秋万世,依然傲立于世界之林。在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上,义的价值必将绽放出新的光芒!

“活着,就要用你的名字去担当!”无论社会如何冷漠,我们每个独立的生命都应当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人做起,让我们为一份“义”的担当和践行,而实现一种“人之为人”的生命意义与良心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