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拾大学之道

(2011-08-29 10:41:47)
标签:

文化

 

如果孔老夫子完成时空超越来到今天这个时代,不知他是否能够直面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同样是大学,古时的“大学”是从整体上培养人,修的是大人之学,其目的就是培养人格品质一流的领袖管理人才,故以“尊道崇德”为本;今天的“大学”多从功利上培养人,学的是可以“为稻粱谋”的专业课程,完成应用性的智力教育,对于个体的修身齐家治国之道几乎不予涉猎,甚至彻底抛弃。

正如仲尼大人所言:“礼失而求诸野”。在主流社会已经远离真正的“大学之道”时,这个时代的贤哲们仍然没有失去他们内心的“士大夫”精神,而是回到民间去寻找和重建失落的传统礼节与道德文化。

中国的书院,作为传播学术思想,普及礼乐教化的人文中心,从古至今培养了无数一流的知识精英分子。

如今,传统的书院在中华文脉几近断裂的境况下,面对现代文明的砥砺,奇迹般地重生。准确的说,书院的复苏其实不只是一种教育形式的补充,而是中华教育渴望回归源头的惊醒。

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应当引以为豪的文化依归和厚重根基。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将学术体系与精神坐标视为自己的脊柱,继续书写着绵延不绝的“大学之道”;曾经渐成遗迹的云山书院在有志者的努力下,让国学“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教育资源匮缺的乡野,实现一份振兴乡村教育的担当;在湖北小镇惊鸿一瞥的立人大学,以“野蛮生长”的方式,冲撞刻板的应试教育思想藩篱,让我们看到一片畅抒胸臆的精神绿洲;南方科大则用实验的方法来回答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中国大学培养不出一流人才?”还有遍布世界的3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网上老子学院等等,都在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教育燎原之势。

“让理想主义更理想主义,让脚踏实地更脚踏实地。”一位大学生在立人大学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许多鲜活的案例证明:书院复兴在教育改革的传承与创新上已经竖起一座充满榜样价值的地标。

相比古人既有的“学而优则仕”,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拥有更多选择的好时代。但如果形势大好,教育却不好,好形势还能继续吗?

当今天的大学都在制造成功学样本的时候,千百年的书院教育却像一本厚重的线装书,充满智慧与德性的光芒,深沉隽永,魅力恒久。书院的历史证明,那些选择真实、自由、完善、独立的人格,最终都影响了后来的时代、后来的人,成为串起历史那本大书书脊上不可缺少的“书线”。                                                              

“心学始祖”陆九渊在十三岁时就提笔写下“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与今天每日纠结于考试分数的孩子们相比,论气魄论心性,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后来,陆九渊在宇宙二字中悟到人生之道,他在《语录》中说:“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

我想,重拾“大学之道”的根本,不就是在今天的时代,寻找“大做一个人”的道路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