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训德:画出心性
文/黄秋霞
因为对历史的尊重,著名画家朱训德在2008年开始创作了名为“中国年”系列重彩工笔画,共8幅。部分作品在北京展览时,已有私人收藏家每幅叫价到两百万。
“通过我的作品来表现我这一辈人所感受到中国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历史的一种苍茫感弘扬我们民族感情中最优秀、最美好的东西。”就像朱训德所推崇的金南一所著《苦难的辉煌》里那句话:“我们从哪里来,就像我们生命一样久远古老”。
那时候,快乐很纯粹
对于农村里长大的孩子来说,过年总会有种向往,尤其是在五、六十年代那个特殊的时期。小时候生活在湖南湘乡某农村的朱训德,享受着那个时代过年的物质暂时狂欢、舞龙灯、全家人一起守岁等情感交流,中国年这些独有的味道,让如今年过半百的他怀着不断的念想。
“我们这代人最清楚,那个时候物质很贫乏,生活压力很大,只有过年才有欢乐,而那种快乐是很简单的精神上的快乐。”那个时候,有些家庭只有过年那天,才舍得吃肉,这个时候哪怕就一个猪脚炖萝卜,小孩都会兴奋上半天。
“以前过年的那种人文关系很珍贵,过年时大家都是互通有无。就平日里谁家杀了猪,整个村子里每家每户都必须送上一碗猪血。谁家先扮禾,都要送一碗新米饭,大家一起尝尝新。日子需穷点一点,但互相支撑与接济之间流露着这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感情,也是中国民族生存最有力量的部分。”正因为如此,朱训德萌生出要画一系列中国年的图画,“通过我的作品来表现我这一辈人感受的中国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弘扬我们民族感情最优秀、最美好的东西。”
活跃在中国画坛的朱训德,在创作前期,风格偏向画面清朗、俊雅宁静;到后期,如作品《山月无声》、《朝天辣》等,风格趋淳厚、丰富、灿烂,画面效果走向沉郁而飞扬。这种变化,是画家思想容量和艺术技巧更有深度,画面结构更富张力和画面份量更凝重的变化。
艺术上的积累,让朱训德学会了用艺术家的眼睛,看待中国年的韵味。“它是意象与抽象的统一,中国人过年就是一种意象,就是我们精神凝聚的形象;而抽象则是人对未来总是怀有一种美好的期待。
作为工笔重彩画,一般以矿物质颜料和粉质颜料为主,色彩浓重。为准备“中国年”系列的材料,朱训德花了3年时间收集,从敦煌跑到西藏,身边不管是做地质方面的朋友还是外出写生的学生,只为了收集到不同色彩类型的矿石,然后磨制调成颜料。
《中国年》,我不会卖出去
“中国年系列和以前的作品完全不一样,它是对生命、对现代以及对感情的一种释放,也是对未来的一种眺望。它是某种意象空间的建构和表现上有了一种全新的创新意义,展示着生命的意义和希望。
在“中国年”系列图中,延伸着一种生活的律动,这是时间的空间与历史空间的交叉,人在历史里面,会质问自己“你是谁?我们正在做什么?我们将要到哪里去?”其实在这个空间里,是无限的,无时无刻都会不同。
“我们这辈人,我们的前辈,我们的后辈,都还过上一个中国年,都还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面,这种意识流。所以我的画往往就圈定在中国生命精神的节奏里。”
一种生命的孕育里面,使得“中国年”系列在时间观念上已经突破主题的设定。几代人同时盼望着过年的心情,是中国人一种普遍心理情结。这种情结给了中国人一个与亲朋好友相聚、交流感情的机会。
生活气息的语言,要想转化成艺术语言,必须需要一定的功底与时间。朱训德从2008年开始着手创作“中国年”系列画,这个系列画与古今中外的年画不一样,譬如《过小年》,朱训德完全通过画中母亲的眼神、厨房里的细节等元素,把过小年的气氛全都烘托出来,“中间也加入了在不断变化着的新的价值观和各种新形式语言的表达与探索”。
“中国年”系列工笔重彩画共有8幅,朱训德透露目前已完成7幅,其中部分画在北京展出后,立即有私人收藏家瞧准了当中的艺术价值,单幅叫价已达两百万。对此,朱训德已明确表态了:“中国年系列画我是不会卖出去的,以后等画全之后,我要放在我的个人美术馆里,等年老之后全都献给国家。因为中国年本来就是全国齐乐的,是属于人民的节日”。
用艺术体悟人生
“中国年“系列工笔重彩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朱训德画画风格的突破,也是工笔人物画与写意画相互融合之后的结晶,使得工笔画中融有写意画的总体意境,和意象与抽象之间新的语言表达方式。
“要知道繁到极时则简,简到极时则繁,笔墨的单纯与复杂都可以走向极致,画面得失则全在其总体分寸的把握上。‘讲究的随便’、‘经意之极,若不经意’,‘朴素的自然’永远都是艺术感受的高度。”
中国画家笔下的景物都已是艺术人格化的景物。朱训德作品中的素材大多都来自其故乡,在他的随笔集《故里夜话》曾如此表露过:“在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一切都是这样恬淡平和,是那样纯真自然,那样独具一格的房屋建筑,古色古香的雕在家具,别具风味的印花土布,尤其是这里的山歌,这里的人情……我品味着,沉思着。在这些颜色、气味、声音的背后是什么?我分明感受到自然与人生悠悠的吟咏和缓缓跳动的脉搏,也切身体会到我们民族的智慧和那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而我更需要在不断的周游中回到这块宁静的地方来。用它培养‘知’、启迪‘慧’,悟‘爱’和‘怨’。用超越世俗的方式,用我的艺术对我所体悟的人生和自然作一种诠释,探索人与自然的灵魂和生命的律动。”
正是因为这样,朱训德已经习惯以文化审美的态度来看世界,以一种诗意的眼睛领会事物,他喜欢读古文、诗集、散文随笔;对音乐有一种迷恋,尤其是古典音乐与无标题的意识流音乐都极喜爱;喜欢武术,尤其太极、醉拳、八卦掌、剑术。
如果把朴素作为一种文化的纯度,如果一个艺术家能始终生活在一个富于灵思的诗化的文化时空里,当看到山野清风与时过境迁后感悟顿生时,又渴望把此刻的亲身经历化作画面。这是中国画家对于自然的一种心态,这样形成的中国画的语言亦是中国人心性文化的经典。
朱训德:中国美协理事、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美协主席、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导师。曾在美、法、日等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艺术大展,曾获全国美展银奖、国际水墨画大展金质奖等诸多奖项。著有《朱训德画文集》、《朱训德作品集》、《中国民族风情傣族集》,译著《听泉》、《与风景的对话》,其作品广为国内外美术馆和收藏家所珍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