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感悟】漫谈学校教育之五培训素养

(2016-04-16 15:21:14)
标签:

学校教育

培训素养

【教育感悟】漫谈学校教育之五培训素养

漫谈学校教育之五培训素养

      有人问:人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是什么?简答是道德、能力和情意;有人问:决定人性的种子是什么?简答是友善、思考和独立。道德对应友善,道德是友善之本、是决定做人的方向,人有友善方能谦恭、诚信、 尽责、担当;能力对应思考,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素质,能力要不断思考得来。有人打比方“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起源于思考。高质量学习的奥秘,就是高质量地思考。高质量教学的奥秘,就在于如何激励学生越来越多地思考、越来越深入地思考、越来越发散地思考。困惑、怀疑、不确定性,成为学习的状态。质疑、反思、不从众,成为学习的灵魂;情意对应独立,情意就是人生活工作的动力系统,是优秀人格的底子。健康向上的情意有独立、自信、上进、坚持等。反过来说一个人没有了独立人格,沦为他人的附属品,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意义,此人毕将是独立意识薄弱,独立精神稀缺,独立能力差劲,心理脆弱,没有承受挫折的勇气。没有独立的友善,很容易成为没有原则的老好人。一个人要友善,也要思考什么时候无须友善;一个人要独立,也要思考什么时候需要服从。无论是道德、能力和情意,还是友善、思考和独立,由于三者彼此相互交融,并非一个并列的独立体系,所以三者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正向关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实际上一脉相成,一层意思,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照应。从而凝聚为强大的生命内核,为人的素养——自信与诚信、进取与尽责、坚持与担当、 反思与发现等一一全面形成,提供持续的生命发动力——“核心素养”。
      知识核心时代已逐渐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因此,学校的任务绝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给孩子学生提供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友善、 独立、 思考”, 人的素养的 DNA。 一个人认识了自己是谁, 才能更好地对话与发展。 一个人认同了自己的祖国, 才能从容地面对世界,与世界对话。素养与知识、能力、态度等概念不同,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素养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的态度因素特别重要。素养比能力含义更为广泛,它与能力的不同点还表现为:能力既可以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素养则是可教、可学的,是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的,它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加以规划、设计与培养,是经由课程教学引导学习者长期习得的。素养是可以测评的,且需要长期的培养。素质是素养的上位概念,素养的特性尤其它的可教、可学、可测的特点在素质层次结构中得到了科学的说明。离开了对素质发展的整体把握,我们有可能对素养的可塑性作出绝对化的解释,最终走向谬误。如果说素养是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则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核心素养是少而精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轴而编制的教育内容,与生存于生活世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为关键能力的内核。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核心素养既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 参与、创新实践。又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适应于一切情境、所有人的普遍素养。更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有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决定房屋的高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3 年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 也需要核心素养。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即素养彼此关联,同时涉及生命全程与各种生活领域: 学会求知,包括学会如何学习,提升专注力、记忆力和思考力;学会做事,包括职业技能、 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和创新进取、冒险精神;学会共处,包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同理 心和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学会发展,包括促进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多样化表达能力 和责任承诺;学会改变,包括接受改变、适应改变、积极改变和引导改变。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是国际教育发展和变革的趋势。 很多专家、学者认为,知识教学要够用而不要过度。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 基础教育的使命是奠定每一个儿童学力发展的基础和人格发展的基础,而人格发展的研究是首要的。我们期待于学校教育的是,从儿童人格成长的角度,不是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有长远的展望,寻求课程与教学的改进,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具体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教育使命是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求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多元智慧的存在,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学校应寻求不同个性的交融、多元声音的交响,寻求和而不同的世界。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改革旨在通过国民教育的正式课程来铸造未来国民的核心素养。