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企业公民在行动

标签:
教育 |
撰文 周凌峰
就在这一天,67位中国企业家齐聚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只为成立一个专业治理沙尘暴的NGO(Non-government orgiansition,非政府组织)机构,他们在此发布《阿拉善宣言》,阿拉善SEE生态协会随之诞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SEE的企业家队伍已经从首批的79人,扩大到今天的近两百人,这份名单囊括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众多顶级商业精英,他们在参与SEE机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强烈使命感与责任感,早已溢出单纯的商业伦理之外,成为企业家关注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举动。
企业家首先是企业公民
在阿拉善激情澎湃发布的《阿拉善宣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希望人与人之间更加友好和善,我们希望中华大地山清水秀,一片生机勃勃……我们愿意尽自己所能努力将这样的希望和梦想一步步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SEE是英文society(社会),entrepreneur(企业家),ecology(生态环境)的首字母缩写,意思很简单:企业家们将以自己的方式,对社会和生态环境承担起责任来。
SEE的企业家们在各自的行业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刘晓光、王石、柳传志、宋军、冯仑、张树新、张朝阳、马蔚华……8年过去了,SEE机构从最初关注阿拉善沙尘暴治理的环保组织,发展成为中国民间环保事业的重要力量,SEE的企业家会员们,在不断的公益实践中,一步步向着“履行企业公民责任”的方向迈进。
2008年,SEE取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咨商资格”,有权参加联合国环境方面会议。就在记者采访期间,SEE秘书长刘小钢女士还在为出席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作准备,而参与类似的国际环保活动,早已成为SEE的常规工作之一了。
让公益“规则”起来
按照人们惯常的想法,参与SEE的这些商业巨子们,只需将手头的钱捐赠出来即可,既满足了公众的需要,也实现了企业家们的公益梦想,但8年来,企业家们与SEE一同走过的风雨历程,却远非如此简单。
SEE机构成立伊始,就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游戏规则,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在2004年,企业家们的身家就已经达到2万亿之多,捐款对他们来说不是难事,但SEE有一项特别规定:只允许每位会员向机构捐赠10万元的年费,“你要多给还不行”。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确保每位会员对机构事务的投票权和话语权一律均等,平日里在各自企业“说了就算”的巨头们,到了这里,必须根据规则,平等参与SEE的大小事务。
平等不是虚言,SEE的会员没有“官民”之分,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一律竞争上岗,会长跟所有理事一样,不领薪酬,还得为机构事务担责,曾担任会长的企业家王石,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会长就是个受气包。”
饶是如此,企业家们仍然乐此不疲,因为这种在别处不曾有过的平等精神,让他们体会到了真正的“参与”,SEE机构会员的参与权、话语权、投票权一律均等,正是这一特色,使SEE成了培育企业家公共精神的理想国。
SEE机构的运作,一律根据数易其稿而臻于完善的《SEE机构章程》运作,严密的制度管理和程序化管理,杜绝了其他机构常见的各种积弊,由此形成的SEE内部治理文化,已经成了当代中国民间公益机构的典范。
在8年的发展过程中,SEE机构以其独有的公共治理模式,打破了公益事业“公而不益”的怪状,也为中国公益事业的专业化进程,提供了一个可供近距离观察学习的样本。
除了钱以外,还有企业智慧
SEE基金会的资助,细化到了为这些刚刚发展起来的组织提供行政经费,企业家们会去这些组织提供指导,传授行政管理经验,用SEE秘书长刘小钢的话说,SEE提供的资源“除了钱以外,还有企业家的智慧”,目的正在“将企业家的执行力转化为NGO的执行力”。
SEE经费中的一部分,还有约20%被用于“推动会员企业的环保活动”,比如鼓励生产空调的会员企业研发更绿色环保的空调,让做房地产的会员更多地提供精装房,因为那样会减少三分之二的装修垃圾。SEE会员马蔚华还在招商银行推动绿色金融,“不再向高污染企业提供贷款”,随着SEE脚步的迈进,环保理念日渐植根于更多的中国企业。
刘小钢告诉记者,SEE今年的关键词,就是“合作”,她期待SEE能够联合更多的基金会,更多的企业,更多有资源的机构,“从根儿上推动整个中国环保行业的发展”。
SEE机构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位怀抱着希望和梦想的人们,也仍然任重道远。
Q&A
《芒果画报》:从2004年6月阿拉善生态协会成立至今已经8年,您能否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刘小钢:SEE这8年来,企业家和秘书处团队一直坚持原先的理念,在阿拉善地区,以及在支持全国的环保组织这一方面,一直是非常坚定的,这八年我们做了很多事情,在这点上我们和所有的环保组织是一样的,就是对自己的信念、组织的基本理念是坚守的,任何情况都不会动摇。
从组织的治理来说,八年来,我们的组织架构越来越完善,企业家们的公共治理能力越来越强,这些都是机构平台上带出来的很多很好的东西。
《芒果画报》:我们注意到,SEE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推进和培育中国民间NGO建设,能否谈一谈SEE基金会如何定义自己的使命?
刘小钢:2008年,我们成立了SEE基金会,当时的初衷和出发点,就是在自己做的基础上,应该更多支持全国的环保组织,大家共同去推动一个大的环保理念。在这样的想法下,基金会就开始摸索,怎样更有效地支持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支持了很多的组织,我们支持他们实际的行动,我们支持他们领导人的能力建设,我们还做了生态奖,希望生态奖评选出来的一些优秀的环保人士,能够激发更多的人和组织投身到环保领域中间来。
芒果画报:SEE对这些NGO组织的支持包括哪些内容呢?
刘小钢:我们花了大量的资源,包括财力支持,我们的企业家亲自去到这些组织,去指导他们,甚至给他们传授行政管理经验,我们提供的资源除了钱以外,还有企业家的智慧,将企业家的执行力怎样转化为这些NGO的执行力。
《芒果画报》:SEE与各地的这些在具体行动的民间环保团队是什么关系?
刘小钢:我们和这些民间环保组织是合作伙伴,我们从来不认为我们是在资助它,而他们是受资助的对象。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大家都是在一个很有意义的价值链上,每个组织的功能都是不一样的,环境的改善,需要这个价值链上的所有组织联合起来,才能产生更好的结果,我们支持的所有NGO组织,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共同致力于环保的使命。
《芒果画报》:SEE这些年来也一直在向行业推手的定位发展。
刘小钢:我们的使命是非常清楚的,就是推动中国环保行业的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不是单独地资助某一个组织,我们的工作应该站在一个更加高的位置来看,SEE基金会应该从哪些角度为这个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才能够改变。比如说,现状是这个行业存在的组织很少,也很缺资源,人才极其缺乏,这三个问题制约了中国环保行业的发展,根据这些问题,我们设定了自己的战略路径,那就是通过我们的工作,在这三个问题上面,对整个中国的环保行业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