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撰文 张馨文
廖晓义,知名民间环保事业倡导者和活动家,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1996年开始推动公民参与环保,是第一位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的中国人。穿上旗袍,她可以用英文与外国政要侃侃而谈;换上便装,她又操着醇正的四川乡音和村民一起建房。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已经把生命“活透了”。
她的“乐和家园”的理想,是生态文明的乡村实践。这种披荆斩棘的开路活儿,必然意味着伤痕累累和被侧目而视。太多人放弃,太多人泼冷水。但是廖晓义如沐甘霖,快乐前行。
如今,廖晓义再次回到这里,为接待由中联部带领的“首届国际和平发展论坛”的参访团作准备。如此高规格的参访团,对大坪山来说,也许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廖娘”是村民对廖晓义的称呼。在山上的书院安顿下来后,第一件事,廖晓义就去探望那些她曾经最最熟悉的村民。走在乡路上,隔着田地,村民老远就喊着:“廖娘回来啦!”“回来啦,回来啦!”廖晓义操着四川话,和乡亲们挥手,热络地打着招呼。这里的村民,廖晓义十有八九都叫得上名字。
谢商明是乐和家园的骨干成员之一,木质的房子前年才刚建完,小院子很漂亮。“这样的房子住起来很安全,昨天还‘震’了一下,但是不害怕了。”全家人从头发花白的婆婆到年轻的媳妇,都称廖晓义作“廖娘”。廖晓义戴着大草帽,穿着普通乡民的衣服,和她们一一拥抱,热络谈天。
谢家房后,立着一排画有乐和家园宣传内容的展板,上面一步步的足迹,廖晓义如数家珍,明天她就要向中外来宾一一介绍。当年刚到大坪村时搭建的临时帐篷还在,在房屋建起来之前,廖晓义一直住在帐篷里。帐篷后面,是一个地震纪念园,廖晓义脚踩着满地的碎石片,背对着倒塌的房屋残迹,深深地叹了口气:“四年啊……”
这四年,廖晓义回到她阔别的乡土。像当年梁漱溟那批知识分子一样,深入乡村,寻找中国未来的出路。乡亲们也许并不明白廖娘想要做什么,混在村民中间,没有人知道这幅蓝图已然在她心中铺展开。
在央视“春暖2012——特殊的家长会”的节目上,云南姚安、河南兰考、四川开江、湖南炎陵等十个县的领导来到现场,邀请廖晓义去当地推广“乐和之家”项目。廖晓义也将带领着她的团队,深入中国老少边穷的乡村,真正从最草根的力量开始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进步。
心儿是年轻的太阳,坚定的琴弦
早上七点,半山腰上的这座书院还沉浸在一片寂静中。远处的山峰层次如水墨般分明,山气淡淡萦绕。面山而立,廖晓义感到了一丝平静与祥和。
前一天晚上,她还在组织村民排练迎宾的节目,直到晚上九点多,回到房间,还要准备向外宾介绍的英文讲稿。但是第二天她还是照例早起,一套峨眉明目操,一套易筋经,一套太极操,最后,还要随性地跳一支舞。前面的操还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但是舞蹈,就完全随她的心自由舒展翩跹。周围的人随口唱起了《相逢是首歌》,廖晓义马上随歌声轻舞起来,围观的人也情不自禁跟着动起来。“心儿是年轻的太阳,真诚也活泼……”廖晓义喜欢这句歌词,她回过头对记者说,其实还有一段,“心儿是永远的琴弦,坚定也执着”。
廖晓义说:“人的生命可以是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我做到现在就两条,一个是公益,一个是环保,公益让我们跳出自我,环保让我们回归大地,生命就打开了!”
离开大坪山,廖晓义又赶赴四川开江。她在颠簸的路途中还打来电话,为记者唱了一首《萤火虫》的歌:“怕黑的孩子安心睡吧,让萤火虫给你一点光……短暂的生命努力的发光,让黑暗的世界充满希望。”廖晓义说,这些社工就像萤火虫,燃烧生命,为世界带来光亮,无数的光亮汇聚,为世界增益光明和希望。
QA:开路者,就是要披荆斩棘
《芒果画报》: “乐和之家”项目在您看来,它的意义在哪里?
廖晓义:这项事业还是乡村建设,是再造乡村社会、复兴乡村文化的一种努力。社会向生态文明的转型要依靠草根的力量,有了“家”一样的社会管理,才能破解留守儿童难题。
第三,就是中国式公益,我们引领的是乡亲乡情回馈乡里,让回望乡村和故土形成一种时尚。这个很重要,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一脉相承到现在,有个城乡的途径,就是从乡下科举出仕,晚年要回到乡村做乡绅。今天也是,有资源有名望的人回家建设乡村,真正畅行中国式公益。
《芒果画报》:为什么乐和之家选择从“留守儿童”的问题入手?它与您生态文明的理想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
廖晓义:我一直在找回乡这条路的突破口,这条路特别窄,怎么把瓶颈冲开?就是让社工进乡来帮助留守儿童。一两个月的时间,孩子的成绩从不及格变成及格,性格从不说话到开朗。孩子缺少的是家庭的关爱,这个必须靠“人”来解决。
留守儿童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它关系到中国的未来。乡村是中国的根,乡童是乡村的根。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乡建也就解决一大半了,但终极目标还是通过乡建推动一种文明转型,现在是文明出了问题,必须朝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从乡村开始,乡村的建设从关爱留守儿童开始。
《芒果画报》:社工应该说是整个体系的重要环节,它发挥了一个怎样的作用?
廖晓义:社工有六个方面的工作,配合由政府担任的协调组,参与乡村联席会,连接城市爱心力量的亲友团,动员村民自我管理的互助组,组织娃娃团,建好社工站。再加上亲力帮扶孩子,就是“六加一”。真正的社工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希望用你们的平台呼吁一下,我们的力量太微弱了,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社工和志愿者加入我们。人太关键了,尤其是开始阶段。
《芒果画报》:开拓必然要面对挫折,遭受质疑,您一路走来,坚持的力量来自哪里?
廖晓义:开路就是要披荆斩棘!当知青的时候我修过路,那就是一片荆棘,你要开条路出来,肯定要到处划伤嘛。这不存在什么挫折,只是过程,就像今天下了一场雨,没有好坏,就是朝着目标的行进。
这条路是能走出来的,我们要让人看到希望。我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信心、信念,当然这一切都基于信仰,天地良心的信仰。因此我不会放弃。有多少人的辛劳集聚在这里,我没办法辜负这些人。
我的生活经验就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少替自己打算,上天自会帮你打算。做环保到现在,越来越放下了,完全按照我理解的天时地利往前走。当你没有自己的打算,就是顺势而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