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皋:嘉孺子而近赤诚

标签:
杂谈 |
“你沉重过吗,你思考过吗,你反躬自问过吗,你有这样的深度吗?这点轻盈的东西是灵魂的东西,精神的东西,扬起来的东西。”
蔡皋:嘉孺子而近赤诚
撰文
蔡皋老师是海内外知名的绘本大家,绘本即图画书,这种寓图文于一体的picture
在蔡皋老师府上,我们领略了这位艺术家蕴藉深厚、自由纯净的精神世界,这对于年轻的我们而言,实在是难得的澡雪心灵的机会。
春插秋收,砍柴担水,无非妙道
我们带去了一份网友整理的蔡皋作品目录,收录了她自1979年来编辑和创作的几乎全部作品,有好几十部之多,蔡皋老师很是讶异,继而高兴,随口给我们讲起了这些作品的背后的故事,讲到得意处,她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一连串笑声中,身子半仰到沙发上去,间或话题一转,从她嘴里又跳出来一两件轶事,或是一段名家谈美学的文字,听得我们目瞪口呆,之前准备的采访提纲压根儿没派上用场。
毕业于湖南省第一师范的蔡皋,因为“不听话,不愿给别人打小报告”,有过六年下放乡村的经历,在旁人眼中,从城市到乡村大抵是苦和累,可在她看来,乡村的青山秀水,无一不可入画,“全是一个好”,多年之后她创作《桃花源的故事》,“那些风景根本用不着写生呵,都在我脑子里转了很久了,直接拿出来用就是。”
后来回到城里,做了美术编辑,编图画书,读者大多是儿童,她喜欢儿童,工作却辛苦异常:“三个月编出一本书,回到家里,气都接不上来,我妈妈看了心痛得要哭。”
在别人已经准备退休的年份,蔡皋索性离开编辑岗位,一心一意画画。
她把三十多年来的工作分成两段:一段是做编辑,“为人作嫁衣裳”,一段是创作,“这是艺术”。人生的每一段历程,在蔡皋眼里,都是“好”,这个好,是一种心思,“心思一好,一切皆好”。她善画,文字通透精炼,写市井而无市井气,状物不絮碎,写人,能从纸面上跳脱出来:
“我外婆的故事有腔有调,有栀子花、茉莉花的异香,所以我的生活变得有腔有调,且有栀子花、茉莉花的异香。”
蔡皋的境界说来全不费功夫:已知春插秋收,砍柴担水“无非妙道”的人已存有一种念想,存有在生活艰苦中体味人生深层的喜乐的念想:“我的思想境界渐趋明朗,我的生活也日日是好日地好起来。”
历经淘洗见本真
提及人生中的重大改变,蔡皋老师念念不忘的,是她的日本友人松居直先生。
1983年,长沙市与日本滋贺县结为友好城市,一批来自日本的绘本辗转交到了蔡皋手中,已经是资深图书编辑的她,一眼就看出了其中价值所在,她汲汲不倦地学习,几次囊括了国内举办的美术出版物大奖,她的作品,也引起了日本友人的注意,绘本大师松居直,就是其中之一。
松居直已经是绘本界公认的泰山北斗,这位以“拯救孩子”为己任的大师,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绘本的编辑与创作之中,他对蔡皋作品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他从自己的稿费拿出钱来,盛情邀请蔡皋东渡日本交流学习。时隔多年,蔡皋对松居直先生的知遇之情丝毫不减,她几乎是用了咏叹一般的口气,评价松居直“好高贵哟,他也是有宗教情怀的人,深感自己受了(军国主义)欺骗,下决心改行,要拯救孩子!”
在交流过程中,蔡皋也领略了日本同行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日本出版人从策划选题到制作完成,最少也要三年,三年磨一剑。”相比之下,国内三个月出一本书的效率虽然也磨练了作者的手艺,但其中的粗糙与疏略,也一览无余。
蔡皋的作品在一衣带水的日本获得很高的评价,她和松居直先生合作的《桃花源的故事》,被书籍装帧大师杉浦康平誉为“中日合作的珠玉之作”,这册入选日本小学生国语教材的佳作,同样融入了中国和日本两位绘本大家三年的时间与心血。
艺术能够跨过国界,离不开她在画作中融入的思考,对于历史和世界的思考。
给我们讲述《点缀》这幅画的创作内涵,蔡皋一下严肃起来,眉关紧锁:“你沉重过吗,你思考过吗,你反躬自问过吗,你有这样的深度吗?这点轻盈的东西是灵魂的东西,精神的东西,扬起来的东西。”
反躬自问,她重复了至少两遍,另一个反复提到的词,是“淘洗”。
事事反躬自问,精准指向那些历尽淘洗的本真之物,这意味着自觉以时间为维度,澄净艺术与人生之路上的杂乱纷扰,对于艺术家而言,如此境界颇为难得,如果没有经历一番洗尽铅华的自我锤炼与反思,没有“致良知”的意愿与对生命的涵泳体悟,哪来的境界?
单纯且明净,响亮而放肆
一说到孩子,蔡皋老师的脸马上绽放成了一朵花,和孩子打交道,是一件乐事,她笑称自己有好几位忘年交,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可不止是为蔡皋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她早就把孩子率性的眼光与纯洁的心灵“化为己有”,看不出一丝儿沧桑或是世故的味道,她觉得生活就应该美好,快乐理应是人的天性,那些一天到晚“端起来”的成年人,忘记了自己的真我,用她的话说:“永远戴着面具难道好过吧?天天拉着一张脸,脸上的沟沟壑壑怎么会不多起来?”
她观察孩子,体悟童真,也做到了像孩子那样纯粹和天真。
同龄的老太太要么溺爱孙辈,要么天天为家务操劳,忙得直不起身来,蔡皋不,她用地道的湘语,说自己“天天看到小孩子跑进来,这是做娭毑做外婆得的路(占了便宜)”,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她的生活,都是她的艺术。
心怀童真的蔡皋活得自在,画得自由,一如作家何立伟描述的那样,“响亮而放肆,向外迸射出她心魂的灵光与才情,单纯并且明净。”
另一页倒有个标题:儿童节的事。一个憨态可掬的娃娃,学着立正姿势,然后又用手遮着脸笑,是的,这是写实,可是画上的神韵,自有根底在,你能一眼看到民间年画上那个大胖小子的味道,看到……我这只拙笔,真是形容不来,蔡皋老师瞧着哈哈大笑,她用手指着书柜中的一摞笔记本:“那里还有好多,我从八十年代开始,一直画这个,有时候洗衣做饭,突然有了灵感,就放下锅铲拎起笔来写写画画,这就是我的生活啊!”
是的,这位朴素纯真的艺术家,从来不曾忘记自己的理想,从来不曾扭曲自己的梦想,一如她在《遥望桃花源》一文中所写的那样:“我觉得人们永远不会终止对于理想的问路行为,会努力营造一种接近理想的生活空间。我祈愿我们能借造物神奇之手打扮平凡生活之种种,藉着明亮如桃花的光亮寻找梦中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