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小慧的艺术自由国

(2011-03-18 11:46:58)
标签:

杂谈

王小慧的艺术自由国

                                                      文/聂薇

 

   摄影家?建筑师?作家?还是造梦者?

  “对我来说,艺术没有界限,我可以自由跨界。有人给我很多不同的定位,而我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个普通的艺术家。现在我的作品大多运用影像、多媒体装置进行探索,这对我来讲,最正常不过了。”

 

    在中国,知道王小慧的人,其实不如德国知道她的人多。

    慕尼黑市长克里斯蒂安·吾德曾经用20多分钟来向众人介绍王小慧。他说了七位艺术家:摄影家、建筑师、文化大使、导演、作家等。最后吾德说,这七个其实是同一个人,她就是王小慧。

    1994年,王小慧导演的电影《破碎的月亮》获得奥地利艺术电影特别奖;1998年,作为唯一的中国摄影家,她的作品入选《150年摄影大师作品集》;2006年,她被香港《凤凰周刊》评为“影响世界未来华人榜”的五十位人物之一;2010年,她在完成世博会主题馆之“城市足迹馆”总设计之后,又为一万多人点亮了“梦想计划”。

   无数的奖项,无尽的荣耀。然而,在旁人不可理解的繁密工作背后,不是她对财富名利的追逐,而是在经历了生命考验后学会的珍惜与感恩。

   “传说有种刺鸟,一生都在寻找荆棘树,找到后就把身体扎进长长的刺里。在奄奄一息之时,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唱出一生只唱一次的歌,这一刻,它生命的意义才得以实现。而我,也愿意用生命去完成自己和丈夫在艺术上的未竞之路。”

 

摄影家

死亡磨砺出的灵感

 

    “如果说,痛苦是艺术家的滋养品,而平淡的生活则容易让人庸常从众。那么我觉得,上帝给予了我太多。”

    1986年,王小慧在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毕业后赴德留学,自此旅居慕尼黑。当时,爱好摄影的她将随手拍下的照片寄给杂志社,结果全被刊登出来。王小慧顿时信心倍增,在丈夫的支持下,第二年她举办了自己人生第一个个人摄影展。

    然而好景不长,事业刚刚起步的王小慧却在1991年遭受了莫大的打击:德国好友为了她殉情自杀,和丈夫在布拉格遭遇车祸,丈夫不幸丧生,她大难不死却险些毁容。这一切,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万念俱灰之际,王小慧的脑海突然闪过母亲曾说过的一句话——“自行车只有在骑的时候才不会倒下”。那一刻,她挣扎着举起相机,在救护车上拍下自己痛苦而扭曲的脸,真实地记录了生死两分离时的空茫与心痛。
  从此,摄影、写日记成了王小慧纪念丈夫和自我心理疗伤的最好方法。她躺在病床上,把日记本放在肚子上写,写的第一句话是:“这么亲爱的一个人,在我一生遇到的唯一最全心全意、最忠诚坚贞、最无私忘我地爱我的人;他可以为我放弃个人前途、享乐乃至一切,是我的空气、水和大地就这么突然消失了,我无法相信这是真的。”

    在亲眼见证了死亡后,王小慧也开始重新打量生命。“人的生命可长可短,关键是要给世界留下些痕迹,留下些美好的东西。像肖邦、莫扎特都不长寿,却留下不朽的音乐,供后人欣赏。我希望将来也能留下些有价值的作品。”于是,痊愈之后的王小慧辞掉大学教职,义无反顾地选择做全职艺术家,“之前的努力还是多少带有名利心的,但车祸后我的心境已经完全改变。我不愿意在今后放弃哪怕一点可以好好过下去的时间,我就是要做我喜欢做的事情。”

 

作家

我是个“部分被解放的女人”

 

    “假如上帝只允许我带走两样东西,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日记本和照相机。”

    20年来,她信守当初的承诺,不断用照片和文字诠释着自己对生命的理解。2001年,王小慧的自传《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用文字伴随摄影,完整地记录了自己十五年的辛酸与坎坷。缠绵的爱的誓言和浓烈的亲情,超前的艺术实践,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关怀……凡此种种,王小慧都用她犀利的目光——照相机镜头永恒固定。该书再版了30次,并获得“冰心奖”、“全国女性文学奖”和“上海优秀图书奖”,王小慧也因此被评论界称为中国的“弗里达·卡洛”。

   “我经历的坎坷很多,但是我觉得至少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这些经历都是我人生的财富。作为一个普通女人,我可能应该希望生活得更幸福、更顺利一点。但如果那样的话,我的很多作品就不会出来,很多人生的思考也就不会有了。”

    只是,用自己的笔记录自己的人生,王小慧总觉得不是那么客观。2011年1月,她与周国平合作的新书《花非花——周国平对话王小慧》终于“修成正果”,“这本书筹备了七年时间,因为两个人都太忙所以一拖再拖,现在总算了却了一个心愿。书中,我的人生是‘女主角’,周国平老师是记者。他是个很有思想的人,和他对话令我受益匪浅。”

    阴和阳,灵与肉,书中谈及了王小慧最早拍的人体作品。而当被问起如今最当红的裸模苏紫紫时,她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不知道这个女孩子做裸模的出发点是什么,但如果真的是为艺术献身,我觉得无可厚非。艺术不是色情,那是一种很高尚的东西。在外国,裸模其实很普遍,但在中国,这就好像成为了一个很新奇的热点。在我看来,我是不太赞成把艺术这样张扬的,毕竟是女孩子,而且艺术也是一个小范围的东西,不是所有人都能读懂。”

