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媒体”:让梦境成为时尚

标签:
时尚 |
文 馨文
如果梦境可以成为灵感的来源,创作变成了一件“闭眼即是”的妙事儿。在上海城市雕塑中心的这场“转媒体时尚艺术展”,策展人杨青青试图搭建这样一个梦境与现实、艺术与时尚自由转化的“梦工厂”。
展览现场,一个个忽明忽暗的影像,就给人如游梦境的体验。参展的影像艺术作品类型多元,参展的均是来自中、法、德等一直在当代艺术领域进行前沿探索的艺术家。每幅影像作品前的桌子上,都摆放着一个时尚的服装设计造型,与影像作品呼应。既映照出原作本有的韵味,又可隐见设计者的心思,同时激发观者深浅浓淡的体验。杨青青将自己对作品的灵感,转化成一种质感。“‘转’的方法会让创意的过程变得简单,俯拾即是。”杨青青说。
杨青青:玩转灵感的人
杨青青,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教授,时尚艺术工作室领衔设计师,曾赴法学习、创作六年。
杨青青在上海戏剧学院教一门叫时尚创意的课程。她会让学生趴在桌子上睡觉,然后从梦境中获得时尚创意的灵感。有个女孩子梦到一只八爪鱼一样的白色漂浮物,设计出了一件八个袖子的“懒人衣”。早上起来迷迷糊糊时,随便伸进两个袖子里,都会有很奇妙的效果。“‘白日梦’也是一种灵感,抓住这些无意识的碎片组合起来,会多出很多‘怪路子’,可能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创意。”
“转化”让杨青青的课堂富有生趣。今天,她把“课堂”搬到了大上海的时尚舞台。从九十年代初首次在国内提出“形象设计”的概念,到如今首次在国内明确提出“转媒体”的概念,无论作为设计师还是艺术家,“开创”似乎一直是她所青睐的。
对于这种“转化”,杨青青有自己的一番浪漫表达,“我经常把自己的某些灵感抓下来,可能是一首诗,一场雨,一片灯光,或是某个人对你说过的某句话,把它转化成一种元素应用在生活物品的设计上,让人在使用时,体会到那副画面带给你的感觉,你就完成了一种‘转化’的过程。”
就像时尚与艺术不能被完全区隔一样,杨青青对自己“艺术家or设计师”的身份也有些模糊,但是这种模糊恰恰为她提出“转”的方法,铺设了一条路径。她既会像艺术家一样,在下雨时躺下来感受天给地的“吻”,同时又能将这种纯粹个人化的感受作为灵感源,设计出走在时尚前沿的设计,完成从灵感到质感、艺术到时尚的“转化”。
《芒果画报》对话杨青青:
“转媒体”是一种方法论
芒果画报:怎么理解这个“转”?
杨青青:“转媒体”是一种方法论。这次展览呈现的“转”,是时尚与艺术彼此传递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从实体的东西中转换,也可以从虚的、下意识的东西中转换。这次展览,一方面是为时尚和艺术打开一条通路;另一方面,它也成为一个灵感的孵化器,孕育出时尚创作的灵感。虽然我对这些艺术家和作品都很熟悉了,但每次看到都还会有不同的感受,“转”出不同的东西。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芒果画报:设计师和艺术家如何完成这种转换?
杨青青:艺术可以成为时尚的灵感源,时尚可以被艺术借鉴,让它们更加有关联。二者并不冲突,而且会更有新意。当艺术家考虑的时尚因素多了,在做作品的时候,会更注重当下,更能被理解和欣赏,会无可避免地实现一些转换。丁乙的格子图案被爱马仕做成“限量版”,我站在大众的角度,开玩笑说,丁乙我怎么觉得你做的每件东西都像爱马仕的丝巾啊?艺术家的作品成为了他人设计的灵感源,谁不开心啊?这个世界如果多些灵感,特别是前沿探索的灵感被转化,将会丰富、亮丽很多。
芒果画报:艺术与时尚的这种转换,在西方应用的情况如何?
杨青青:德国有人提过“转媒体”,但指的纯粹是多媒体这些实实在在的转化体。从时尚向艺术的转化这个角度,现在几乎没有任何人提出来。这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西方,时尚与艺术的结合是很广泛的,就像以前我在法国一家很大的时装公司做设计师,我平时的工作就会去不断地看博物馆、影片展,去意大利采风,去伦敦看画廊,从中吸取灵感,然后去做设计。
芒果画报:“转媒体”会成为一个趋势吗?
杨青青:绝对会。(其实已经在广泛使用了?)其实都在转,只是没人把它提出来,没人把它当一个方法在用,没人让它成为一条顺利的通路。为什么是我提出来?就像九十年代初,上海的化妆业、发型业、服装业都很发达,但是没有整合起来,没有一个整体的“美”的概念,所以我提出“形象设计”。这是一种需求。
它是中国时尚科技的酵母
陈漫天:
时尚艺术家,“转媒体”时尚艺术展主秀策划人
一般的大众对艺术的鉴赏力都比较缺乏,很多人只注重它时尚的外衣,却看不到背后的艺术在里边。普通人不会有那种很深入的思考,他们只觉得音乐好听,图片好看就行。当代艺术它有一些批判的元素。我们时尚艺术还是主张一种流行元素。转媒体这个概念在国外就有,但是没有明确提出来。它是中国时尚科技的酵母,甚至可以转换为一件艺术商品。我在主秀中提到“Shanghai is female”,提到她的女性气质,上海作为时尚之都,气质就比较前卫,而且带有浓厚的商业化气息,具有浓郁的小资情调。
陆军:
数字水墨艺术家
“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受众面还只是一个小圈子,很多的思维方式和体系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脱节的,那么它如何跟大众和中国文化嫁接?如何与普通人的生活发生关系。“转媒体”本身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当代的艺术不能说仅仅是为了做艺术而艺术,还是要把它转换,让更多人感受到艺术的精神。无论是对时尚界,当代艺术界,还是观众来说都会从中得益。我作品中的转化体现在,我和钢琴家戴维布雷德合作时,不同文化的东西在撞击时会朝着人类共通的方向发展,而这种共通的东西会与听者产生共鸣,这种与大众的贴近的“转化”,不是媚俗,反而是一种提升。
陈秋林
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当代艺术家
“转媒体”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方法论。在上海这种文化艺术比较前沿的城市,正慢慢地把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艺术结合在一起,西方很多国家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生活和艺术其实是融合得非常紧密的。这次参展的实验短片《花园》,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快速的变化和人的生活状态、思想、人文的态度,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寻找他们的梦想。艺术转换直白地说,表达作品的方式是相通的。
马占东
纪录片艺术家
转媒体就是一个跨界和融合吧,时尚艺术化,或者把艺术的东西时尚化。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一种创新,挺好玩儿的。纪录片和时尚,表面上会有一种反差,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诠释出影片的另一面,虽然是庞大的主题,但是关注的是具体的个人,纪录片的拍摄也有个转的过程,现实没有那么美,你通过你的镜头怎么去呈现,这就是一种转换。艺术的联想可以把生活中的东西呈现给大家,用丰富的艺术手段呈现出来。把两个东西关联在一起,自己的能量越大,最终转换的效果就会越好,就像把两个石头沉到水里,小石头的涟漪就小,大石头的涟漪就大,视野更宽广的话,转化效果就越好。艺术也好,图像也好,他都是基于人的一种经验,你人有趣,做的东西就是有趣的,如果你无聊,看什么东西都是灰色的。这种东西,细心的观众会看到这两种东西的并置,会有一种新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