未来的学校是一种超越学校的学校。从根本上来说,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每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 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一个老师成熟与否,专业技术水平只是其一。一个青涩、毛糙的老师,三五年后, 能否成为一个友善的人、独立的人、思考的人;一个专业技术过硬的老师, 能否在“友善”“独立” “思考”上,给学生以“人”的影响、濡染。这才是我们要经常思考的。有素养的老师教数学,会给学生以“种子”;有素养的老师教劳技,会给学生以“种子” ;有素养的老师教体育,会给学生以“种子”。素养的种子,本质来讲,不在于老师教什么。素养的种子不是教出来的。素养的种子,是“浸”出来的、 “润”出来的。这个意义上讲,儿童跟“怎样的人”在一起,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的质量,关键还是在教师。校长的管理是教育的决定因素,教师是教育的脊梁。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今天我们谈核心素养,还需要考虑两个针对性,一个是针对时代的需求,一个是针对现代年轻人的特点。核心素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利用、创造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尤其要重视对信息的选择、加工与交流,尤其要培养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意识。其中,写作是最重要的信息素养之一。第二思维素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应该培养年轻人三种主要的思维能力,一种是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它强调严格的推理和论证。一种是形象思维能力,这是非逻辑思维的一种,其他还有直觉思维、灵感和顿悟等。这种思维能力虽然不像逻辑思维那样严谨,但容易激发创意。最后一种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有机组合,一般在创意的萌芽阶段,多采用非逻辑思维;在创意的完善阶段,应采用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有助于打破心智枷锁,获得突破性解决方案。第三人文素养。未来的社会一定是向着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现代公民。而其中民主与法制意识、人人平等意识、正义感尤为重要。此外还包括诚信、礼貌等基本素养。第四专业素养。专业素养主要指人人都应该有一技之长,这是因应社会分工的需要,未来的社会分工只会越来越细,因而也越来越强调分工与协作。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是独特的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各种专长的人有机组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第五身心素养。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心态、平衡的情感对现代人尤为重要。不同阶段的核心素养是:小学如1信息素养无需特别要求,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接触到各种电子设备,故无需专门培养他们的信息技能,反而应该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和现实社会;2初步的逻辑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非逻辑思维。因此对孩子的逻辑思维训练是需要的;3平等合作意识,独生子女这方面比较薄弱:4相对系统的知识学习,小学阶段学习的大都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如读写算等;5保存活泼开朗的天性,最好的教育不是扭曲孩子,而是保持他们的自然天性。中学如1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调查发现,中学生主要用网络来娱乐与休闲,因此强化他们利用网络进行自发性学习的意识非常重要;2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中学阶段,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而形象思维能力有所减弱,此时应该通过艺术类课程来保持他们的想象力;3创新意识,在未来只会越来越重要;4民主意识、正义感;5为专业发展做准备;6积极、开朗、乐观的心态。大学如1在线学习与交流;2突出创新思维;3民主的规则、正义感;4发展自己的兴趣与专业;5由金字塔型知识结构向蛛网型知识结构转化,基础教育阶段主要培养的是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到了大学阶段应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建立蛛网式知识结构;6培养平和包容的心态。不可否认,社会对普遍对教育很不满意,四川师范大学的校园杀人案令人发指,教育问题确实非常严重,已经成为各行专家的共识。学校教育必须强调思想道德方面的素养,大家以为美国不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其实是错的,美国比我国更重视。只是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时事政治教育,而是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是做人基本道德教育。因此,德育应该是核心素养,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爱人类、爱社会、爱国家。同时要加强青少年的抗压教育、挫折教育。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应该包含六个方面: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就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从中华传统文化来说,我们都有同一个根、同一个灵魂。我们的根、我们的灵魂是什么?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的素养问题。从中华传统文化来看,我们看到了家国情怀、社会关怀、人格修养和文化修养四个方面。比如说家国情怀,涉及孝亲爱国、民族情怀、乡土情感等;社会关怀涉及仁民爱物、心怀天下、奉献社会等;人格修养涉及诚信自律、崇德弘毅、礼敬谦和等;文化修养涉及人文历史知识、求学治学方法、文字表达能力、追求科技发明等。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
       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学校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当今,最关键最必要的是如何开展好学校教育的“核心素养”培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