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钢的佛画世界

标签:
杂谈 |
谢晓钢的佛画世界
撰文
三月,谢晓钢在湖南省美术馆举办了佛教文化书画展,展出了这三四年间自己创作的200多幅作品。以佛教文化为题材的画展,在湖南还属首次。走入展厅,净素清雅的画作,使观者心中油然而生一种美善。这也是谢晓钢自费举办这个画展的用心所在。
谢晓钢的佛教题材画作,继承了中国传统国画的精髓。中国佛教绘画历史悠久,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进入佛教题材绘画创作的盛行时代。谢晓钢对中国佛教美学思想进行了多年的梳理和实践,创作了三宝三圣、观音十八变等一批弘扬佛法禅宗文化的作品。
在客厅的正中央,一进门就会看到三大幅“西方三圣像”,色调上沉郁、古朴而庄重。三尊像从头上的发丝,到身上所披衣物的纹理、着色都十分精细。这不仅是对一个人画工的考验,更重要的是心性的磨炼。心必得沉静下来,心细,眼明,每一笔都磨着心,雕着性,炼着定力。所以作画本身,就成为了一种修行。
几年沉浸在佛教题材画的创作中,让谢晓钢的心境也有很大的转变。心能够逐渐沉潜下来,不与他人争比,而自有一番天地任自由。作画时的心态也与创作花鸟、山水和其他人物不同,首先要在内心中生起一种恭敬和尊重,如同佛、菩萨、罗汉就在眼前。如此沉下心来,不着念头,一心恭敬,才能笔到,神到,如有神助。
抱着这样的心态,创作前,谢晓钢研读了大量的资料,他的家里收藏有《佛教诸尊全图》、《佛教百科大全》等书籍。因为一幅佛、菩萨的形象装扮是很繁复的,从头到脚,每个细节都要做足了功课才能动笔,线条也要求工笔很细。在《佛教诸尊手印》的书上,详细画有各类佛、菩萨的手的姿态,手上握的是何种法器,“都是有规矩的”。
这样的创作,要在有限的发挥空间中,点出神韵,是件难事。里间画室的墙上挂着一幅“燃灯古佛”的画像,脸孔线条硬朗分明,如同刀刻上去的几笔,双眼凝然注视着眼前的一盏青灯,火焰极妙,透着股力量盘曲旋转向上,与苍劲坚毅的面容相映,燃灯古佛的神韵悄然而生。
在这批佛教题材创作中,有一批罗汉画像,各个形貌各异,神采不同。有长髯须眉、慈眉善目的骑象罗汉,有样态俏皮、让人忍俊不禁的开心罗汉,也有眉心紧锁、双目圆睁的芭蕉罗汉……一位罗汉的姿态颇为抢眼,盘腿而坐,双手托天,如同仰面大笑,观者似能听到他震天的笑声和盘绕的回音,令人心胸大开!谢晓钢说,八百罗汉形象不拘一格,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大。谈到创作形象的灵感来源,谢晓钢说:“把普通百姓的神态反映在这张白纸上,那菩萨的神态也就自然生发出来了。”
书案上,是谢晓钢正在创作的《醉美图》,画面上一个身姿丰美,双眼微张,熏熏然陶醉的美人,线条简单,颜色淡雅。画上谢晓钢用赵体题有:“应该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可珍贵,美来自内心,它总是会发光的。”谢晓钢说:“美,不光是外在的美,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和谐。”与人物的沉朴淡雅,相对的,是他喜画的牡丹图,极尽绚烂,如同定格于盛放最灿烂一刻,谢晓钢喜欢牡丹的旺盛生命力和美。
对谢晓钢来说,菩萨、牡丹、山水,从外观看,美的形式虽有不同,但所含蕴的内核却是相通的,就是“真善美”,这也是谢晓钢创作美、传播美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