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的鱼与熊掌

(2013-04-07 13:46:46)

孟子的鱼与熊掌

孟子的鱼与熊掌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十多岁时,在教室里跟着老师铿锵有力地读这段名言,并没有察觉到其中的深意,擅长雄辩的孟子,轻而易举地就用“熊掌”和“鱼”这对舌尖上的美味,卸下了在“生”与“义”之间进行选择的沉重与两难。

 

    在现代人眼中,生命的重要性,或许不是富含胶原蛋白的熊掌可以类比的,但舍生取义的观念,却已经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义”是需要付出和牺牲的,相对“仁”的和气宽容而言,“义”是一个更为决绝也更为悲壮的字眼,例举几个和义相关的词汇:道义、正义、义无反顾、舍生取义、英勇就义、见义勇为,还有“义士”,甚至“义肢”,这说明在大义面前,某些东西是必须割舍的。

 

    所以无论是在庙堂之上还是在江湖之间,无论尊卑,也无论老幼,一旦面临和“义”相关的选择,人人胸中都会充沛着一股“浩然正气”,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刚烈勇猛,谁都不愿意成为唾骂千古的“不义之徒”。

 

    遗憾的是,“义”这个词,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也随着集体意识思潮的转移,而被忽略和遗忘,缺失了正义感,我们面对跌倒在路上的老人,去扶上一把之前,心中都会先要忐忑一番,没了基本的道义观念,贪腐和假冒伪劣才可以横行到肆无忌惮的地步。

 

    从小就学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的大国国民,不能连这种基本的是非观念都没有。

 

    上升到国家层面上,讲究的是道义和正义,孟子敢于一巴掌把史书上的王侯将相拍在耻辱柱上:“春秋无义战”,他憎恶的是“上下交征利”、“率兽而食人”的统治者,这种道德高度,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间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群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由此而有了骨头,有了根底。

 

    正如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写的:“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国家不能没有正义。经历了百余年外侮时代的中国,依赖的正是这股对正义的坚守,才得以重新“屹立于世界国家与民族之林”。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这样一句令无数人充满希望的话语,言犹在耳。

 

    在民间,“义”更是成为了人人都乐于遵守的一个基本规则。老人们往往用这样的语句,来高度评价他们心目中的好人:“这人义道!”而他们评价的对象,几乎无一例外是勇于付出且乐于付出的群体领头人。

 

    在历史上,“义”一度成为民间自发型价值认同的基础,甚至成为江湖与庙堂之间相互承认的价值前提。在小说和戏曲的渲染中,人人都期盼自己能得到几个意气相投的好兄弟,甚至连皇帝都是如此,人们不惜虚构出“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而三兄弟中的关羽,也在民间对“义”广泛认同的这个大背景下,由历史上的凡人,变为朝廷公开祭祀,民间广为崇拜的正义化身——关圣帝君,有几个中国人不曾为这样的故事感动呢?

 

    没有“义”,江湖是不存在的。

 

    诚然,这都是传统的“义”。今天我们重新梳理这一段历史渊源,更希望从中抽取出“义”的“合理内核”。

 

    我们期待这样一种态度:追求公平与正义,塑造新的“义利观”。毕竟随着社会的发展,义利之间,不再是绝对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早已证明,一个正常的社会,在物质充沛的前提下,整体道德素养也要健全得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才是正理。

 

    守义逐利,两者得兼,何乐而不为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