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艺术的尊严
(2011-10-31 09:55:30)
标签:
文化 |
艺术形式贫瘠的时候,人们期盼多姿多彩;艺术形式繁华的时候,人们怀念简单朴实。在大众文化变得拥堵而浮躁的今天,小众艺术的纯粹和清新脱俗变得尤为可贵。
文 王颖娇
数十年前,一个戏台,几张小凳,微弱的灯光下挤满了热腾腾的人群,几出耳熟能详的戏文早已被台下的倒背如流,但这些都阻挡不了人们欣然前往的心情。那时的中国,戏剧是大众的,却是单纯的。没有一个叫伪艺术的词语,也没有一种被形容为庸俗的文化。如今,戏台早已消失不见,观众看戏都会跑到一个叫电影院的暗盒子里去看,文化变得摩登却浮躁。
还有一小部分人在捍卫着从前的艺术,抵抗庸俗文化的侵蚀和现代社会的挤兑。
戏剧中国的焦虑症
社会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绝不仅仅是把“看戏”变成了“看电影”,还有拍客、播客和VCR——你可以当观众,也可以当主角,无非是他拍还是自拍的区别。
于是,现在的中国,天天上演新戏剧,小众演员,大众演出。戏码很多,“美美炫富秀”,“我爸是李**”,“恶搞某珠格格”……大批粉丝围堵在一个叫互联网的西洋镜里东瞧西瞅,脑袋挤破只为撇到角落一幕。所有的人都在大喊大叫,前呼后拥,却很少有人冷静地考虑它的意义和价值。今朝有酒今朝醉,图新鲜,图快活的文化膨胀方式,使中国患上了严重的文化焦虑症。
一方面是停不下来的脚步,一方面是需要安慰焦灼的内心,中国的大众文化在两面的夹攻和炙烤下显得尤其轻浮和飘渺。大众文化到了商业社会,批量性,消费性以及极具传染性的特质使其与上世纪贵族崇尚的精英文化背道而驰,它的优点和缺点本不一而足。但在一个浮躁社会的浸染下,大众文化的庸俗被暴露无疑。
所幸的是,有大众的消费文化就用小众的观赏文化,戏剧便是其一。无论多快的发展速度都无法磨灭中国戏剧的悠久历史,即使它已被挤入一个狭小的空间,仍焕发着耀眼的光芒。它不聚众,不凑热闹,不跟风,不浮夸,它抵抗一切摧毁它独立精神的压力,抵抗一切与它气质不服的侵入。当世界充斥着掩耳盗铃的谎言的时候,它仍然在自己的世界里发出最真实的声音。小而有力,简而深刻。
可以平易近人,但绝不流于俗套
在这个大众文化的社会,一小群人的清高和孤傲造就了小众的戏剧文化。那些戏剧家弃快餐一样的社会如敝帚,在浮光掠影之中努力抓取反映社会形态的一帧并放大放远地寻根探究。没有浮躁、浅薄和功利,他们仰视苍生,却俯视社会。
在他们眼中,社会缺乏真相,气氛太过浮躁。真实、理想,价值,意义,放于社会,这些也许都有些虚无渺茫,但在戏剧中却非妄想。当真实的人生在现实的社会里被避无可避的残酷磨平了棱角,在戏剧这个亦真亦假的舞台上疯狂地呐喊也未尝不可。不用为不合时宜的态度买单,也不必为不可抗拒的庸俗低头,可以想象理想的人生,也可以表演美好的世相。在戏剧里,有一种气质叫纯粹,有一种精神叫坚守,有一种情怀叫超越人生。
戏剧的小众性注定了它不能为“消费文化”做贡献。一部分人,一部分思想,在一部戏剧里扩散,发挥,成为一种叫理想的气息,始终弥漫在社会的一个角落。它不断抵挡着来自外界的“眼球效应”,用坚守的力量维护它独有的存在形式。它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但是它没有票房之争,也没有全球热映。
也许你会在热闹的电影院里因为情节的跌宕起伏而不断变换你夸张的表情,也许你会在安静的音乐厅里因为优雅的弦乐而沉迷其中,但如果你在戏剧院里,一定有着深邃的眼神,沉思的面容——所有的戏剧都是生活,它不容你以旁观者的心态事不关己地一笑而过或一时触景生情,感同深受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与市场相处的方式
在所有的戏剧人心中,戏剧的神圣感绝不亚于宗教徒对宗教的崇拜。戏剧会有自己的教义——小戏剧里有大社会,会有自己的仪式——如果把剧本饰演得像生活,会有自己的信徒——那些追溯戏剧的剧作者、演员和观众。
原本戏剧圈子就是一个完整的信仰圈子,它独立坚韧,它的戏剧精神和气质熏陶着圈子里的每一个人,不容不相干的人或事来打扰或侵蚀。但社会是个大染缸,不是我染红你,就是你染黑我,想出淤泥而不染实则难为。
不得不承认,在大众文化膨胀的时代,庸俗已经充斥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拒绝时代要求不仅有难度,还需要勇气,不是每一种人,每一种文化都可以安然地立于大众的背面。所以,戏剧家和他们的戏剧只能找到一个适度范围内妥协的方法生存下来。
是坚持理想,还是迎合市场,这是个问题,也不是个问题。看上去矛盾的两者仍可以握手言和,理想是灵魂,市场只是形式,无论怎样变换面孔,灵魂始终可以不离不弃。也许,艺术的独立灵魂和艺术的市场价值可以各司其职,各自在不同的权限内发挥最大的功用。风轻云淡,不食人间烟火并非全是好事,有滋有味,有礼有节才能发挥戏剧本身的效应。再小众的戏剧,也需要大众的接受才能绽放。大众并没有错,只要不落入庸俗的窠臼,戏剧还将是那个有思想内涵,有独特气质的文化表现形式。
这是一个人人都追求精彩的时代。小众也好,大众也罢,形式只是外套,意义才最重要。
抵抗,是一种坚守的选择,也是一种精神的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