    对于很多人质疑“为什么不拍自拍的人体作品”时,王小慧笑着说;“尽管我是个艺术家,又在西方生活了这么多年头,但我骨子里还是有很多传统观念的。我是个‘部分被解放的女人’。”

 

造梦者

没有梦就很可怕

 

   “梦想是人生的主干,有时因为物质和金钱的诱惑和冲击,梦想会被丢失或者遗忘。如果不及时点燃,久而久之,人的精神会被瓦解,情感也会变得麻木。”

   2003年,王小慧在上海创立“王小慧艺术中心”,为拥有艺术梦想的人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2006年,她又创立“同济新媒体艺术国际中心”,并成为世博会主题馆——城市足迹馆的总设计单位。

   每年都有不少怀揣梦想和激情的年轻人加入王小慧的团队,在与他们共事的过程中,她萌生了一个想法——要用一种特别的艺术手段来表现年轻人的梦想。

   这个构想在她的努力下终于变成了现实——2010年,王小慧集结了包括海归、大学生、残疾人艺术家、青年创业者等在内的万名青年,通过采访2010个年轻人,然后用文字、影像、绘图和装置等艺术手段绘制心中的梦想图景,最后制作成一个大型装置艺术作品,表现他们对于未来世界的愿景。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梦想者”深入的对话过程中,王小慧让梦想从关注“小我”到走向“大我”,把一个人的梦想变成了一代人的梦想。

   “记得有一次和一些理发店的女孩子聊天,我问她们有什么梦想,得到的答案却令我很意外,她们说‘我们这么普通的人要梦想干什么?’。那件事令我感触很大,更加坚定了我点燃‘梦想计划’的决心。梦不能实现不要紧,但如果没有梦就很可怕。现在的社会太实际,很多年轻人心里浮躁,把物质看得太重。其实生命很短暂,每个人都应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为自己留下点什么才是。”王小慧说,“我很想重复这句话,遥遥远远的梦,走近她,别放弃,会成真。”

   此时,距离她人生的低谷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在王小慧自信、满足的脸上,已看不到哀伤。20年前,她为自己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方向;20年之后,她为更多人点亮梦想。

 

生活家

喜欢孤独,但并不寂寞

 

   “艺术家、作家都需要孤独的,那是一种美好的状态。我喜欢孤独,但是并不寂寞。”

   享受孤独,寻找灵感。二十年的时间让王小慧有了今天的成就,可在她眼里,成就却并不等于成功。“一个女人的成功,应该是事业和爱情两方面的。而在婚姻方面,我是个失败者。”丈夫去世多年,王小慧一直没有再婚,每个月奔波于上海与欧洲之间的她,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感情。在王小慧的世界,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一个女人,漂泊了这么些年,说不累不心酸是假的。当然也有想过要再婚,可这种事还是要看缘分的,我很信命,感情是可遇不可求的。”

   品尝生活,体会艺术。她喜欢去奥地利艺术家安德烈·海勒常去写作的那家咖啡馆,静静思考;她很少膜拜昂贵的品牌,她买的都是淡淡的文艺内涵;她很喜欢徐志摩的一句话,宁愿做物质的平民,也要保持精神的贵族。“我的生活很简单,不出席活动的时候我是不化妆不打扮的。很多人说为什么你的衣服都是黑与灰?其实我并不喜欢黑色,但因为它很百搭,方便。全世界到处跑,没有那么多时间考虑穿什么。”王小慧摸了一下挂在颈上的链子,笑笑说,“这根项链都是别人送给我的,平时我不怎么爱这些饰品。”

   来无影、去无踪、心神不定、脚步不停,双子座的王小慧,在人生的道路上磕磕绊绊一路前行。“我经历过真正的浪漫,有很多值得回忆的美好,这样的人生,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并且,我很幸运地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我想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

 

 

 

王小慧语录:

关于美丽:被爱是最美丽的

“总是基本上所有的东西都是他背,我就只背照相机。有的时候,实在走不动的时候。他最后会连照相机也会拿在手里,我还走不动,就会蹲下来。也没有地方坐,他就鼓劲,还唱歌,在后面推着我,一边推着我一边走,一边唱歌给我鼓劲。就这样哄我,哄到旅馆去。”

关于女人:不能僵死活着

“我要追求我没有的东西,有的是这种自由,没有的是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如果我要去苦苦追求不可能有的东西那就是不智慧。有时候放弃了就能得到更多。当时觉得失去了很多,经过一段时间后想法会改变,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关于生命:九生的循环不息

“荷花败去,莲蓬生长,莲蓬枯萎,莲子成熟,而莲子落到水中后又能孕育出新的生命。这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生与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阶段,每一个新生命开始意味着一个死亡也在孕育,而一个死亡意味着一个新形式的存在,也是一种生。我也不愿相信人死了就不存在了,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比如存在于活着的人的记忆里。”

 

王小慧,旅德艺术家,从事摄影、写作、影像创作及讲学等活动。曾被德国政府授予“德中友谊奖”,香港《凤凰周刊》评选“影响世界未来华人榜”的50位人物之一。2003年创立“王小慧艺术中心”,2006年创立“同济新媒体艺术国际中心”。出版过40余部个人摄影集和书籍,其中影响最广泛的有《我的视觉日记》、《花之灵》、《周国平对话王小慧》等。
王小慧的艺术自由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