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的路径

标签:
文化 |
【策划】
当教育一而再再而三地受阻于那道看不见的墙,日渐偏离本该自在而行的通途时,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向着传统的人文经典回归。回归从来不是浅薄地复古,而是从传统的资源当中,寻找那些足以让我们明了教育安生立命之所的本真。
文 周凌峰
百年树人。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短暂而轻巧的话题。
古老的家训,先人的箴言,天性的呵护,教育者的每一分睿智都关乎一个健康自我的创造。所有大人首先都是孩子,我们曾经有过的高兴和苦恼,孩子们正在经历着,他们的未来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但却是需要有童真的想象才能一起创造的,诚如古人所言:“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或许成长之道,就在还原这本该拥有的天真吧。
重温古老家训
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推崇家教,“家天下”的中国社会,产生过诸多影响深远的经典家训,成为民族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精萃之一。
随着时势的变迁,传统家训中强调的尊卑有序,尽管随着社会的日渐开明日渐式微。然而,揉碎这些表面的形式,细究其内涵,仍然能感受到古老家训中蕴含的智慧。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这是北齐颜之推的家训,他所言的不过是常理,但越是常理,越经得起时间的打磨,而后凝聚成的精要,则涓滴浸润,以不绝于缕之势温暖人心,也照亮人心。
颜之推后人颜师古恪守家训,勤勉于学,终成一代大儒;颜之推六世孙颜杲卿、颜真卿,七世孙颜季明,无不勤于王事,史称一门忠烈。颜氏“素为整密”的家风传承数百年而不衰。
近代湖湘文化集大成者曾国藩,将家庭划分为四种类型:“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则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其次是商贾之家,其中较为勤俭的,能延续三四代。 接下来是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回归教育本源
近来有两则关于教育的新闻,一是某中学高三学生集体打氨基酸补充营养,一是有家长因为13岁的孩子不起床,激动之下,竟然将其掐死。以关怀的名义行愚昧之实,着实令人在伤感之余,倍觉困惑。
我们忍不住要发问:教化育人,所求的到底是什么呢?
论语里面记载了诸多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其中说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所谈的,同样是常理,在儒家看来,人伦才是教育之本,如果连基本的爱与温暖,都不能通过正常的方式表达,又何谈“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呢?
所幸,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向着传统的人文经典回归,这回归,绝不是浅薄地复古,而是从传统的资源当中,寻找那些足以让我们明了教育安生立命之所的本真。
有人选择了开设私塾,有人选择了推广传统典籍,也有人,将近代新旧之交的老课本重新发掘出来,再现教育本应拥有的细微宏阔之形。
这样的多元尝试,是值得认真对待的,在现有的固化教育模式之外,探索向温润的人格回归、向申舒的性灵回归,教化育人的古老内涵,或许能在这众多有识之士的推动之下,获得全新的、也是更为长久的重生。
呼唤个性教育
百年前,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令他忧心忡忡的,正是泯灭个性、扼杀纯真的教育方式,鲁迅经历过旧私塾、西式新学堂和日本专门学校,归国后任职教育部,谙熟个中情势,他洞中时弊的呼声至今仍能在人心中激起波澜,并非偶然。
时过境迁,如今教育的普及与先进程度,早已非复旧时面目,但日渐趋同的教育模式,和工业化大生产相差无几,纠结于教材、升学的教育,变异成单向性的应试技能培养,个性缺失,由是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对个性的呼唤,从来就没有中止过。
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就以儿子郑亚旗为对象,身体力行个性教育,在郑亚旗上完小学之后,他决定让儿子辍学,在家中单独开课。教材是郑渊洁自己编写的,全部是童话模式,
六年之后,郑亚旗从家庭私塾中“毕业”,虽然没有文凭,却丝毫不影响他成为一位能自立于社会的人。
郑渊洁的家教模式或许难于复制,但他的实践,却给处于困窘之中的家长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路径,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他们成为在阳光下自在生长的苗木,而非龚自珍笔下欹疏曲折的病梅,教育才有未来,孩子才有未来。
教化育人,根本在于探索恢宏人格的坦途,虽然探索之路往往荆棘丛生,但怀抱体仁之心,终能浇灌出焕发生命亮色的花朵,期盼更多矢志不渝的教育者们,不忘却孩子般的天真,滋兰树蕙,且歌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